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海书讯

2016-01-16

音乐爱好者 2016年1期
关键词:贝尔格出版社音乐

《雅沙·海菲茨:俄国的早年岁月》(Jascha Heifetz:Early Years in Russia)作者:科比托瓦(GalinaKopytova)译者:萨尔罗夫妇(Dario Sarlo,AlexandraSarlo)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在俄国出生,三岁上第一堂课,七岁在俄国登台,1917年在美国登台。说这些不就够了?”海菲茨本人就是这么一笔带过自己的少年时代的,市面上更一直罕有大师早年经历的详细记录。2004年,本书以俄语出版,作者是圣彼得堡的艺术史手稿研究专家,他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海菲茨长子罗伯特和孙子约瑟夫间的通信,让乐迷眼界大开。

除了准确的出生信息,作者调查了海菲茨的几个曾用名和昵称(Jasinka、Jasenka、Joseph),以及第一次被称作“海菲茨先生”的时间——那是在演奏了一场维尼亚夫斯基协奏曲之后。在奥尔的几位学生中,他算是被“特别照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继父亲鲁文之后的、海菲茨的第二位小提琴老师纳尔班迪安是奥尔的助手。在一次年终考试上,院长格拉祖诺夫为海菲茨打出了5++的分数,纳尔班迪安又加了一句“天赋异禀”。此类的细节很丰富,再配上六十余页(首次出版的)黑白照片,一经就被各国的海菲茨粉丝竞相购入,还被媒体寄予厚望:“若能再出一本《海菲茨的美国岁月》就好了!”

《柏辽兹论音乐——1824至1837年间的批评文选》

(Berliozon Music:Selected Criticism 1824-1837)

编者:科尔伯(Katherine Kolb)

译者:罗森贝格(Samuel N.Rosenberg)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与同时代人瓦格纳、韦伯和李斯特相似,柏辽兹在作曲之余也是一个写作好手,甚至一度靠写批评赚生计。本书收录了数篇原载于巴黎音乐杂志的评论文章,翻译成了英语,内容、立意皆有趣得紧。比如这段:“德奥音乐家都来自天堂——格鲁克、韦伯、贝多芬,尤其是莫扎特;而意大利音乐家都来自地狱,包括罗西尼,但除了写弥撒的凯鲁比尼。法国同胞们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们保持了人的原味。”又如,他对歌剧院里闹哄哄的气氛简直描写神了:“你时不时地能听见E弦崩断或琴马暴裂的声音,女领座员才不小心翼翼呢,而是用力摔门。看,第三位迟到的观众有一步迈得太大,以至于踩到了自己的燕尾服上,让鼓鼓囊囊的零钱都洒出T~410”诸此种种,被读者揶揄为“柏辽兹大叔说故事的时间到了”。

既然批判性思维和审美立场挺苛刻,便难免让人们又爱又怕。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想,柏辽兹文字里的夸张手法与半真半假的人物,又何尝不是歌剧创作的演练?文乐结合背后的体悟,也许还利于他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俯视芸芸众生呢。

《阿尔班·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

(Alban Berg:ViolinConcerto)

作者:魏玛尔(Constanze Wimmer),史密丁格(Helmut Schmidinger)

奥地利万有音乐出版社(Universal Edition),2014年出版

本册属于万有音乐出版社“新聆听实验室”工具书系列的第一本,特别为古典音乐普及教育设计。本书的最大价值或许是:为不同聆听水准的学生准备特定的教学段落,包括歌唱、即兴、绘画、朗诵诗歌或讲故事等。比如有一段是向大家解释乐曲为何献给马勒遗孀之女、十九岁的玛农格罗皮乌斯,交代贝尔格引用的两个主题:巴赫《我厌倦了》与奥地利民歌《鸟儿停在李树上》,继而点明在全曲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五度音程”,邀请学生们用各种发音方式唱、奏出五度。这一步做完后,老师会带领大家模仿贝尔格对“肖像”的理解,以“自画像”为目的创造出一套自己的十二音序列。最后进入即兴环节,以半玩半学的快乐收场。这样设计的理由是:在当代曲目库里,贝尔格的这首杰作能带来丰富的讨论空间,既有故事、情节、画面感,还有一些民歌和合唱旋律糅杂其间,而十二音序列与传统调性深深互嵌。所有这一切,都会对学习者的审美产生质的影响。

本书对我们国内的音乐教育还真是很大的触动与启发。

猜你喜欢

贝尔格出版社音乐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结构组织分析
我等待……
阿尔班·贝尔格《为独唱和钢琴所作的七首早期歌曲》技法风格探析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贝尔格歌剧《露露》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分析
石油工业出版社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