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低迷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互动问题研究
2016-01-15王佳慧
王佳慧
[摘 要]经济发展与就业水平的互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介于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对此,党和国家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指导方针,不断深化创新创业体制改革,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就业、创业的互动性发展。大学生作为就业、创业的主要人群,不能片面强调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应坚持“就业为主,创业为辅”的思想,建立“就业、创业”共同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经济低迷;大学生;就业;创业;互动
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4. 078
1 引 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全球经济情况总体偏弱的情况下,不可能独善其身。长期以来,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于1999年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大学生招生数量,致使毕业生逐年增多,已使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然而,2008年9月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使本就不尽如人意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艰难。为缓解就业压力,党的“十七大”提出“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政府和高校也积极迎合当今形势,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培养力度、采取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外界政策的支持下,大学生创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过程中,仍出现了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本文意在从就业和创业的互动关系角度,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途径。
2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2. 1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国大学毕业生达74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2万人,就业之难可想而知。且数据显示,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学生就业率,出现了学历与就业率的反向发展现象。这是因为在“中国制造”这一背景下,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对于技术型人才和高级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而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知识构架并没有与之相对应,产生了结构性就业矛盾[1]。简而言之,当前的就业现状为人多、岗位少,且人岗不匹配。
2. 2 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自2007年,国家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使得创业率逐年攀升,但与发达国家相较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4届大学应届毕业生平均自主创业率为2. 9%,其中应届本科生创业率为2. 0%,高职、专科毕业生创业率为3. 8%,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创业比例[2]。对大学生起直接影响的高校也采取相应措施,如部分高校开始创建了“创业学院”,开设创业课程。但是,或许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建创业学院的举措有些用力过猛[3]。除此之外,大学生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父母,资金来源有限,加之创业实践能力缺乏、稳定保守的创业意识、外界对创业行动的支持不足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创业情形不容乐观。所以,简而言之,当前的创业现状为创业率低、成功率低、创业支持率低,且能力意识不足、手段不宜。
2. 3 就业、创业关系的转换
以2007年为界,2007年之前,我国主张就业,而在2007年以后,我国提出全民创业,提出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基本思想,并以大学生为主要的创业对象,提出大学生创业促发展的理念。
但由于外界的干扰和分化,就业和创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有学者认为,创业是一种力量,可以从源头解决就业问题。但从根本上说,就业领域包含创业,在当前阶段,创业仅能对就业起到缓解和促进作用,而不能完全被激发并解决就业问题。因此,现阶段,我国仍应该坚持就业为主,创业为辅的思想,双向互动促进发展[4]。
3 就业、创业互动性路径思考
3. 1 就业为主的策略
3. 1. 1 政府的宏观调控
首先,政府应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适当扩大内需,最大限度地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相关的就业岗位与渠道。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更快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其次,大学生创业应有国家的立法保障,保证有法可依。最后,政府的资金支持对于就业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资金应投放于经济各个领域,促进经济发展,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要严格的进行监督控制,防止财政资金乱用。
3. 1. 2 用人单位的全面配合
定向培养、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使用人单位和高校双方互利共赢。一方面,大学生可通过实习适应公司需要,最后更快地融入公司。另一方面,学校在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时,有的放矢,一定程度上避免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学生的整体竞争力。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根据岗位说明书,合理制定选人标准,避免就业歧视。
3. 1. 3 高校优中创新
首先,学校的培养内容应实时联系国家的经济产业结构,迎合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规划招生数量,适当调整学生培养方向、设定专业类别,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相应人才,避免盲目性。其次,各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贯彻大学生活全过程,并全员参加,发挥老师在就业中的指导作用,从就业心理指导到就业实战技巧,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全程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3. 1. 4 大学生自我培养
首先,全面认识自我是就业择业的前提,毕业生应接受客观事实,准确寻求职业定位,根据现实资源调整就业预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基于当前形势,学生应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想法,尽量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发生。其次,缺乏工作经验是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所以,从学生自身角度,应利用好假期的时间,积极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掌握社会技能,丰富社会阅历,为更好地与用人单位对接打下基础。最后,大学生应大胆创业,走“毕业—就业—创业”路线,即曲线创业。通过曲线创业,可以使学生在先期就业过程中积累经验、知识以及资金,提高创业热情,了解行情和创业趋势,提高创业成活率。
3. 2 创业为辅的策略
3. 2. 1 优化创业环境
宏观的创业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和资金环境三个方面。从社会经济、政策环境上看,应当继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平稳增长。从教育环境上看,应完善创业教育的硬件设施,选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培养学生创业思维与创业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创业。从资金环境看,应对大学生创业贷款的相关政策加以改革,特别是小额贷款,还可建立大学生创业贷款专项,从资金上保证大学生创业想法的实施。
3. 2. 2 提高自身创业素质
创业的主体仍是大学生本身,从自身角度看,创业率低,在于创业意识淡薄;创业成活率低,在于创业知识不足。简而言之,即当前大学生创业素质整体水平不高。除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外,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捕捉市场动向、收集信息并选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可尝试小投资开始,积累创业经验。这些途径和方法都是提高创业素质的必经之路。
3. 3 就业创业双向互动机制
就业、创业双向动力机制,是一个动态协调的过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在缓解和解决就业难题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深化推进创业驱动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有效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对于缓解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在创业驱动比较薄弱的阶段,我们应更多地依靠就业,发掘创业市场,就业反哺创业;另一方面,在创业驱动作用显著时,应加强创业对就业的缓解和驱动作用,保持就业、创业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游磊,孙荣华. 经济下行趋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互动性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5,30(5).
[2] 宋洁,潘清. 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科技创业价值观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理,2009(5):122-125.
[3] 李宁. 经济下行趋势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9):123.
[4] 徐小英. 校企合作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