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碑”之下的延续

2016-01-16景作人

音乐爱好者 2016年1期
关键词:丰碑音乐学院小提琴

景作人

“丰碑”一词的含义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为不朽的、伟大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功业所树立的名垂记载。在中国小提琴教育史和演奏史上,就有这样一块被世人瞩目的丰碑,它“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其业绩被后代小提琴家们深深铭记。他就是林耀基,一位伟大的小提琴教育家,一位为世界小提琴艺术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被人们誉为世界“东方小提琴学派”的伟大先驱者。

六年前,林耀基大师在一次突发的疾病中仙逝,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令人悲痛,这给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小提琴事业带来了沉重打击。还好,几十年来辛勤培育而成的“林耀基小提琴教学体系”早已在中国乃至世界小提琴艺术中扎下了根基,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丰碑。

育人、树人是林大师生前最伟大的业绩。他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天才发挥到了极致。他总结、发展了苏联小提琴学派,将其与欧美近代小提琴演奏的艺术精华相融汇,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立且富有特包的小提琴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规范而先进,有着非常合理的综合科学性。

林耀基

自二十世纪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在苏期间师从小提琴教育大师杨凯列维奇),林大师一直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一段时间任教研室主任)。他一生桃李满天下,教出的学生一批接一批,这些学生均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并成为知名演奏家(获奖四十余项),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胡坤、薛伟、徐惟玲、柴亮、陈曦、李传韵、杨天娲、谢楠、高参、刘霄等。

十年前,武汉音乐学院与林大师合作,开办了一个林耀基小提琴培训基地。此基地成为大师与武汉音乐学院共同合作的艺术“试验田”。基地创立后的几年,大师与他的部分弟子赵新发、陈刚等以及武汉音乐学院小提琴教师朱耀熹、魏景文、李果等人共同努力,坚持科学选材,有的放矢,教出了很多有希望的苗子。

十年过去了,斯人已去,留下的是他辛勤播撒的种子。如今,这些种子很多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世界小提琴艺术中的栋梁之材。

林耀基小提琴培训基地是大师丰碑最好的见证,亦是丰碑之下的延续继承。在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介入武汉音乐学院教学十周年之际,武汉音乐学院与林耀基中国音乐基金、中国小提琴学会、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一次纪念活动,于2015年7月1日至7月3日在武汉音乐学院举行。除基地的教师、学生外,还有包括林大师的女儿林蔚女士在内的十余位特邀音乐家。我作为特邀评论家出席了整个活动,激动之余既获得了感想,又受到了教益,可谓感观与精神双丰收。

纪念音乐会的感触

武汉音乐学院林耀基小提琴培训基地主办的这次纪念活动,以两场“基地学子”音乐会为主项。音乐会集中了一批曾在“基地”受过训练的青年演奏人才,他们有的仍在全国各地的音乐院校中学习,有的已经成为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的演奏家。这些年轻人无论年纪大小,水平高低,都得到过林大师本人的指导。如今他们有机会以自己的学习成果回报大师、缅怀大师、纪念大师,每个人都感到格外珍惜和荣幸。音乐会上,学生们严肃认真,真挚朴实,以精彩的琴技为他们的导师献上了一份厚礼。

7月1日晚音乐会第一个出场的是武汉音乐学院的张纵横,2007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师从陈刚博士,后又在魏景文老师手下继续学习,现在是武汉音乐学院的本科学生。

张纵横是一位技术娴熟、风格大气的演奏人才,当晚他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陈刚新创作的无伴奏组曲《春秋》。这是一首技术上很难的乐曲,其中有着伊萨依、巴托克似的处理手法。张纵横的演奏十分洒脱,尽管刚拿到乐谱不久,练习时间很短,但却演奏得很完整,技术“交代”清楚,音乐展开自如。他的先进技术和对音乐的把握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成熟演奏家的水准。

接下来他又演奏了维尼亚夫斯基的《浮士德幻想曲》。这首乐曲在中国是一首相对“冷门”的作品,其难度非常高,非常华丽,非常“小提琴”化。张纵横当晚的演奏没有什么技术负担,音乐的表现幅度亦很宽大,给人的感觉是颇有信心。

第二个出场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王瑞升。他2006年就开始在武汉音乐学院林耀基小提琴培训基地学习,后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童卫东教授。当晚他演奏的是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第一首和维尼亚夫斯基的《A大调波兰舞曲》。

王瑞升的演奏在技术上很流畅,看得出来,像帕格尼尼《第一随想曲》这样的作品,已经基本在他的技术范围掌握内。维尼亚夫斯基《A大调波兰舞曲》他演奏得很华丽,且在熟练程度上略强于第一首乐曲。

下一个出场的是武汉音乐学院的伍修霖,她是陈刚老师的学生,音乐会上演奏了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这个小姑娘的特点是演奏细腻,音包纯净,对作品的整体把握较完整。她也曾数次受到过林大师的指点,2014年还在CCTV钢琴小提琴比赛中荣获少年组“优秀奖”。

接着出场的是武汉音乐学院的刘诗羽,她是李果和刘梦恬老师的学生,自2006年起就在林耀基小提琴培训基地随赵新发老师学习,后又去北京继续师从林耀基及其助教谭琴老师。考入武汉音乐学院后,她取得了很多优秀成绩,是一位颇有能力的青年人才。

音乐会上,刘诗羽演奏了瓦克斯曼改编的《卡门幻想曲》。这是一首极难的作品,刘诗羽能够在音乐会现场熟练驾驭,足见其基本功之扎实。我在现场观察,刘诗羽在技术上未减任何难度,从头至尾一口气完成,演奏上很有效果。

紧跟刘诗羽出场的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欧阳志鑫,他演奏了圣一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欧阳志鑫2007年进入林耀基小提琴培训基地学习,师从赵新发老师,2010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现在是金辉教授的学生,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各种奖项。

欧阳志鑫的演奏很完整,技术上有把握,音乐表现亦显流畅。演奏时,他能够做到连贯与衔接的适度把握,很多方面显示出了精细的特点。

林耀基小提琴培训基地师生

音乐会最后一个出场的是已经在国际上获得知名度的优秀青年小提琴家劳黎,她是专门为此次音乐会从纽约赶回来的。劳黎生于武汉,自幼学习小提琴,十一岁考人中央音乐学院,后被林大师收为入室弟子。

劳黎经常往来于欧美两地,活跃在各国的音乐舞台上,是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的中国小提琴家。她曾与欧美众多乐团合作,并接受过里奇、克莱默、齐默尔曼、帕尔曼等大师的指导,目前是小提琴教育大师Don weilerstein和布朗的学生。

当晚劳黎演奏了舒曼《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她的演奏与前几位学生截然不同,无论技术还是音乐,都拉开了明显的档次。劳黎完全是成熟的演奏家,从她身上,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林氏教学法”艺术理念和技术规格的集中展现。她在舞台上表现出很好的演奏心理,技术的运用科学而均衡,音乐的表现自然舒展。舒曼协奏曲音乐趣味很特别,理解不到位的人干有劲使不上,怎么拉音乐都是别扭的。而劳黎的演奏却“紧把脉络”,音乐的情感处理和层次调配都很到位。她赋予了舒曼音乐有节制的浪漫,歌唱中融合着诗意,诗意中体现着歌唱,整体效果十分内在而协调。

7月2日,武汉红椅剧场举行了相同的音乐会,由于场地紧凑,故而显得更亲切,更有室内乐感。前日所有亮相的小提琴家都在这场音乐会上重新登台,他们再次以出包的琴技为林大师增了光,亦为林耀基小提琴培训基地添了彩。

大师公开课的感触

此次纪念活动中,林大师的女儿、中国林耀基音乐基金主席、旅欧小提琴家林蔚女士(她是林大师在海外的唯一助教)亲临现场,不仅出席了全部两场音乐会,还在武汉音乐学院学术厅及贝尔曼艺术中心举办了两场大师公开课,专门讲述了林大师的生前教学成果及科学教学理念,让昕有与会者受益匪浅。

林蔚女士在公开课中反复强调了林大师生前的基本教学原则,即在“匀、准、美”的基本功基础上,运用辩证法的理念,合理调配动与静、时间与空间、变化与稳定、共性与个性、感情与理智等方面的对立统一,科学掌握和解决人体与乐器、部分与整体、左手与右手、琴弓与琴弦的矛盾。她仔细阐述了林大师“匀、准、美”原则的具体内涵:“匀”是美的基本表现形式,它包括速度、节奏的律动,音包、力度的对比等;“准”主要指音高与节奏的准确性,还包括速度与节奏的准确掌握、发音接触点的准确选择、弓法与实际效果的符合等等;“美”主要指对发声时噪音控制比例的把握,使之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相对纯净的音包美。

林蔚女士还说,“匀、准、美”是小提琴演奏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艺术要求,更不是音乐本身。它是建筑音乐艺术大厦不可缺少的必备材料,是小提琴演奏者基本功训练的尺度和考核的标准。

对于辩证施教,林蔚女士列举了“林氏教学法”强调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即宏观上掌握“音乐是时间艺术”的准则,微观上合理利用小提琴演奏时双手的空间运动,具体为“四换”——即换弦、换把、换弓、换指,使两者在均衡的状态下达到科学的结合,以最省力省时的捷径完成“四换”,继而产生充分的连贯性和自然的歌唱性。

另外,林蔚女士还着重说明了“站在小提琴外看小提琴”的道理,这也是林大师生前极力倡导的观点。“站在小提琴外看小提琴”,就是说要放远目光,站在整个艺术世界的高度,通过科学、自然、社会的种种现象来研究小提琴,并以哲学的理念和逻辑的思考,赋予小提琴演奏以理论上的依据。如果每日只将眼睛盯住二十七厘米长的指板,不作任何其它借鉴和学习,是永远不可能拉好小提琴的。

我对林蔚女士的讲解深感受益,它使我更加明确了林大师的教学思想,更加领会了其中的科学奥妙。说实在的,尽管林大师在世时我跟他有过接触,也对他进行过一次专业采访,但一直没有机会得到他的亲自教诲,心中实感遗憾。本次纪念活动有幸聆听林蔚女士的公开课,对我来说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

演奏中问题的感触

纵观两场纪念音乐会,我深刻感受到了“林氏教学法”的科学意义。林大师一向注重科学训练,主张从生活的哲学理念中悟出道理,将小提琴演奏的科学规律仔细剖析出来。他强调要根据中国人的生理结构及思维特征来因材施教。学生学习小提琴,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因为音乐是需要技术来表现的,这就好比生活中“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一样,拉小提琴,解决技术问题就是“修路”,有了路,才可以达到音乐的最终目标。

就是这个道理,使受过“林氏教学法”教育的学生们都有着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正确的演奏方法,他们在“匀、准、美”的原则规范下,一开始便获得了良好的音质、音准和音包,为日后自然地表现音乐提供了条件。纪念音乐会上学生们的演奏,特别是演奏家劳黎的演奏,证明了大师艺术理念的正确性和完美性。

当然,学生们的演奏并不是完美的,由于他们都不是林大师的正式弟子,故在演奏中还存在着精确、规范、严格等方面的差距,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技术规格的差距。当晚的学生演奏者,除张纵横演奏规格较高外,其余人均略显不足。例如王瑞升的右手欠缺调配能力,恐与握弓有关,声音质量不够高,缺乏穿透力,节奏感觉模糊。伍修霖右手运弓手臂角度欠佳,致使声音宏亮感不够。刘诗羽有音量出不来、左手技术交代不清楚的问题。而欧阳志鑫则相对“浅显”,技术处理缺乏缜密性。

其次是音乐表现幅度的差距。这是学生演奏者们共有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如王瑞升演奏的维尼亚夫斯基《A大调波兰舞曲》,气质偏弱,欠缺生机勃勃的民族性,节奏的模糊和重音的缺乏使波兰舞曲的真正韵律未被表现出来。伍修霖演奏的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由于对吉普赛民族特征不甚了解,故而未能将这个游荡民族喜怒哀乐的情绪和桀骜不驯的性格很好地表现。欧阳志鑫演奏的圣一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整个乐曲的张力不够,力度上、色彩上的对比较为平淡。张纵横演奏无伴奏作品时“束缚”过多,缺乏更加潇洒和“帅气”的表现。

最后音乐理解上的差距。这亦是年轻学生们共同的“软肋”。在演奏时,他们似乎都没有完全投入到音乐中,王瑞升的“波兰舞曲”疲疲沓沓,伍修霖的“流浪者”四平八稳,欧阳志鑫的“引子与回旋”缺乏激情,而刘诗羽的“卡门”则更是一直在与技术“搏斗”,缺乏对卡门这个人物的个性理解,故而在音乐上没有表现出“艳丽”和“火辣”的味道。

相比之下,作为演奏家的劳黎则完全不同,她的演奏在技术和音乐上同样令人满足,这是很难得的,年轻学生们应该很好地向他们的这位师姐学习。

武汉音乐学院主办此次纪念活动意义非凡。继承大师的遗志,延续大师的事业,是中国每一位后辈小提琴教师和演奏家的义务,更是一种光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武汉音乐学院林耀基小提琴培训基地,是大师生前创立的珍贵艺术培育摇篮,如今我们这一代小提琴艺术工作者,一定要在新的条件和新的环境下,精心呵护、精心经营、精心传承这个艺术培育摇篮,使之永远成为大师艺术丰碑下的艳丽花环。

猜你喜欢

丰碑音乐学院小提琴
音乐学院概况
音乐学院简介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丰碑
Hey Diddle, Diddle
他们,是永远的丰碑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
丰碑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