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陈毅苏北统战纪实
2016-01-15陈蓉
陈蓉
抗日战争期间,在刘少奇、陈毅领导下,盐阜地区各级党组织为建立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认真切实地贯彻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积极动员并组织地主士绅等各阶层人士包括一些外国人士参加抗日工作,在盐阜地区形成了全体民众共同抗日的局面,为争取全国性的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团结联合各界人士
抗战初期,盐阜地区的中共各级组织在恢复和创建的同时,重视发动各阶层共同抗日。
1940年10月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在开展盐阜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刘少奇、陈毅等华中党政军领导人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他们亲自登门拜访开明士绅,同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情绪,听取他们的意见,宣传党的抗日路线,说明抗日民主政府的态度和政策,同他们共商抗日大计,充分调动了盐城各界人士的抗日积极性。1941年11月29日,在盐城县士绅座谈会上,陈毅向士绅代表报告了新四军东进北上、八路军南下的经过,并分析当前抗战形势,呼吁地主士绅抛弃阶级、党派偏见,与共产党联合抗日。1942年5月6日,盐阜行政公署特邀全区的著名地主、士绅、知识分子等各界人士千余人于阜宁张庄召开座谈会,到会代表畅谈了抗日民主政府的功绩,也提了不少批评意见。会上陈毅向盐阜各界致词说,道吾恶者是吾师,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对代表们既至诚拥护民主政府又坦诚批评政府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作出了高度评价,并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同时对1941年秋被我部队错抓了的射阳中学校长杨镜吾先生当场赔礼道歉,各界人士深受感动和鼓舞,普遍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惧,增进了对党和政府的了解和信任。
为了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盐城县于1940年12月成立了参议会筹备处。1941年1月1日,盐城县参议会成立大会召开。参议会按照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占1/3(代表无产阶级和农民阶层),左派进步分子占1/3(代表小资产阶级阶层),中间分子占1/3(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阶层),刘少奇、陈毅同志亲自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号召一切抗日的党派、阶级、民族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这是盐阜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组织。大会选举了宋泽夫为参议会议长,唐碧澄为副议长。在盐城县第二届参议会上,刘少奇作了《我们在敌后干些什么?》的著名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击,消除了中上层人士对共产党的怀疑。
此后,阜宁、阜东等县的参议会也相继成立。在各县参议会成立的基础上,1942年10月25日盐阜区参议会也在阜宁张庄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各阶层代表400多名,其中有知名人士杨芷江、计雨亭、庞友兰、李济南等,会议推选黄克诚为参议长,宋泽夫、庞友兰为副参议长。通过参议会,把民主人士、地方士绅、知识分子都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
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许多地主士绅以民族大业为重,投身于各项抗日工作中,很多人出钱出力支援新四军,救济灾民。1942年2月,阜东县50余名参议员一次就借出公粮120万斤,建阳县士绅借出稻谷1995担,米35担,解决了4180户农民的生计。盐阜区副参议长计雨亭主动去找当顽军团长的儿子计超,要他弃暗投明,在他的努力下,计超终于把部队拉到新四军来。有的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民主政府的党政军人员,原阜宁县(今滨海县)开明士绅杨芷江在1943年春敌人大扫荡时,欣然接受了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的委托,将来不及转移的邹韬奋、贺绿汀、车载等20多名文化界干部掩护在自己家中,与伪军头子徐继泰进行周旋,保护了这批同志的安全。秦南镇人称“三朝元老”的镇长周伯和老先生,在日伪军驻秦南镇期间,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共产党和新四军人员,秘密给新四军提供情报,帮助购买枪支弹药。县参议员朱木芗先生家住敌据点附近,曾掩护一位女同志在他家分娩,保证了大人小孩的安全,他还与李秋农先生一道积极营救抗日部队指导员许建中出狱,并且长期为民主政府征收公粮田赋,以济抗日需要。还有李仞千、韦桂轩、宋育人、宋我真、颜不乐、朱江瘦、季道一、沈汉生等先生,在反伪化中同据点里的伪军进行了不懈地合法斗争,为新四军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党的敌工人员经常利用他们的关系出入敌据点与敌人联系,敌工人员多次在危急情况下安然脱险。朱江瘦先生全力掩护联络员深入据点附近搜集情报,为新四军成功地攻打三旺庄、周家墩伪据点做了贡献。伪军崔德贞部队对朱江瘦实行疯狂报复,由于朱及时逃离未遭迫害,但房屋、作坊均被烧。事后,民主政府决定赔偿其损失,朱表示只要抗日不要家产。许多开明士绅表现出很强的民族气节,如秦南曹家宾父子不愿住在秦南当鬼子“顺民”,抛家投奔根据地冈南办事处,报名参军。盐城县著名土绅宋泽夫积极参加抗日工作,引起日伪仇视。1942年春,他不幸被俘,面对敌人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他始终坚贞不屈,坚守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尊严。
在党和民主政府的争取下,全区绝大部分地主士绅和各阶层人士都积极参加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为抗日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上海《申报》曾刊文转述日伪所言:“盐阜区民众都赤化,士绅地主也武装反对皇军,今后扫荡的任务更加艰苦了”。
分化瓦解日伪官兵
刘少奇、陈毅要求盐阜地区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对日、伪军的策反、统战工作。
对汪伪官兵,一方面派出一批敌工人员,打入伪军据点进行分化瓦解,同时,在伪据点附近组织“两面派”政权,表面应付敌人,实际为新四军工作。
当时盐城县委敌工人员有陈少峰、龚少波、张秋波、宋正田、宋涵波、凌峰等人。这些敌工人员活动的方法,一是进据点做伪军官和士兵的工作,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分化瓦解策动哗变。1942年6月6日,敌工人员成功地争取了伪清乡自卫团一分团二营营长王汉章、副营长窦宝山、中队长赵建国率部十余人,武装反正,参加抗日。1944年,敌工干部张秋波动员了驻北宋庄伪军大队长严肃、副大队长于化鹏率部100多人,携机枪l挺、步枪112支、手枪4支,投身革命队伍;二是做好伪区长、伪乡长的工作。这部分人员中,真正反革命的很少,敌工人员就与他们秘密联络,鼓励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少做坏事,为抗日多做好事;三是做好伪军俘虏和伪军家属的工作,再由他们去做其他伪军的工作;四是派人打入伪军内部,搜集敌伪情报。敌工人员通过多种关系,先后和各个伪据点建立秘密联系,不少敌工干部进驻敌据点或其附近,如敌工部副部长江枫负责秦南仓敌据点伪军工作,就住在据点内;郑向慈负责楼王据点伪军工作,与伪营长建立了联络关系。这样,敌人的动态、兵力、武器装备等情况皆可掌握,有了主动权,敌人扫荡时,可使军民减少和避免损失,在进攻敌人时又能击中要害。
这些敌工人员与敌伪官兵“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宣传教育,争取了相当一部分伪军。有的伪军奉上司命令扫荡,就事先通知这些敌工人员。三里桥(今马沟乡境内)伪军自从与敌工人员建立联络关系后,就没有单独下乡扫荡过,有几次接上司命令配合冈门(今龙冈)伪军下乡扫荡,他们就事先与敌工人员联系,把具体时间、行军路线、兵力等情况告诉新四军,并管教手下士兵不要“侵犯”群众。
在分化瓦解伪军的同时,新四军也对日军官兵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首先,他们运用党中央对日俘的政策,对日俘进行艰苦细致的教育转化工作,成功地将一批日本战俘争取过来。新四军三师运用多种形式教育日军战俘,启发他们觉醒,以人道主义精神给他们医治病痛创伤,在生活上让他们享受较好的待遇,消除敌对情绪,引导他们学习理论,帮助他们认清日本侵华战争的性质,中国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和战争的前途等。许多战俘认识提高后,毅然加入了新四军,他们有的从医,有的搞技术,还有的直接安排在连队工作。
在争取日俘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新四军三师帮助在苏北工作的日本友人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作用。1942年7月,在新四军三师工作的日本人崛本龙藏、古贺初美、香河正男、竹田谦次、板本节末、扳桥由五郎等人志愿组建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苏北支部”(简称“苏北支部”),在阜宁县板湖召开了成立大会。该组织主要协助新四军对日军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他们根据日本士兵的心理,出版反战报纸,书写反战标语,印制传单,向日本士兵揭露日本法西斯军部的罪恶,宣传因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种种不幸,宣传新四军宽大俘虏等有关统战政策,并集体在新年、樱花节、盆会、红叶节等日本传统节日期间,向日军士兵赠送贺年片、慰问袋,并向他们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如苏联红军大败德军,日军塞班岛战役,新四军车桥战役胜利等。
在反战组织的宣传下,在同伴的不断战死和伤残、归国不能、胜利无望、战争结束之日遥遥无期的情形下,日军士兵信念受到动摇,失败主义情绪迅速蔓延,士气日渐低落,思乡思亲,厌战、怠战,厌恶军队生活,官兵普遍吸毒、酗酒、赌博,内部矛盾逐渐激化,自杀之风也开始蔓延。1942年,敌酋警备司令官坦马以及一军医服毒自杀;1943年3名日军士兵在东台县城集体自杀;1944年3月10日一个分队的12名日兵集体吊死;1942年响水口的日军发生火并事件,死伤十余人;1942年1月21日,驻盐城、龙冈日军痛感战争无期,前途渺茫,数人悬梁自尽;同年5月30日,驻省立盐城中学的日军思家厌战,12名日军士兵缢死;7月6日,9名驻盐士兵缢死;在1942年5月至7月期间,驻盐的日军缢死达50多名。
通过对日、伪军的政治宣传和分化瓦解,扰乱和动摇了敌军军心,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
广泛争取外国友人
新四军在进行统战工作的过程中,向海外大力宣传抗日主张和抗日形势,派遣中共地下党员到上海、武汉等地邀请外国人士来苏北参观、访问,使一批外国人士深入根据地内部实地观察,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向外界做了详尽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外界对新四军的了解与认识。
美国太平洋学会会员、《太平洋事务》驻远东特约记者汉斯·希伯(德国人)1939年已与陈毅相识。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陈毅派人与希伯取得了联系。1945年5月,希伯应邀从上海到盐城采访。陈毅为之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会,并安排他到部队、农村、城镇采访,与士兵、农民、地主、士绅、学生、商人、知识分子进行多方面的接触,让他参加根据地的许多重大活动。希伯多次采访新四军领导人刘少奇、陈毅、赖传珠。经过四个多月的采访,希伯撰写了多篇有关新四军战地的通讯和评论文章,如《重访新四军占领区》《拜会陈毅将军》《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新四军》等。向全世界真实地报道了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的光辉业绩,加深了外界对新四军的了解、同情和支持,从道义上支持了新四军。
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是奥地利医学专家罗生特,他于1941年应陈毅之邀来到盐城,受到陈毅、刘少奇的热烈欢迎,并聘他为新四军卫生部顾问。在新四军领导人的关心和信任下,他忘我地工作,多次越过封锁线,巡诊各部队,新四军和根据地的一切,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他对反共分子封锁新四军消息、诋毁新四军的行为极为义愤,决心写一本书,把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的真相告诉世界人民,得到了陈毅的赞同和鼓励。罗生特与新四军生死相依,直至抗战胜利。他不仅从人力上、技术上帮助了新四军,而且从道义上支援了新四军,他向世界宣传了新四军的业绩,扩大了新四军在国际上的影响。
当时,根据地还有朝鲜人,他们有的是流亡在中国,后参加抗战随新四军来到苏北的,有的是从沦陷区逃到苏北的,他们仇恨日本侵略者,有强烈的爱国心。新四军对这些朝鲜人采用了尊重的态度和保护的政策:在政治上与中国人民平等,在生活上享有国际友人的待遇,在工作上给予帮助指导,充分信任,大胆使用。朝鲜人李成镐就被新四军第三师委任为抗大五分校教育长。在新四军这个革命熔炉里,在根据地的民主气氛熏陶下,他们先后参加了反战组织。 1942年春,在苏北工作的朝鲜人王信虎、李成镐、金润锡、卢希必等人酝酿成立了“朝鲜青年联合会”的分支机构。同年5月,在三师政治部的具体帮助下,“朝鲜青年联合会苏北分会”(简称“苏北分会”)在阜宁成立。他们到日军据点附近,向日军中的朝鲜人喊话,策动其倒戈逃跑,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他们的援华反日斗争贯穿于新四军抗战的始终,成为新四军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 刘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