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学科的“整体性”教学

2016-01-16王向子

甘肃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整体性历史教学方法

王向子

【关键词】 历史教学;整体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3—0115—01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现在的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展开讨论。

一、“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

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可首先让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中有哪些知识点?再让学生思考这场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只要掌握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这样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高潮、转折、衰落、失败的全过程就能牢记于心。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而且学会了怎样学习一个历史知识点。又如,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好几次列强的侵华战争,一提到战争学生马上就应想到战争发生的背景、简单经过(时间、地点、重要的人物)、结果、签定了什么条约,产生了什么影响等,这样由一个知识点串联起别的知识点,历史知识就能轻松愉快地掌握。

二、“线”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

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时,对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这一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整个近现代历史上中国各大革命阶级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几大革命阶级无外乎就是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实就是太平天国时期《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处处平均,丰荒相通,绝对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空想;民族资产阶级孙中山先生提出“平均地权”,通过核定地价,实现土地国有,改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他没有彻底否定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当然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时期,无论是进行土地革命还是进行土地改革,首先就是彻底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给农民,还有在解放后进行了几次土地制度的变革。这些知识点就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一条线索,这样既便于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又如, 在教学《辛丑条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几大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了;中法战争签定了《中法新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了;甲午中日战争签定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建社会大大加深;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定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样就形成了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的一条线索,既深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系统思维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面”是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

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西方列强的侵略史、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又比如,中国现代史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建立和建设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无外乎就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和外交几方面的建设,这样就构成了中国现代史的“面”。

四、“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

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就可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可作为“线”,每条在线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作为“点”进行学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些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表(即“整体式”的复习教案)来表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复习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把这些体、面、线、点有机结合起来,由“点”联系到“线”、由“线”联系到“面”、由“面”联系到“体”,这样整体联系,就能使孤立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总之,学生在学习历史,特别是复习历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体归纳、纵横串联、中外结合、古今联系、与相关学科联系,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这样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考能力将大大增强。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整体性历史教学方法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可能是方法不对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