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2016-01-16常媛熊雅婷

会计之友 2016年2期

常媛 熊雅婷

【摘 要】 针对传统视角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缺陷和不足,提出基于价值链理论新视角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分别进行环境绩效评价,并从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方法和价值链环境绩效信息披露三个维度构建新型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 内部价值链; 外部价值链; 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4.3;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2-0032-04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逐渐显现,能源大量投入、作业消耗、不完全利用等都引发了不间断的环境问题。习总书记在2014年5月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概念,2015年的两会期间也提出要实现可持续性、循环性、包容性环境经济的转型升级。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更要发展绿色经济,加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形成环境友好型的运营模式。

一、传统视角下环境绩效评价的不足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研究环境绩效评价问题。目前,主流的研究视角有循环回收视角、社会责任视角和生态效益视角。

(一)循环回收视角

循环回收视角研究的是生产末端的环境管理问题,多数学者提出除了基本的污染物数值检测、排放物环保处理外,还应考察企业是否采取高效、清洁的回收利用措施,展开环境绩效评价工作。C.M.Tam和Vivian W.Y.Tam(2013)通过对企业末端废物处理情况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高效循环的废物管理行为能实现废物最小化,直接改善企业环境绩效。明萃(2012)则认为将环境绩效评价引进循环回收阶段,可以带来企业的逆向增值,达到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双向提高。该视角研究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实现末端环境处理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体现出循环回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实现企业环境绩效管理的驱动因素。

不足点:循环回收视角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缺乏整体性思维。它片面性地将环境绩效管理局限于工艺末端,简单地将环境评价的重心放于循环回收阶段,实际上在前期采购、生产等环节中的不环保、不经济行为也是直接或间接引起末端污染的原因,忽视了事前控制的重要性,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

(二)社会责任视角

有些学者从社会角色出发,认为企业对股东、员工、消费者应承担经济和环境管理的双向责任。该视角下,学者按照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信息的需求程度,分别制定环境评价指标对各层面披露环境信息,形成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赵茜(2012)指出这不仅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外部利益者对其环保监管作用,企业也实现了更好的经营收益。徐晶、史卫薇(2013)也提出外部约束和内部运作的双重结合能够提供有效的评价指标依据,带动权威性的环境信息披露,优化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状况。该视角研究的优点在于正视各方利益相关者对环境绩效的影响程度,针对不同的环境信息需求,建立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

不足点:社会责任视角的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弊端。其一,由于将研究点落到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上,会造成环境绩效评价角色定位过宽,所采用的指标易于空洞。其二,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采取环境信息披露的程度不同,将导致评价体系存在差异性,缺乏企业间横向比较的实操性和准确性。

(三)生态效益视角

生态效益视角研究的关键在于“生态效益指标”的有效运用,学者通过描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与相应环境负荷的比值关系来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的表现状况。该视角有两大特点,首先,融入财务指标,主要分析投入的成本是否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MC Williams(2001)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发现,企业长期性的环境成本投入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促使企业投放更多的环保资金,加强环境绩效管理,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其次,指标量化程度高,主要适用于不同企业间环境绩效的横向对比。谢东明(2012)指出当出现规模、性质、行业划分时,生态效益指标更利于横向比较企业的环境投资效率。

不足点:生态效益指标的计算存在较大问题,这直接影响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效果。具体表现在,采用过多的环境状态指标、环境管理指标,而财务指标的选取则过于局限,在指标数量和种类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因此,简单地以少数几个财务指标摊销环境成本的方式判定企业环境绩效的实质性变化及其财务绩效转变是不够合理的。

综上所述,传统的环境绩效研究视角下普遍存在评价环节单一、评价对象定位过宽、环境指标和财务指标的权重失衡及缺乏经济驱动力等不足,这都将导致企业难以形成完整的、规范的、实质性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二、价值链新视角下环境绩效评价的提出

迈克尔·波顿(1985)首先提出价值链理论,将其定义为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由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构成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根据企业增值活动的特征,可具体划分为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

(一)价值链理论与环境绩效评价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1.增值活动与经营环节相契合

价值链理论阐述了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包含物料供应、产品研发、生产运行、仓储运输、销售及服务等。这些都与企业经营环节密切契合,与产品的实物流转直接挂钩,即从价值链角度分析环境绩效也就有理可循。

2.增值环节与内外部角度相符

价值链理论中划分基本增值环节,包括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上游环节是指产品自身的增值,主要是研发技术、资源购入、生产制造和销售四部分,而下游环节是指市场需求竞争形成的增值。与价值链划分类似,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也分为内部环境绩效和外部环境绩效,研究视角相近。

3.战略思维与企业经营目标一致

价值链理论强调各个增值环节经济效益的提升,进而形成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上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最大幅度盈利。同时,环境绩效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在影响因素,贯穿于内外各个价值链环节,是企业实现战略性经营的重要体现。

(二)价值链理论新视角下研究企业环境绩效的优势分析

基于价值链理论新视角进行环境绩效研究,不仅拓宽环境绩效的研究范畴,细化绩效考核标准,更重要的是可以弥补传统视角存在的不足。

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克服了单纯的生产环节末端环境绩效评价的弊端,将研究点延伸至前端环节,降低了源头性的环境污染,强调事前控制环境成本,提高环境绩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将内部循环回收系统扩充到外部分销商或消费者个人,将产品的生命周期进一步拉长,环境绩效评价的时间范围也相应拓宽。

企业按照内外部价值链的财务特征和环境特征,分阶段性制定环境评价标准、反馈环境质量信息,使得评价效果具有高度的拟合性、适用性。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结合自身需求选择性地阅读企业环境绩效报告,评价企业环境管理状况,避免需求者定位过宽、指标权重失衡和评价方法存在差异性等问题。

价值链视角实现了环境绩效评价的纵、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能找出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的优势及薄弱环节,根据不同阶段提出实质性改进意见;横向研究,使得不同类型企业在评价环节、评价指标、评价时期上具有可比性。这两个研究方向的有机结合,完善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内容。

三、企业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内部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内容

企业内部的环境绩效评价主要针对四个阶段,即生态研发、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绿色营销。

1.生态研发阶段

产品的研发设计是形成企业潜在经济增值的初始阶段,也决定了企业后期环境成本的投入力度和环境绩效的表现状况。应考虑以下方面:第一,产品研发时是否考虑到使用环保性能材料以及替代能源的投放比例,这是保证绿色产成品的基础。第二,生产工艺设计是否引入节能技术、清洁技术,是否存在预期排污量检测措施。第三,产品使用周期的设计是否合理,对废弃物、陈旧物等是否设计了二次回收方案。这些都是评价一个企业环境绩效是否达标的基本要求,是事前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环节。

2.绿色采购阶段

采购管理指的是对原始物料和机器设备的购置工作。除了产品设计的制约,采购人员是否施行绿色购买行为也是影响环境绩效的重要因素。其一,企业是否转变“低成本战略”,适当提高购买成本,采购具有同样功能、可替代性的清洁性材料。其二,购进大型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环境达标率、能源利用率,是否容易产生残次品、噪声源,避免带来二次污染。其三,还需审核设备的更新速度是否过快,生命周期缩短会造成弃置处理成本的增加,带来环境影响。因此,规范企业绿色采购管理,是保障生态投入的关键所在。

3.清洁生产阶段

生产作业是实现产品增值的主要阶段,在该阶段下,除了传统的污染物数值监控、“三废”处理外,也应重视工艺技术和专业分工的影响。笔者认为,高效分工管理,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产生增值效应,提升环境绩效。此外,企业是否安装或引入环保工艺,譬如在易产生废水环节安装二次水净化系统,在易产生不同固体废弃物的不同阶段安置清洁处理装置、压缩搅碎装置等,避免污染物统一处理所带来的二次危害。这样,使得生产阶段的环境绩效评价侧重于如何分阶段地实施环境治理,也利于后期环境管理工作的展开。

4.绿色营销阶段

销售环节是产品实现价值转化的最终环节,是企业产生盈利的直接表现。从绿色营销的角度出发,环境绩效评价的着眼点应放在产品包装、储存容器和运输方式上。第一,企业是否选择环保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或者是否推出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包装。第二,企业产品的短暂性物资存储要求应符合国家规范,特别是易挥发、燃点低的化学品,采用先进的储存技术和容器设备,减少环境安全隐患。第三,对于工业残次品、磨损产品、已售的废旧回收件等,企业能否通过分类处理,实现循环利用和二次销售的双重效应,最终降低环境污染的影响。

(二)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内容

1.上游供应商

企业通过内部价值链的绿色采购阶段与外部价值链上的供应商进行衔接,上游企业所提供的原材料、能源物资和机器设备是否符合环境标准,对企业日后的环境成本投入、环境绩效水平有直接影响。首先,根据所供应的原材料、半成品的环境达标度,以及大型设备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对供应商企业的环境资质进行等级评定。定期剔除不合格企业,形成良好的供应商平台,保障原材料来源的生态可持续性,加强源头环境管理工作。其次,发挥企业作为需求方对上游供应商企业的约束作用。企业应减少环境敏感型、不可再生型等原料能源的投入使用,转而扩大环保材料的需求空间,促进绿色消费市场逐渐形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供应量。

2.下游分销商

企业通过内部价值链的绿色营销阶段与外部价值链下游分销商(个人)进行衔接。产品的生命周期并非止于销售,在后续的使用、消耗、磨损至最后废弃阶段,都有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引发环境治理成本,因此,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要拉长战线。首先,在选择分销商时要保证备选企业采取绿色营销方法,在绿色物流、绿色展销上达到规范作业。其次,在考核企业是否承担售后的环境责任时,可以与下游分销商展开循环利用的合作工程,对废旧产品、零部件实行二次回收,分类利用,减少环境处置成本。同时,下游厂商或个人对绿色消费品的增长需求,也能够规范企业自身在选材环节和生产环节的环保标准,实行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企业环境绩效能起到监督作用。

由此可见,企业外部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分别与内部价值链在绿色采购、绿色营销环节对应衔接,二者与企业内部价值链形成共生关系,构成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内容。

(三)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构建设想

1.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笔者认为应根据内外部价值链各阶段环境特征,分环节选取评价指标,权衡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比重。

(1)内部价值链环境绩效指标选择

内部各阶段的指标选取要体现出对环境影响的前瞻性、预测性和实操性,要求结合阶段性的环境特征和职能特征。例如,生态研发和绿色采购阶段,一方面,企业要提供完善的质检文件、设计方案和专业评估意见等定性指标;另一方面,要分区间、分项目摊销后期的潜在环境成本,如环保罚金、相关税费和生态修复费用,以及提供各项原料(产品)达标数值、绿色采购定额数及其财务成本分析等定量指标。在这两个阶段中,企业应保持对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权重持衡,实现事前预测、前期控制的绿色管理。清洁生产和绿色营销阶段,则倾向于生态效益指标和社会贡献率指标的有机整合。譬如,采用单位能源消耗量、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产生污染物比率等生态效益指标反映环境敏感程度,并且通过单位里程的物流能源损耗率、订单完成率成本及纳税实缴率等社会贡献率指标与财务指标的交叉运用,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管理状况。因而,在这两个阶段中,企业应提高对定量指标选取的权重,对环境绩效实现量化管理。

(2)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指标选择

一般而言,企业外部环境绩效评价工作由相关环保机构负责,主要是对显性的环境负荷出具评价意见。因此,外部价值链评价指标应多采用定性指标,倾向于采取政策性环境评价方式。但是,根据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的经营特性和环境影响程度的差异性,在具体评价指标选取上仍有很大不同。例如,上游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和原材料的开采、选取、粗加工有关,在整个价值链中最容易造成环境负担。供应商应在保证供应原料和设备环境达标的前提下,侧重环境状态指标选取,通过水质检验、土壤酸碱度及植被覆盖率等监控外部性环境变化数据,加强环境事前管理。下游分销商企业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主要针对售后产品的处理阶段,并且对定量指标权重要求较高。例如,化学留存物污染系数、固体废弃物处理成本、可用的循环投入资金量、二次转销现金流入等,这些都应基于精准的数据检测及大量计算,企业可通过摊销成本的方式考核下游分销商经济行为的环境影响。

2.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方法

笔者认为应结合内外部价值链各阶段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特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1)内部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方法

企业内部环境绩效评价是建立在大量的定量指标分析基础上,因此笔者认为可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为主,融合其他辅助方法,凸显其数据处理和信息挖掘的优势。数据包络分析法,能够根据内部不同环节的评价指标数据及效率值分析结果横向比较各环节的环境绩效状况,并且通过单元决策分析揭示存在的环境风险环节,挖掘指标变量对不同环境绩效阶段的具体影响度,实现企业对环境绩效管理工作的清晰定位。此外,还可以通过聚类分析法、熵权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归类分析,降低主观因素影响,或采用面板数据动态预测企业内部环境绩效的发展趋势。多重方法的有机结合,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环节的数据指标特征,达到科学、全面的实质性评价。

(2)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方法

相较于内部价值链,企业外部环境绩效评价会涉及更多的定性指标,单纯的文字性描述无法考核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利于企业间环境绩效的横向比较。因此,笔者认为可采用模糊数据分析法,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以数字、图表的形式传递环境信息,例如将环境服务质量、环境法规遵守情况或环保资质年限等类似于很好、好、一般、差的模糊概念评价转化为数值权重,根据企业综合得分实现环境绩效的动态性评价。当涉及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混合评价时,可先通过模糊数据分析法量化指标再结合内部评价方法使用,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可比性。

3.价值链环境绩效信息披露

笔者认为应结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有效应用,对企业内外部价值链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进行全面评价。

(1)内部价值链环境绩效信息披露

企业应根据内部不同阶段的环境特征对外披露环境信息。如生态设计和绿色采购环节,最能体现一个企业的可持续经营理念,应评价考核产品设计方案、设计流程、设计样本是否符合绿色价值,披露企业投入的原料物资、机械设备是否通过质量检验认证,其使用过程及废弃后是否会引发环境污染。又如生产环节,应披露生产过程和完工末端产生“三废”的情况,同时可以向外界披露企业为提高环境绩效做出的成果,如新投入的环保设备、新清洁技术或者近年环境评估报告等。这不仅起到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也利于企业获得良好的口碑形象。绿色营销,则可披露企业销售方式、销售渠道和循环机制的环境影响状况,最终是否实现了产品价值的绿色转移。环境信息披露方式也相对多样化,不仅可以采取年报、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年度性披露,还可以通过公司网站、报刊等定期披露的方式,对企业环境管理的最新动态进行披露。

(2)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信息披露

对于上游供应商,要关注备选企业的绿色资质等级、环保设备的使用情况、近3年内相关税费及罚金的基本状况和物料质检达标水平等。通过分析供应商各方面环境信息,选择最适合的供货渠道,加大原料初期的环保投入,监管上游环节的环境绩效状况。至于下游分销商,则将环境披露重点放在企业是否实现绿色物流、绿色仓储、绿色回收三方面,评价下游企业在产品销售及后续过程中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环境负荷的管理行为。此外,基于绿色供应商和分销商的选择,企业可以采取广告宣传、开展地方性环境评价活动或商品贸易展览等方式,向外披露企业外部价值链的环境信息,推广生态经营理念,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形象。

本文提出基于价值链新视角下研究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设想,从企业内外部价值链各个阶段选取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应用适合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进行环境绩效信息披露,以此构建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关于价值链环境绩效指标具体选取和权重确定、价值链环境绩效方法的选择及价值链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内容和方式的确定,还有待后续具体研究。笔者期望通过构建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地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状况,强化环境管理职能,并为后续环境绩效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TAM C M.TAM VIVIAN W Y, ZENG S X.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China and Hong Kong[J].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2004,32(2):110-118.

[2] 明萃.基于环境价值链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西部财会,2012(2):75-78.

[3] 赵茜.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4] 徐晶,史卫薇.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对外经贸,2013(12):98-100.

[5] WILLIAMS M C, SIEGIEL 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correlation or misspeci fic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5):603-609.

[6] 谢东明.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我国企业环境绩效管理研究[J].财政研究,2012(11):28-31.

[7] 占绍文,蒋涛.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环境成本控制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2014(1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