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6-01-16苏强石喜焕

甘肃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德育

苏强+石喜焕

【关键词】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112—01

中学生物教育在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物知识中蕴藏着大量德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挖掘教材,渗透德育,这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1.挖掘教材中体现人文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内容。比如,七年级生物第一、二单元,“了解生物圈”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生懂得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适应,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如,八年级教材中“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内容,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的种类和怎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各种生物资源逐日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环境。

2.挖掘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例如,以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揭示生物体从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这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教材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一是注意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观点教育。例如,动物的各个器官系统,有它各自的生理作用,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每个系统对整体有影响,整体也影响着每个系统。二是注意构造和功能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根的结构和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是相适应的。三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一颗种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是内因,还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四是注意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大量植树造林,扩大森林的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改善气候条件,适宜的气候条件又能促进生物的生长,增加动物资源。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调动起学习热情。

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心理。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