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6-01-16蒋丽迁
蒋丽迁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
新时期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蒋丽迁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65022)
[摘要]文章分析了新时期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探析新时期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管理会计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管理实践。
[关键词]高校管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2.146
1引言
2014年1 月29 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财办会〔2014〕5号)明确提出其主要目标是,“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探讨新形势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新时期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当代会计工作要求由核算型上升到管理型。佟成生、许素兰等(2014)认为,管理会计的视角拓展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所有企业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财务负责人的要求更高。张继德、王霞(2014)指出,在美国,企业内管理会计人才占到90%,财务会计只有10%,管理会计人才70%以上的时间用于决策性的工作(美国劳动部,2006);在日本,例如松下(Panasonic),财会部的人员大约2000 人,而80%的人员都在做管理会计工作。然而,在我国,企业超过85%的财务人员都在做财务会计,更多发挥传统职能,几乎用80%以上的时间进行会计账务记录和账务核算,而风险分析、战略制定等方面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的会计人员主要从事传统数字核算工作,对财务预测、决策、数据分析的能力欠缺,与国际会计人员存在很大的差距。培养高质量管理会计人才是新时期的新要求。
3新时期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3.1增加管理会计课程比率,完善高校课程体系
张继德、王霞(2014)指出,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方面的构想更是寥若晨星。因此,高校应该从课程设置做起,增加管理会计相关课程比率。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业务流程与企业组织》,将《业务流程与企业组织》课程置于《基础会计》等专业课程之前讲授,让学生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设计进行理论学习,为以后进行专业学习提供理论基础。目前高校一般只开设管理会计学一门管理会计课程,可以在会计类专业课程计划中增加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等课程,以突破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同时,增加内部控制和数据统计分析相关课程,高校可以考虑把《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纳入会计类学生必修课程体系,为学生以后踏入管理会计工作岗位进行企业管理、财务数据统计分析以发现复杂财务数据背后的东西打下牢固基础。
3.2转变单一授课方式,丰富课程内容
赵海霞(2007)认为,目前我国管理会计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会计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整合方面的能力,而是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学生听” 为主;且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计算能力,而分析思维能力得不到重视等。高校可通过案例教学授课方式,选取经典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采用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提供高质量的案例资源,与时俱进地更新案例资源,切实做到理论知识与经典案例紧密相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
董延安和唐子惠(2011)指出,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高校在必要时可进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便于以后游刃有余地解决复杂的财务问题。完善管理会计学科理论体系,建立一套既满足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又与国际管理会计人才视野相联系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3.4增加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环节,增强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重理论传输轻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实践能力差。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和基地。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以便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实践中,企业与学校之间要形成双向互动,企业要及时反馈实习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学校与时俱进改善管理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型。学校可适当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走到企业中去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具体的经营实践及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决策及管理能力。
3.5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评价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效果分析得以验证。张倩等(2014)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从用人单位、(下转P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