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缛华丽的战国玉器

2016-01-15夏文峰

当代人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玉带战国穿孔

夏文峰

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性的觉醒超越了对神的崇拜。玉雕艺术的创作,从对神的敬畏尊崇,走上了自觉表现人性的道路。审美意识的中心也从早期的娱神逐渐转移到娱人。秦王以十五城易和氏璧之事,说明了战国玉器已具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它已成为封建贵族标榜财富、显示地位或美化生活的必需品。战国玉器较其他同时期器物所代表的政治、道德等观念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为玉器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战国玉器制作工艺相当发达,不但质地优良的和田玉已成为玉作的主流,而且在造型艺术、图纹装饰及时代风格等方面都焕然一新,出现了一大批做工精细、玲珑剔透、形式别致、繁缛华丽的玉雕艺术品。其中构思巧妙,立意新颖的龙形佩、舞人佩、玉带钩、玉具剑、玉印以及玉器与金银细工相结合作品的相继问世,使古老的中国玉雕艺术更加富丽华贵、灿烂辉煌。

战国玉器常以繁缛华丽、细致密集的谷纹、云纹、龙纹、兽面纹等作装饰。大多玉器满饰各式各样的纹饰,排列井然又不留余地。在结构和形式上,都具有一种精心设计的秩序感,繁而不乱,密而有序。同时,为了适应人们的审美及装饰需要,许多纹样变成了与现实形象全然不同的象征性符号或几何图形,达到了高度的抽象艺术效果,神秘莫测,透露出一种神圣的力量美。

战国玉器工艺的精细程度达到了极致。无论造型还是图纹线条,皆刚劲利落,光洁规矩,布局井然有序,边角方圆适度。甚至密集的地纹、人物的发丝等都清晰可见。特别是精致巧妙的透雕器物,整体线条道劲有力,婉转自然,镂空处均匀对称,光滑干净,极少见到因技术和工具不力而残留的制作痕迹。在细部的处理和刻画上,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令人叹服。战国琢玉大师因材施艺的匠心和得心应手的技巧使战国玉器形成了一种“造型流利而富变化,纹饰繁纷自由而具动态,雕工险峭而锋芒毕露,构思精巧大胆,手法新颖泼辣,豪快俏丽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

战国玉器的典型器物主要有龙凤佩、玉璜、玉圭、玉带钩、玉具剑等。

战国玉佩饰,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系在腰间衣带上的装饰物。据古籍记载,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玭珠以纳其间。王先谦《释衣服》:“佩,倍也。言其非一物,有倍贰也。”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玉佩的串饰越多,质量越精。因此,战国玉佩除了标榜道德品行和君子风度外,也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和标志。

战国玉佩中的装饰主题,除了饰有谷纹、云纹的璧、璜、珠、管等,仍以文化动物为主,目的在于增加其神秘的气氛,进一步烘托佩戴者的高贵地位。各种形式的龙形佩,是战国玉佩饰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其造型在商周龙体卷曲成环状的基础上,开始拉长成蜿蜒曲折的“S”形,极具弹性,如矢在弦,饱含着一种紧张奋进的气度,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和贵族阶层已开始在寻求、统率一种新的审美倾向,更加注意轻松、活泼、自由的贵族生活。特别是在神龙、神兽的肌体内,往往蕴藏着一种内在的力量和努力向外扩张的气势,体现出备诸侯国那种奋发图强和自信坚定的信念以及雄心勃勃、意欲称霸的凌云壮志。

战国玉璜亦是成组佩饰中重要的器物之一,其工艺技巧、图案花纹、装饰手法等均远远甚于以往。同时为了适应组佩的穿缀,一改玉璜之两端穿孔为中部近外缘处做穿,有时还出现有三穿或以镂空代替穿孔的形式。其特点为工艺上精益求精,每件玉璜从开料、切割、琢制、刻划以及修整、抛光等方面,都方圆规矩,棱角分明。即使是细小的底纹阴线也历历在目,可谓精工细作;图纹繁缛华丽,或浮雕,或阴阳线紧密配合,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细致华丽、变化无常、妙趣横生之感;雕琢技法多种多样,不仅有单线阴刻、浅地隱起,而且还采用了透雕、浮雕及轮廓外缘加饰花纹等多种表现手法。

带钩在战国时期已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革带上的勾挂器物。既有实用性,又有极强的装饰意义。战国玉带钩多为长条形和琵琶形,钩首高昂,有龙、鸟、兽头等多种样式。钩面光素或用阴线勾刻。钩钮有方圆两种,多设在近尾部一端。战国玉带钩洁净光滑,棱角分明利落,光泽度极强。尤其是战国晚期,玉带钩的质量、数量突飞猛进,其分布范围之广、数量形式之多、工艺制作之精,都是前所未有。

此外,战国玉器中新兴品种玉具剑的出现,同样标志着新兴的贵族阶层的一种新的审美倾向。佩剑在战国时期十分流行,它除了作防卫之用,还可以显示出佩剑者的身份、地位,增强其威武之感。因此,以精美玉器装饰的玉具剑,便成了贵族阶层显示“尊卑有度”的一种礼器,并把它看成一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玉剑饰上的图纹多为兽面、龙纹、谷纹等,依然是古代吉祥、尊严思想的反映。

总之,战国玉器无论在创作思想、构图设计,还是艺术表现、工艺加工等方面均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造诣,为我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链接

几种典型的战国玉器

龙形玉佩

长10.8厘米,宽3.2厘米,厚0.4厘米。

玉色泛青绿,有黄褐色沁,局部半透明。龙身呈“S”形,细长弯曲,翻转扭动。龙角与龙背相接。龙体满饰勾连云纹,尾及卷毛用粗线条表示。两面纹饰相同,一面留有制作痕迹,具有战国古玉的特点。龙体中部有一系孔,供穿缀之用,是战国玉组佩的重要构件之一。

组佩,古称“杂佩”,《诗·郑风·女日鸡鸣》: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古代的组佩,不仅是相互赠予的佩饰,更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及地位的礼仪服饰。西周组佩的式样多以璜为主体,间以牌形饰、管珠等串连而成。战国玉组佩较之西周组佩形式更加多样化,品种亦日益增多,主要由璧、环、璜、龙形佩、管珠等组成。特别是龙形佩,是战国玉组佩中的重要构件,其数量较多,造型生动,大多龙体较长,做“S”形卷曲状,极富动感。龙头比例较商周相应缩小,眼睛为圆圈或椭圆形,龙体满饰去地隐起的谷纹、勾连云纹、绞丝纹等。

龙首玉带钩

长6.6厘米,宽1.9厘米,高3厘米。

玉色青,偏黄,有黑、褐色沁。造型简洁。钩身为长条形,侧视弯曲呈“S”形,尾部略呈圆弧状。钩首为龙首,钩钮设在钩身下部近尾端,为长方形。通体琢磨洁净光滑,棱角规矩利落,光泽度极强。

带钩最初单称“钩”,《左传>《国语》《管子》等书中均有记载。带钩一词可能始于《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为保公子纠为君,偷袭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带钩是古人用来钩系束腰的腰带头,大多由钩首、钩体、钩钮三部分组成,用法是将带钩背面的钩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则钩挂在革带的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将钩首穿挂在置于革带另一端的带环上。目前最早的玉带钩实物出土于良渚文化遗址。春秋战国乃至汉代,玉带钩数量大增,造型、工艺亦更精美。

玉圭

长20厘米,宽2.5厘米,厚0.7厘米。

玉色泛青绿,局部有黄白色沁。器体扁平,中间厚,两边薄,顶端呈三角形。近底边4.5厘米处中间有一穿孔,孔的两侧及底边琢有8个月牙形缺口做装饰。器身光素无纹。

玉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玉礼器之一,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寺遗址,商周乃至汉代贵族墓葬皆有出土。《周礼·大宗伯》日:“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春秋战国时期,玉圭数量增多。同时,由于盟誓活动的兴起,玉石圭作为载书盟辞的“策”“简”,进一步为社会所需要。汉代以后逐步走向衰落。

谷纹玉剑首

直径4.6厘米,厚0.6厘米。

玉呈墨绿色,带黄白色斑。器体扁圆,正面外缘有阴线弦纹一圈,并以弦纹分割为两层纹饰,中心饰同纹,外层满饰谷纹。背面略斜、光素无纹,正中心有一圆孔,孔外侧有3个斜钻孔与之相通,以供剑柄嵌入。

剑首是玉具剑柄端所嵌玉饰。战国至汉代的玉剑首,一般以扁平圆形体为主要造型,除少数光素无纹外,大多在剑首正中央作圆心凸起并饰弦纹、谷纹、同纹等纹饰,背面光素有穿孔。一种穿孔是器背中央钻一较大圆穿,供剑柄直接插入,其次是在中央一周分别琢出三对隧孔,还有的是在中央琢一圆形沟槽,内心有一对穿孔,主要目的是使剑与柄结扎嵌缀。

猜你喜欢

玉带战国穿孔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自驾往湘西高速路上
暮景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穿孔瓷盘
孟母教子
“七品芝麻官”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术前术后护理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