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建议
2016-01-16徐志刚
徐志刚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广元 628040)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建议
徐志刚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广元 628040)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近年来,由于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办学效果显著,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高职毕业生已接近每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但在规模扩大的同时,高职院校本身并未做到与时俱进,从而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日益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缺乏竞争力优势,很难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因此,就业问题成为高职教育需要加以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就业;问题;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社会方面。社会对高职学历认可度不高。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从最初的不为人知,到后来的鲜为人知,再到现在的渐为人知,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逐渐强劲,但离广为人知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很多人都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次等品”,是在水平上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附加”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学术型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社会观念影响,高职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基本上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认识的错位导致了人们对高职人才的认可度不高。
2.院校方面。当前高职学院普遍由一所或者多所中专合并升格而成,以中专生的培养模式替代高职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没有明显的实质性的改变,如基础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办学条件特别是实验条件差,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不能有效地按市场需求来调适。而是有什么样的教师,设什么样的专业,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及时地进行主动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扩大了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任意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
3.企业方面。用人单位录用高校毕业生的条件与毕业生实际脱节,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目前,用人单位录用高校毕业生的自主空间较大。很多单位盲目地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在传统用人观念的影响下,重视所谓正规教育,强调理论水平,忽视实用型、技能型教育,不讲能力,只强调文凭。一些用人单位声明“高职毕业生免谈”。同时还提出过高的招聘附加要求,如“工作经历”、“试用期”等。在许多地方的招聘会上,导致了社会人才高消费,形成了社会用人格局的偏差,使得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甚至造成极大浪费,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致使高职毕业生就业受阻。
4.学生方面。部分毕业生自身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一味地追求“工资高、福利好、要舒适”的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虽然经过了几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专业技能不过硬,无法直接从事岗位操作。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缺乏社会实践知识,社会交际能力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过于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人的选择,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过重考虑单位性质、地理位置,不愿到艰苦地区以及地处乡镇的生产一线企业工作,造成毕业生就业中地区流向和单位流向的失衡。脱离市场实际和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业机会、也不能及时更新就业观念,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和评价。
二、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1.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办学目的,推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明确定位是高职院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院校教育的有关文件明确指出:“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高级蓝领,就是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只有面向市场,进入市场,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才会有生机与活力。
2.从“就业安置”指导向生涯辅导转变
在大力强化素质教育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气候下,就业指导应该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始终。应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及时应对社会需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教育
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毕业学生,而应面向所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日的在于引导学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前提下对学生所拥有的各种发展资源进行评估,学会选择与规划,通过促进学生自卞有序的发展来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最积极有效的匀动。各高职院校院校可在学生入校之初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教育,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立远大的日标。后续的学习中,可针对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培养其专业能力。
4.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
调查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地让大学生了解,其中缺乏沟通。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信息的取得。搜集信息、分析和预测信息,把准确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才能帮助他们确定求职方向和日标。高校还应建立一支信息员队伍。通过信息员与各大中型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和各地市人事部门联系,及时向他们提供毕业生信息,争取用人单位多用人;同时,将用人单位的性质、规模、技术力量、设备状况、发展前景以及对毕业生的要求等情况及时反馈给毕业生。
5.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反馈制度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应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自身的评价,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一方面,每届毕业生就业之后,对各院系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检查评估,促进院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在毕业生离校前征求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意见,反馈信息,找出差距,以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把促进就业作为整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它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等诸多部门,贯穿于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就业工作关系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涉及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做好这一工作,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学校、毕业生及其家长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孙卫平,郭心毅,吕红.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46-47.
徐志刚(1962--),男,汉族,籍贯福建省浦城县,本科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建筑与电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