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社区养老模式初探
2016-01-16孙宝庆
孙宝庆
(唐山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河北省农村社区养老模式初探
孙宝庆
(唐山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农村老龄化进程加速,家庭规模小型化,人口流动加快,使家庭的养老功能正不断的减弱。老年人健康状况下降,保障性收入不断增长,养老需求在不断增强。社区养老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较成熟模式。今后,国家和社会应从法律法规、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三个方面加强建设,不断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区养老;农村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我省农村养老面临的主要挑战
1、农村老龄事业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是个全球性问题。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6.1%,其中65周岁及以上比例为10.5%。2015年,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12.49万人,占16.33%,高于全国水平,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56.6万人,占10.19%,同比上升了1.02个百分点。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表明,2015年,城镇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52.0%,农村老年人口占48.0%。但是受人口流动的影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地区,呈现城乡倒置的特征。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年轻人迁往城镇地区,使得城镇地区的人口老化水平下降,农村地区的老化水平上升。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老龄事业的形势严峻,一是老年人口增速加快,据预测,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老年人口将以年均 3%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二是高龄老人增速加快,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高龄化程度将逐年加重。
2、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支撑尚不稳固。一是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城乡差距依旧明显。2014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7621元,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23930元,分别比2000年提高5970元和16538元。扣除价格因素,农村老年人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1%,城镇老年人收入年均增长率为5.9%。但从城乡差距来看,2000年城乡老年人年人均收入差值为10568元,到2014年城乡老年人年人均收入差值16309元,农村老年人养老支付能力依然有限。二是农村老年人保障性收入比例明显提升,但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仍存在结构性差异。2014年,农村老年人保障性收入比例为36.0%,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转移性收入等非保障性收入的比例为64.0%。与2000年相比,农村老年人保障性收入提高21.7个百分点。同期,城镇老年人保障性收入比例为79.4%,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转移性收入等非保障性收入的比例为20.6%。这种变化,一方面表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并正逐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伴随农村老年人逐渐退出生产领域,非保障性收入将出现较大波动,老年生活的经济基础尚不稳固。
3、家庭的养老功能正不断的减弱。首先,家庭户规模继续保持平稳下降的趋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02人,比2002年减少了0.37人。2005-2014年间,2人户和3人户占家庭户比重超过54%,6人及以上户占家庭户不足6.1%。分城乡看,城镇平均家庭户规模不足3人,乡村平均家庭户规模大于城镇,相差约0.36人。其次,人口流动性增强,代际分离常态化。相关调查表明,外出务工人员总量约占其人口总数的 15.62%,平均每户中有 1.26个在外务工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时间3年以上的为55.72%, 1-3年的为33.00%,1年以内的为11.26%,表明大部分人员会选择长时间在外务工。已婚者举家外出务工的比例尚小,为5.78%,大部分已婚外出务工者选择只身出去务工赚钱,其他家属在家务农和照顾老小。当然也有些外出人员在外“混好了”,举家移居城市。最后,老人健康状况堪忧。经调研发现,农村老人常见病为高血压、腰椎等关节病,其中患有高血压的老人比例最高,接近四成,患有腰椎等关节病的老人达近两成,此外患心脑血管疾病、听力疾病和糖尿病的也有相当比例,且对生活质量影响巨大。近五成老人每天都需吃药,近两成的老人每天吃不止一种药。此外,老年人因孤独和其他因素产生的心理疾病,也不容忽视。
总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较之城市,广大农村老龄化程度更甚一筹。随着农村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家庭结构和人口流动的变化,使家庭的养老功能正不断的减弱,健康状况下降,收入相对增长,使社区养老因其方便实惠,其需求在不断增强。
二、社区养老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成熟模式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目前,社区养老模式,我国城市社区已广泛开展,国内外经验也较为成熟。比如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护理服务包括“访问护理服务”、“日间护理服务”和“短期托付服务”等。访问护理服务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身边护理”服务,即照顾老人吃饭、洗澡、换衣、排泄等;第二种类型是“帮助家务”服务,即做饭、做菜、扫除和帮助老人在室内做适当运动;第三种类型是“复合型”服务,即兼顾前两种服务或介于前两种服务之间。日间护理服务就是接送老人到老年护理中心为老人提供洗浴、就餐、体检和安排康复训练等,这种护理服务主要提供给 65岁以上老人。短期托付服务就是可随时随地将老人托付给有短期服务业务的养老院,为老人提供短期护理服务。
社区养老相较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几个突出的优势。
1、社区养老既保留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又发挥了养老机构的专业优势。入户调查发现, 选择在原居住地居家养老的老人占比九成,年轻人中比例也不小。“进敬老院、福利院养老”是一个可接受的选项,但不是首选项。“与子女居住”是农村老人最喜欢的养老方式,排名第一。“与子女居住”不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而是住所空间上相邻或相近,相对独立又能彼此照应,不失亲密和温情。这种居家养老方式同样是在“家”养老,老人养老生活主要不是靠家人照顾,而是来自于社会化的服务,包括通过长期工、短期工、钟点工等形式雇人进家侍奉老人,以及社会医疗、卫生、保健、文化、体育、娱乐机构随时为老人提供服务等。
2、社区养老有助于降低养老成本,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社区养老可以有效地降低养老机构的运行成本,更好地配置养老资源,有效地降低养老产品的价格。社区养老是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基础市场化养老,按照老年人的需要为其提供家里家外的多元化全方位服务。我省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家庭经济状况多样,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各有差异。社区养老不用离开“家”,也不用支付养老院的高额费用,服务项目的选择也更灵活,适应性更强。
3、社区养老能够扩大就业。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成为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社区养老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机构养老运行的成本,另一方面适应了养老市场不断升级的需求,包括老年服务需求、老年产品需求、老年文化娱乐需求、老年医疗保健需求等等。老年人的需求扩大会相应拉动供给的增加,形成供求的良性互动,不断拓宽老龄产业的发展空间,从而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人口老龄化会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区养老体系的基本思路
1、逐步建设配套的老龄事业法律法规体系。法律先行,这是工业化国家建立并有效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经验。法律法规对现代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社区作为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也要纳入到法制体系建设。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衔接,可以研究制定《养老服务机构促进法》对其用地,建设、运营等环节予以补贴、规范,促其健康快速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造老龄人口再就业的机会,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2、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基本。我省围绕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的保险、救助、奖励扶助等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新农保、新农合,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高龄津贴等正在发挥复合的作用。未来,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提高各项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优化简化报销等环节流程。建立完善针对特殊人群的保障制度,如计划生育特困家庭的养老制度建设。
3、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社区,加快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设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相关的护理和心理服务;二是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居民科学保健意识;三是资助建设各类养老机构,解决高龄、失能、空巢、丧偶等老人的养老需求。
课题:本文为 2015年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河北省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研究》的结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501834
孙宝庆,男,唐山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