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应以产业为依托
2016-01-15辛有刚
辛有刚
在國家的提倡下,各省市纷纷提出建设特色小镇的口号和目标,如投资几十个亿,打造多少个小镇等等。对此,我提出自己的一点思索,与大家探讨和交流。
一、特色小镇是对原来的城镇在管理运营上的提升,绝对不是城乡一体化或者新城镇运动的延续。特色小镇不能持续新城镇建设那种不断征地拆房集中安置等做法,更不是修一两个专业市场,就是特色小镇的出路和渠道。而是需要从以往大拆大建的角度,转移到运营管理的提升上来。
二、特色小镇一定是以产业为依托,能够形成完整或者部分产业链,且与上下游的供需关系协作良好。特色小镇的特色不是任何部门及领导赋予的特色,也不是翻看地方志挖掘的特色。真正的特色小镇首先是区域的产业的特色。只有挖掘产业的内容及活力,制定产业的扶持及优惠政策,用产业的活力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特色小镇才有发展动力和可持续的基础。
三、特色小镇一定是区域内一部分人参与,并且可以影响多数人的生活和收入。基于产业原因形成的特色小镇,一定是这个区域内一部分人参与到产业中来,通过很多人的参与、服务及传播,为大多数人带来各种产业红利,这也是特色小镇为区域带来的红利。所以,各地政府、领导或所谓专家不能仅仅是拍脑门或从政绩角度,去“给予”一个区域特色。真正的特色一定是基于多数百姓的利益和发展方向而总结出来的特点。
四、特色小镇的核心特色不应该仅仅是旅游,而应是基于产业形成的特色产品,且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品牌和口碑影响力。毕竟,旅游市场是有限的,而所有的村镇都面临“生计”问题。现在的特色小镇打造过程中,尤其是北方,基本上都是千方百计地造景、增加旅游服务设施,改造成各种旅游小镇。而且出现了“穿衣戴帽” “复制粘贴”的现象。其实,旅游应该只是对特色小镇提升的一种表现手法,而不是所有的特色小镇一定都需要旅游的角度。那些有产业基础的小镇,更应该做好产业扶持。可以适度地对城镇风貌、产业布局做政策性引导和扶持,但不能全部从旅游的角度去看特色小镇的建设。
五、特色小镇的环境及形象是基于整个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的形象,应该先是产业形象,再是居住形象,最后才是旅游形象。何为产业形象?通俗地讲,在传播中说到这个地方,会联系到哪一种产业上来,哪一种人会聚集到这里来。其次是居住形象,当地百姓居住出行的幸福指数,安居乐业的程度。最后才是旅游形象,旅游或者休憩方式的打造,可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特色小镇助力。
六、特色小镇的内容和IP的生命力同样需要产业这块沃土。特色小镇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西红柿小镇,马铃薯小镇,民宿小镇,基金小镇,航空小镇,白酒小镇,婚礼小镇,记忆小镇……只要符合所属区域的产业发展,那么内容都是正确的。2016年初,IP(知识产权)是最火的名词,那么IP是什么呢?在特色小镇这个事情上,IP就是特色小镇的特,就是特色小镇的产业。对产业加以提升,上升到营销和传播的角度,这样总结提炼出来的IP,才有生命力。
七、政府在特色小镇的运营管理上,以建设公共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为引导手段,并制定多数人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及条件。例如把特色小镇的路桥做好,把公共厕所及公共休闲场所做好,把环境卫生做好。然后,用扶持政策和引导性基金,去促进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如果是由公司来营造特色小镇,政府也需要思考公司投入后的投资平衡,以及公司对产业发展的助力。不能为了发展而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最后造成产业的衰退和受伤,影响百姓的产业热情和收入。
八、特色小镇的营销和传播,可以由当地政府作引导,但应该是多数从业者或居住者自发地参与。比如丽江的城市形象传播,丽江大大小小几千个民宿客栈的女主人,都自发地在她们的微博微信中,不停地传播丽江的生活方式和内容。所以当特色小镇的产业造福了多数人的生活,那么其传播也就有更多的人自愿参与进来了。
九、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地方政府应该贵精不贵多。不要从数量上去思考到底是该三个还是五个的问题,也不一定非要追求多大的投资额度,而是应该集中力量尽快打造出第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小镇。
最后想说的是,笔者从事旅游行业,走过全国很多地方,感觉到南方和北方对特色小镇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北方(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往往把打造特色小镇单纯理解为打造旅游目的地,而南方尤其是浙江,其特色小镇多是基于人口红利、产业链基础和大量中小企业,比如它的美妆小镇、袜业小镇等。当然,现在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还很难举出一个十分突出的案例。北方省市,比如说河北省,历史、文化都不错,但是感觉其文化与市场的对接还不够、产业链的成熟度还不够,这需要一个过程。真心希望这一轮特色小镇建设,真正造福当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