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开一线透残霞

2016-01-15易英

当代人 2016年12期
关键词:群山笔墨山水

易英

许烨鸣,河北井陉人。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指导教师,北京大学贾又福研究会理事。

曾多次参加省级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亚洲美术馆、韩国济州美术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金陵美术馆等机构展出。出版专著《愚谷吟草》诗集。

从一幅画中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古人说诗言志,画如其人,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意思。志非指志向,非指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是指人的完整表达,人的个性、情感、意志、品格向世界的展开。画品即人品也是这个意思,人品不是指人的道德品质,而是人的综合素养,从内在的精神品格到外在的学识修养。如果看许烨鸣的画可能还不会想到这个问题,读了他的诗,就很容易把他的画与诗联系起来。我对诗没有研究,尤其是旧体诗,但是读许烨鸣的诗却很有感受。读他的诗,想到他的画;看他的画,也想到他的诗。

许烨鸣的画是抽象的,这个抽象不是指有形还是无形,他的画是有形的,但形是相对稳定的,都是北方的山水,笔墨、章法、气韵都是围绕山而展开。山是形式的山,形式是山的象征。形式不是山的再现,依托于山展示精神的动机。这一点与他的诗是很不相同的,看他怎样写山:“落叶下西山,夕照雄关,高城瑟瑟水潺潺。一片苍茫连皓月,蛮触如烟。”(《浪淘沙·黄崖关》)他写的山有真情实景,景色的描写近似他画的山,格调高古,气势雄浑,借景抒怀,有强烈的现场感。他的画在气势上有相同之处,但重在写意,不似具体的山,那种相同的气势是通过笔墨的关系体现出来的。看他的诗,有一个壮阔的全景式描写,近景如落叶流水,远景如夕照皓月,读来如身临其境。他的画则是不同,景色已在画面上交代出来,我们可以直接观看到大山的形势与气魄。他有一幅题为《乐章》的画(2005年),雾锁前山,层峦似云涌,画面以水平展开,层层推进,层次与层次之间是笔墨的变化与对比,山的结构是连皴带写的斜竖线条,云气和丛林则是泼墨式的横扫,交错有致,无限深远,群山被演化为形式的交响。在这幅画中,形式被符号化了,但它指示的不是群山本身,而是表现群山的艺术家的精神。如同画家从群山看到的“乐章”,而实际上是他心灵的乐章。如果说,许烨鸣的诗和画都是借景抒情,景都是自然的对象,但“借”与“情”是不一样的,诗是借景抒发个人的意气、理想和抱负;而画则不引发对具体的事物的联想,而是由形式的构成引起审美感受;前者是意念的,后者是身体的。

《浪淘沙》有一种年少气盛的豪情,观照自然也观照自我,大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气势,那是他早期的诗作。《乐章》是后来画的,这时他的风格已相当成熟,但少年壮志的情怀仍然显露在笔墨之间。当年的诗重在写境,现在的画则重在写情,情境之间却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许烨鸣的山水都是有感而发,既非亦步亦趋的临摩,也非空穴来风的抽象,他师承李可染,研习传统,苦练内功,从写生入手,使传统重生。囿于传统,会使个性和自我消解于笔墨,张扬个性,又会使笔墨背离于自我,两者都不为他所取。由此又想到他的诗,他自己说诗文涉猎犹浅,在我看来却是功底颇深,尤其在用典上,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反映出他阅读广泛,研习深入。但他的诗仍是实情实景,有感而发,不走形式,不一味仿古。如《七律·红石桥》:“落花时节不胜秋,雨霁苍岩夹乱流。沧海何曾分渭泾,蓬丛那许辩薰莸。心随野店鸡声远,梦溯红桥月影幽。俯仰终成千古事,万家灯火下沧州。”这首诗和他的画有些接近,他的山水总是用浓重的墨色,给人以暮色苍茫之感。这首诗也是暮色之作,月影、灯火引发人的联想,夜幕低垂,月光衬映着远处的江河,近旁的灌木花落叶黄,大山横亘其间,沉重而幽暗。越是近年的作品,景的描写越是细腻,情感穿插其中,丝丝入扣。我总觉得,他后来的诗与他的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为这些诗都和他的写生有关。许烨鸣的山水有写生的成分,但不完全是写生山水,搜尽奇峰打草稿打的不是画纸上的草稿,而是心里的草稿。他的山水有一定的程式,这种程式有传统的研习,有先生的传授,但最终都融化到他的精神之中,形成他独特的风格。不过,许烨鸣的山水也离不开写生,如同他的诗一样,总是要有具体的境遇唤起诗情,画也是要有具体的对象使形式显现出来。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寄托在形式上,形式就不是单纯的视觉关系,而是寄托了艺术家的审美感受的“有意味的形式”,具体到水墨画家,形式的表现就是笔墨的关系。许烨鸣的《山高月小》就是这样的画。在夜色之中,高山深壑都是黑沉沉的.浓重墨色的微妙变化显露出夜色中群山远近的层次,墨的晕染使人感到山林的薄雾和露水。一轮孤月悬挂夜空,裸露的山岩在月光的映照下闪闪发亮,与黝暗的山峦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切似乎都很写实。但是,从形式上看,那片灰白的山岩从暗夜中凸现出来,与周边的黑色形成自足的空间关系,像抽象的构成造成的视觉张力。实际上,画中的夜景都是想象的,山川地貌都是白天的观察和记忆的印象,夜景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俯仰终成千古事”,黑夜统一了天地,渺小的个人在群山之中如同面对恢宏的宇宙,历史的长河从胸中涌过,感慨万千。这种感受在许烨鸣的画中转换为形式的表现,视觉的张力对应于激荡的心胸,夜的静谧衬托出无声的澎湃。孤悬夜空的弯月似乎很有象征性,它像诗人的眼睛观照着宇宙,又将它的银光投射于山岩,构成画面的无限意味。

许烨鸣的诗画都不追求刻意的现代性,特别是他的诗,旧体诗的形式本身就限定了只能在传统的方式中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意志与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水墨画也是一样,其媒材生成于历史的长河,与现代性总是隔河相望。不论是诗还是画,许烨鸣都坚持了传统的本质性因素。与一些画家在研习传统时只是套用旧体诗的格式不同,他对古诗的掌握已经与他的直觉和意识融为一体。因此,旧体的形式可以自由地抒发现代的情怀。同样,传统的绘画语言和媒材在面对现实的情感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形态。“高山流水断危崖,雨锁红岩小隐家,坐看峰峦缥缈处,天开一线透残霞。”(《七绝·崖上人家》)这首诗与画非常接近,景色的描写非常细致,开阔的视野中包含着涌动的遐思,难分情从景出,还是景带情来。许烨鸣的画也包含这样的因素,他的山水难分真景与幻景,看他的诗,很像写生途中的即兴之作,而他的写生則重在记忆和默写,记忆总是掺糅着想象,他的诗情也伴随着记忆进入了画面。就山水画而言,过于写实失于意境,过于写意则易于陷入程式,许烨鸣的画居于两者之间,他从写生中获取真情实感,但不囿于写生,着画时把握写生的意象,再将笔墨倾泻其间。同时,笔墨没有走形,景色物象仍是可辨识的。有一件作品很典型地反映了这种意识,这就是近乎抽象的《山之舞》。画面截取了山的局部,用淡墨画出的沟壑斜贯构图,像是抽象的图案,却有奔放的气势。近景的一角用浓墨画出荒草,顷刻间拉开两者的距离,也使抽象的远景变得具象。这种虚实结合、抽象与具象的幻化就像他的诗一样,尽精微致广大,小景的描写不是点缀,而是衬托,大干的气象和涌动的豪情都不是虚写,而是在实景的背景下展开。如《崖上人家》,“红岩隐家”透露出超然与静谧,隐含回归自然的向往;“天开一线透残霞”却有“辽阔江天万里霜”的意象,亦实亦虚,有一种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悲凉。许烨鸣的画,小景不多,写生山水也不多,仿佛是为了诗意的表达而简化了笔墨的语言。实际上,相反的成分可能更多,他不求实景的描绘,而重视笔墨转换的形式的构成,尤其是大泼墨的山水,墨色的构成、空间的分割和点线面的关系,都反映出现代艺术的影响。他不刻意地追求现代,也没有模仿的痕迹,他的现代性是来自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来自表现现实的情感与意识的需要。传统与现代能这样有机地融合,也是许烨鸣的独到之处。传统的生命存活于现在之中,许烨鸣正是把握了现在,才使传统的诗画在他那儿展现出新的生命。

猜你喜欢

群山笔墨山水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十二生肖·虎
山水朋友
群山
群山
闲情
笔墨厨神
为练笔墨才写荷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