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市共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路径分析
——以“中北大学朔州校区”为例

2016-01-16米丽艳赵永娟

米丽艳,赵永娟

(1.中北大学 人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2.中北大学 朔州校区,山西 朔州 036000)



校市共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路径分析
——以“中北大学朔州校区”为例

米丽艳1,赵永娟2

(1.中北大学 人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2.中北大学 朔州校区,山西 朔州 036000)

摘要:校市共建高校是高等教育区域化的产物。本文以中北大学(朔州校区)为例,从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建设优势资源共享体系、探索地方高校在“政产学研”模式中作用发挥的有效方式、树立全方位服务观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校市共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校市共建;社会服务职能;政产学研;全方位服务观

阿什比曾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环境与遗传的产物。”[1]109-134作为高等教育区域化这一环境产物的中北大学(朔州校区),如何既继承中北大学本部的优秀历史传统,又走出一条特色、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从而更好地发挥为朔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职能,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大而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准确定位,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地方高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2]。因此,中北大学(朔州校区)把对自身的准确定位,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1.1校市共建,走“应用型”发展之路

环境决定高校发展。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区域化的共同制约,校市共建高校服务地方既是其使命又是其社会服务职能发挥的必然要求。因而,校市共建高校应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用人才,走“应用型”发展之路。为了落实在山西省每一个地级市都有一所本科院校的精神,进一步凝聚各方资源和力量,使学校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担当新使命,2012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由中北大学和朔州市人民政府合作筹办了朔州市第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中北大学朔州电力学院。2013年,山西省教育厅、朔州市政府与中北大学三方签署共建协议,将“中北大学朔州电力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北大学(朔州校区)”,中北大学负责办学,朔州市负责办学保障,省教育厅负责管理。校市共建,各方各司其职,为朔州市培养“因地制宜”的应用型人才,是中北大学(朔州校区)的办学特色。因此,中北大学(朔州校区)依托中北大学本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朔州地方雄厚的煤电能源基础,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朔州地区人才需求为导向,为朔州地区培养高层次煤电能源类技术与应用型人才。

1.2“优”先“全”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提升,强调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中北大学(朔州校区)专业设置秉承了中北大学的优势学科以及符合朔州地区产业结构重心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特色学科,主要发展与地方发展联系紧密的专业,例如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采矿工程等专业,不求“全”求大,但求“优”求稳,不求专业“量”的扩张,而更重视专业“质”的提升,既能满足当前对人才的需求,又能着眼于今后本地区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强调必需的学术性和必要的基础理论的同时,更要重视面向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研究为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而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这里的应用型既包括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规划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又包括给学生提供大量企业实习机会的实验性和实践性,真正做到了内涵式发展。

1.3融入地方,走共生发展之路

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逻辑。高校的社会服务,不只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3]233-234共建高校应真正融入地方,与地方实现良性互动,走共生发展之路。朔州市隶属于大同经济区,主要产业包括煤、电、建材、煤化工及旅游、贸易、油料、糖料、畜牧业,其中煤、电、煤化工是支柱产业。高校融入地方的前提是客观准确地把握地方实际情况和特色。正是在充分了解朔州地区产业结构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中北大学(朔州校区)才确定了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了培养人才的方向,合理配置专业结构,利用办学资源、社会需求,更加主动地对接朔州地区的产业,服务朔州地区经济,坚持立足本地、本区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要把学校的发展同当地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做出当地人民能看到的实实在在的贡献。高校正是通过服务地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自身,凸显高校本身的价值,走与地方共生发展的道路。

1.4优化人才培养方式,走“嵌入式”发展之路

“嵌入式”发展也称为交互发展,是地方企业和高校双方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来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在省却其它中间环节的情况下让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的“双赢”发展模式。这种嵌入包括两种模式:①企业委托高校对自己的员工直接进行培训和培养,以提高员工专业理论水平,增强专业素养,强化实际操作能力;②高校和本地企业签订在校生联合培养协议,以保证有在该企业就业意向的学生定期到企业实习,熟悉自己将来从事的岗位,明确所需技能,以期达到学有所用、以用促学的目标。唯有这种交互式的发展,才能保证高校真正为地方直接服务。目前,中北大学(朔州校区)吸引平朔学员入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嵌入式发展。

2资源互通,建设优势资源共享体系

优势资源共享,“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力、财力、物力、无形资源的作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4]。本文拟建设的优势资源共享体系应以中北大学本部和分校间的资源共享为主、朔州市区各高校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为辅。

2.1打破壁垒,建设朔州市区校际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体系

2.1.1明确市政府在校际合作中的第三方权责

基于各高校自身特质,没有政府的参与,校际间的优势资源共享基本无法实现。因此,在校际间优势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明确市政府在校际资源共享过程中的第三方权责才能更好地促进校际间的优势资源整合。当然,政府作为第三方既不能过度干预又不能无所作为,其职责主要体现为增强地方高校间的资源共享意识、加快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加大共享经济扶持力度,是校际合作的引导者、监督者和协调者。

2.1.2筹建校际资源共享委员会

除却政府的第三方权责,各高校人员的积极投入也是校际优势资源共享实现的有效保证,筹建资源共享委员会是校际优势资源共享的必然条件。朔州市区共有三所高等院校,各高校在办学特色上各有侧重,专业重合度小,各自优势明显,合作多于竞争,且位置比邻,因此,打破壁垒、在校际间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有更多的可行性。中北大学(朔州校区)作为朔州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比其他高校拥有更多的优势资源,在筹建资源共享委员会时更应积极主动地起到带头作用,进而参与制定资源共享制度和规则,推动共享机制的建立、完善和不断深化,探索更多的资源共享途径,最后实现深层次、全方位、多渠道、无边界的校际资源共享。

2.2以中北大学本部为依托、建设本部和朔州校区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体系

2.2.1走由“浅”入“深”的渐进式共享之路

“渐进”同时体现了资源共享的稳妥性和层次性。由“浅”入“深”的渐进式资源共享之路,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由“物”的共享开始,逐渐实现“人”的资源共享;由基础性的共享开始,逐渐实现深层次的资源共享;由部分共享开始,逐渐实现全面的资源共享。例如:对于物的共享,先从基础性的资源,比如体育场、教学楼、图书馆、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再到科研联合立项、高精尖等优势资源的共享;对于人的共享,可从对离退休教师的互聘着手,再考虑在职学术威望较高教师的互相支援问题。对于信息共享,可从专业设置、学科结构、教学课件和教案的交流着手,最后实现共同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高数、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相同的专业课)的交叉选课和学分互认、跨校主辅修 (双学位)、联合申报教学质量工程等。

2.2.2有偿共享机制的建立

有偿共享是优势资源共享快速实现的基础。中北大学本部和朔州校区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资源占有的多少不同,在资源共享时并不可能完全处于对等的地位。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加速优势资源共享实现的速度,高校必须建立和完善部分资源的有偿共享机制。通过有偿共享行为,可以获得金钱方面的回报和补偿,为学校增加经济创收,实现了成本分担。值得注意的是,有偿收费的标准不应以盈利为目的,所收费用应主要用于资源本身的维修、维护、折旧,开发、购置新资源,资源管理者的劳务费等。有偿本身不是目的,有偿共享机制尊重资源提供方的管理和劳务本身,是实现优势资源深度共享的前提。

3校市共建高校在“政产学研”模式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方式

“政产学研”模式中,政府是其中介,企业是其中心和终端,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其中枢和中坚,各方联合的最终目的是科技成果作用于企业从而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校市共建高校应以企业为主导,加强与企业的直接联系,是高校发挥服务地方作用的最有效方式。

3.1以企业为主导,建设与企业的合作平台

校市共建高校以企业为主导,必然要增加与企业的合作和信息交流。中北大学(朔州校区)目前与朔州当地六家企业积极开展科技技术交流与合作,并与七家大型企业及研究所在合作建设各类专业实验平台达成合作意向。其中,平朔煤矸石电厂为校区投资了1 100万元用于建设山西省固废资源化利用实验室,该项目的硬件设施建设已经完工。到2016年,校区将建成围绕煤、电、乳、瓷四大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校外实验实习基地,既可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又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同时,校方还邀请企业参与研究校区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推行订单培养、岗位见习的教育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2培养地方企业的在职员工,推动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

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在校市共建的高校接受培训,学习和接受一些先进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北大学与山西平朔煤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在校区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组织朔州相关企业员工报考2013年中北大学工程硕士,已有43人达线,2014年7月1日~22日,中北大学派资深专家到朔州校区为工程硕士班成员授课;与中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在校区设立了成人教育站点,目前继续教育学院朔州校区函授站已经启动相关工作,招生势头良好。

3.3与企业开展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

科学技术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中北大学(朔州校区)至今已成立两年,共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项目六项:与平朔劣质煤综合利用项目组合作超重力技术研发;与朔州市三通亿达汽车电器公司合作机电产品研发;与陕西明禾陶瓷有限公司合作陶瓷工艺研发;与怀仁县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合作煤民爆技术研发;与朔州润臻新技术开发公司合作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研发;与平朔煤矸石电厂合作脱硫脱硝技术研发。可见,校企之间直接的技术合作,有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进一步提升了高校的科研水平。

3.4实现师资队伍转型,促进人员科学流动

师资队伍的转型和人员流动也应以企业为中心,实现双向良性互动。选派在职教师参与各种实践教学环节,深入生产、服务一线,到企业挂职,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为地方经济作咨询顾问、技术指导及为企业排忧解难,与企业开展科技对接活动;同时,引进具有一线工作背景的技术专家担任教师或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主持毕业设计的指导和毕业答辩、作为客座教授开展校内专业讲座。同时,高校应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开展项目合作,或者是带项目到企业进行转化开发,还可以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劳动力流动性越高,越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学习,也就越有可能形成新的知识和技术。[5]

3.5加大横向课题研发的支持力度,开展科研成果巡展

山西高校对横向课题重视度不够,横向经费占科技经费总额比重较低。究其原因,高校的横向课题研发通常不与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绩效考核、业绩考核有直接关联,高校教师在与企业技术项目对接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着力解决横向科技工作者在人事制度、职称评定上的政策问题,解除横向科技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是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高校到地方开展科研成果巡展,在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后,规定成果转让费中的百分比给予个人或课题组并计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岗位聘任、提职、晋级的依据,会大大增强横向课题申请和研发的力度,真正实现科技研发以地区企业为中心的导向。

4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探索新的服务领域

4.1培养学生服务农村的意识

“把更多的青年人才充实到农村中,带动亿万农民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6]然而,现在存在的问题是:“高等学校的开设仿佛不是真正朝向农村人为着农村的发展开设,而是为着农村人脱离农村的开设。”[7]因此,高校一定要培养学生服务农村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为学生了解“三农”提供充足的帮助,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和“大学生村官”行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村生活,通过到农村宣传、介绍、推广新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农民逐步改变那些不合理、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高校也要鼓励学生开展农村的课题研究,加深对农村的了解,为当地农村的发展提供一些技术和培训等服务,并探寻和选择合适于自己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以待毕业后扎根农村,真正实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工作新理念。

4.2培养学生公益服务的意识

高校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奉献社会的道德情操。其中,学生党员应起到带头作用。中北大学(朔州校区)的学生成立志愿者组织,经常去朔州市儿童福利院献爱心,建立了长期的“一对一”互助关系,关注孩子们的生活与成长,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和生机,同时给孩子们捐赠各种礼物。朔州校区的“绿之源”生态环保社团积极曾参加朔州市少年儿童“我的绿色环保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所掌握的相关环境知识,手把手地指导少先队员播种,讲解植物成长的自然条件、生长过程以及环境效应,引导他们自觉树立环保理念、环保价值、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朔州校区还组织全体党员到右玉学习“右玉精神”,自筹资金购买树苗100棵进行植树活动,深切感受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

4.3培养学生服务社区的意识

普及文化知识、弘扬优良文化传统是高校服务社区的主要内容。中北大学(朔州校区)位于朔州市开发区长宁街,其临近社区为平朔生活区,主要是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的家属生活区。中北大学(朔州校区)本着“比邻而居,和谐共处”的原则,从基础设施共享、体育常识普及等方面积极服务社区体育,和社区联合举办各种球类比赛,增进学校和社区的良性互动;同时,和社区内的附属小学、中学开展图书资源共享,并举办“精彩读书周”活动激发社区学生读书的热情和兴趣;“我的周末,我做主”——周末大学生讲堂活动对社区学校开放,并邀请社区学生参与讨论,为社区学生义务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社区内举办各种历史和煤电科学知识竞赛,增强中小学生对中国和朔州历史的认知以及对父辈从事工作的了解。

探索校市共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径,提高其服务地方的能力,既是其成立的宗旨,也是其得以发展的前提。当然,为了加快校市共建高校与地方的融合与发展,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相关各方应该全力以赴、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2]周济.坚持教育优先,促进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6-12.

[3]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 陈振汉,厉以宁.工业区位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 魏景柱,刘晶,林向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分析[J].学术交流,2010(10):127-129.

[6] 刘振华,丁姝娟.改善大学生面向新农村就业的政策环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52-53.

[7] 张乐天.新农村建设与高等学校的使命[J].复旦教育论坛,2006(4):5-8.

Path Analysis of Serving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o-Constructed By the University and the Municipality——Taking Campus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in Shuozhou as an Example

MI Liyan1,ZHAO Yongjuan2

(1.College of Humanities,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2.Campus of North University in Shuozhou,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Shuozhou 036000,China)

Abstract: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university in building college is the outcome of higher education regionalization.Taking the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in Shuo 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will discuss the way to stimulate the local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finding the certain posi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initiative service; construction advantage resource sharing system; exploring effective ways local Colleges play a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industrializa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 setting up long-effective and full-scale service mechanism so as to logically elaborate the way to stimulate the local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with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rovince and the city in building college.

Key words: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university; the duty of social service; the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industrializa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full-scale service mechanism

文章编号:1673-1646(2016)04-0079-05

* 收稿日期:2016-01-08基金项目:2013年朔州市软科学项目:朔州市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研究(朔科发[2013]33号)

作者简介:米丽艳(1979-),女,讲师,博士生,从事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6.0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