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促进区校德育共建
——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1-16翁沃光
翁沃光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 广东 江门 529000)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促进区校德育共建
——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翁沃光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 广东 江门 529000)
社区教育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新产物,成为了学校德育的有效补充,区校德育共建,使德育由学校单一渠道逐步走向社会化德育的多种途径。在推进志愿服务进社区、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完善志愿服务内容、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等过程中,我们做了有益探索,也引发思考,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梦起星火”志愿服务队,尝试着能否以“志愿服务队伍”为载体,以多方协同共建为根本路径,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当务之急,以培育积极公民为我们的终极目标,促进区校德育共建。
志愿服务队伍;大学生社区服务;社区教育;德育共建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社区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并以其广泛的覆盖面、丰富的内容和强劲的实力,为校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教育功能层面来分析,可以说高校充当了培养和教育青年学生知识的理论平台,而社区社会则搭建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舞台。
另外,社区在大学生校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并以其广泛的覆盖面、丰富的内容和强劲的实力,为校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们构思,能否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促进校区共建?
一、开展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做法
但由于之前活动的开展很多都是临时性和自发性的,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因此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顺势成立,秉着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形成一个组织、两个制度、三个跟进、四个平台的运作机制,规范志愿服务,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德育共建。
(一)深入社区街道开展实践服务活动
今年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与江门市四市三区如白沙街道办19个社区、堤东街道办14个社区、潮连镇等多个街道办、签订了共建协议书。双方本着“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立足长远、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区校共建”工作的发展。我校大学生走进社区街道,开展的志愿服务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敬老助残、扶贫帮困、义务维修、法律科普讲座等。
(二)选拔优秀大学生到社区挂职锻炼
为响应共青团广东省委关于开展大学生志愿到社区挂职锻炼活动的号召,我校每年暑假都选拔了多名优秀学生干部到江门四市三区的机关、事业部门挂职锻炼活动,协助社区居委会、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开展工作。我们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参与热情等特点,帮助社区居委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
(三)服务基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自2011年以来,每年我校都会利用暑假时间,组织支教服务队深入基层,结合“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开展助学支教义教服务活动。主要是帮助和指导留守儿童和外来工儿童完成暑假作业、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儿童拓展各类科普文化常识等。
(四)借力活动,协助地方政府或党团组织开展各类大型活动
每年11月,江门健走马拉松大赛都在蓬江区滨江大道上隆重开跑,我校一直都是协助主办方独立承担该项赛事的志愿者服务。每年共三百多名志愿者参与全程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我校的志愿服务工作受到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局及广大市民的高度赞扬。
二、关于提高志愿服务水平的实践与几点思考
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与社区共建,既服务于社区建设与发展,又服务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既实现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又实现校区在培养青年学生中的双重教育功能,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大课题。在近两年校区共建的实践过程中,我院把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学生发展与城市文明建设相结合,在推进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逐步探索形成了“资源共享,共筑共建”的校区德育共建模式,实践过后也留给人们许多思考。
(一)优化志愿队伍结构
以学生志愿队伍为根本,鼓励不同身份、年龄、专业的师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建立校友志愿服务团队和教职工志愿服务团队,同时带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立,加强志愿者骨干队伍建设,加强注册志愿者队伍建设,把握招募培训管理考核激励等主要环节,提高志愿者队伍素质。
(二)完善志愿服务内容
结合区校德育共建,大力发展班级义工和宿舍义工,深化校内日常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创文”机遇,引导师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做深做透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师生志愿者定期走进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提供可持续的志愿服务;提升扶贫支教服务质量,积极倡导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西部服务“三支一扶”山区计划等项目。
(三)改革志愿服务模式
改革志愿服务模式,可以有以下系列做法:推进校企合作,推进政校合作,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公益创业等等。
(四)培育志愿服务文化 推进志愿文化进课堂
办好志愿服务文化月,将每年的3月确定为江门职院志愿服务文化月;举办志愿文化大讲坛;培养志愿者公益领袖,带动志愿者水平提升;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良好文化环境。
(五)培育积极公民是终极目标
区校德育共建的终极目标是培育积极公民。让志愿服务的这种文化和美德扎根在我国公民心中,将志愿者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培育每一位大学生成为一名积极公民,并且通过这些大学生带动社区公民也成为一名积极公民。
三、结语
社区教育作为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新产物,是学校德育的有效补充,为学校建设“大德育”环境奠定了基础,区校德育共建、为德育社会化、生活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德育由学校单一渠道逐步走向社会化德育的多种途径,有利于高职专业优势的转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道德转化开辟了新路子。
开展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生在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体现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也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开展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更是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时间上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活,在内容上更加趋于丰富多彩,在参与面上向更多学生拓展,巩固和扩大了社会实践的成果。
我相信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多方协同共建为根本路径,一定能实现促进区校德育共建,最终达成培育积极公民的终极目标。
[1]杨绍福.公德式微时如何挽救人心[N].中国青年报,2011-4-19.
[2]陈东.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 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64):3-7.
[3]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3):71-79.
[4]杨荣,陈仕培.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策略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