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基本关系

2016-01-16李向荣

中国市场 2016年2期
关键词:专业教学改革策略工商管理

李向荣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纷纷涌入国内市场,工商管理人才的国际化步伐也将随之进一步加快。这就要求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在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学生来源和对外交流协作等方面逐步实现国际化。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2.157

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很短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但是,社会、经济、科技和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东西方制度文化背景的差异,给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提出许多新课题、新问题,这些问题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推行的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对于一些受制度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职能型管理课程,如会计、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外原版教材;二是教学语言的国际化,采用外语或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另外,我们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须适应我国企业的实际需要。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与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环境息息相关,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还必须扎根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土壤,实现中国化。中国化并不是将现代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简单地照搬过来,也不是机械地将外国理论加中国案例,而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采用和吸取发达国家工商管理的先进理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商管理理论体系,实现理论上的超越、发展和创新。对于与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课程,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其基本理论框架可以采用国外先进的模式,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企业的发展历程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引进、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课程。

2综合管理与职能管理的关系

目前,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理论教学,基本上是按照企业的职能被分解为财务、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课程进行讲授。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体现出某一领域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研究对象明确,易于讲授,但是,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首先,忽视了各职能管理理论之间固有的有机联系,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某一个专业管理领域中的知识,却难以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管理知识体系,从而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其次,与企业对管理人才的现实要求差距较大,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具体问题,甚至是某一职能部门的问题,常常需要把各种管理手段、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加以解决。这种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带来的缺陷,已经引起工商管理教育界的关注,国外不少管理院校为了消除这些弊端,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譬如,美国著名的沃顿商学院从1992年开始就打破课程中各学科、各课程之间条块分割、自搞一套、各自为政的离散状态,推出了“整合式教学”,即按照整体和综合的观念,对课程进行重整,把各种不同目标的课程组合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教学系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值得一提的是,若走向极端即取消职能管理课程,代之以综合课程,那照样是行不通的,毕竟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一开始从事的大多为部门职能管理工作,只有摆正职能管理和综合管理的位置,在进行职能管理教育的时候,关注到相应职能课程与其他相关职能管理的联系以及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地位角色,才能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3知识与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普遍注重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同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管理人员主要与人打交道,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其任务就是将人、财、物等资源合理地配置起来,以实现企业的局部或整体目标。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现实当中的企业管理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如果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那是很难解决的。问题的最后解决,除了需要管理人员掌握丰富的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外,还要掌握从书本中学不到的技巧,具备良好的企业管理能力和素质。

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对企业兴衰、个人事业成败的影响往往比知识的影响更大。有关资料表明:在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所占比例达到80%,其中主要是能力和素质因素。企业管理者的基本能力包括:决策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有些能力可以通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获得,有些能力需要通过工作实践取得。企业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主要是指心理特征,它是企业管理者在无意识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惯常性的决策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在长期的社会历程和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素质比较稳定,难以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人意志力、经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解决企业管理问题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4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工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产生和发展,实践性是工商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工商管理的灵魂。在管理理论从古典的科学管理到现代的人本管理发展过程中,管理实践一直为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并验证管理理论的正确性。

现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明显过多,实务课程偏少。大多数院校开设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中,纯理论型课程如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课程所占比重很大,这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工商管理实务的课程如商务谈判、市场调查等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是理论讲得比实务多,甚至当作理论课程来讲授。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客观原因和历史原因,现有的大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擅长理论教学,但由于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具体的工商管理工作,因而缺乏实践经验和实务教学的基础。从另一方面看,也有主观认识上的原因,不少人认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而高层次人才理所当然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以致把对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放在很次要的位置。

企业管理伦理化就是将企业职业道德建设与企业管理活动融合起来,这不仅可能,而且十分必要。企业职业道德建设与企业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两者的核心内容也是十分接近的。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以自我管理为基础,以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为目标;企业职业道德建设是通过树立员工的信心理念、建立共同的价值评价标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企业的持续发展,但是,企业职业道德建设与企业管理在运作方式上毕竟不尽相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企业管理主要依靠直接的、行政的方法手段来维持,是一种硬约束或制度约束;而职业道德规范则是通过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是一种软约束或意识约束,这种软约束却往往比管理制度硬约束有更大的威力和稳定性。若只有企业管理工作而没有职业道德建设,那只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规范,没有自觉性和积极性;若只有职业道德建设而没有企业管理工作,那是一种内在的、软弱的规范,没有纪律性和严肃性。因此,只有将职业道德建设引入硬机制,实现职业道德制度化,使之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环节,外化为企业管理,同时,将企业管理工作变成员工的自律行为,内化为职业伦理道德,才能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翔.应用性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整合创新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2]刘殿红.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涉农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猜你喜欢

专业教学改革策略工商管理
增强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研究
职业技能竞赛促专业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新课程理念下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探索
参与式教学在学前双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