从“太空养蚕”看科普的力量
2016-01-17
教育·综合视线 2016年45期
夏振彬在2016年10月17日《广州日报》撰文指出:开展科普工作,一直是航天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的航空科普工作也越来越给力,越来越接地气。2013年6月,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面向全国中学生上了一堂前所未有的“物理课”,直接把小伙伴们看得目瞪口呆,也让无数网友做梦都想当航天员。比如“玉兔”号探月车,不断发布探月日记,萌萌哒,很励志,又有催泪,在全世界范围圈粉无数。比如不久前,郎平、刘慈欣、姚明等11位名人为火星探测工程代言,这是我国重大科技工程首次启用形象大使,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而此次随着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也将作为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将他们的工作、生活等情况进行报道,相信很快就会成为新“网红”。
不管怎樣,科学从来就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对于宇宙的奥妙,几乎每一个普通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幻想”,而他们也需要更多机会、更多渠道去认识、了解甚至参与其中。当前,“高大上”的航空项目逐渐主动放下身段,通过“花式”互动让越来越多人对它们不只是仰视,还有更多亲切感。在这次太空旅行中,两位航天员也将完成丰富多彩的科普项目。比如“太空养蚕”“双摆实验”以及“水膜反应”,航天员将在轨完成这些实验,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微重力环境中事物的状态变化;此外,在飞行任务期间,航天员还将开展多项展示性的活动,比如“太空日记”“家书载梦”“挑战不可能”等。科普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会激发人们对科学探究的向往与追求,也会让更多年轻人去关注、学习与传承。科普工作将让更多人成为航天的粉丝,让更多人投身其中,也进而让更多人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