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筐子」理論企業績效管理新嘗試
2016-01-15朱景瑞
朱景瑞
想要盈利,企業就必須強調績效在日常管理中的重要性。績效管理就像一個「筐子」,企業必須明白這個管理系統的邏輯順序,才能使這個「筐」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在其新作《要事第一》裏,與我們分享了一個關於時間管理的故事。大意是:一天,某知名教授在上課之前讓同學們搬了一些看起來莫名其妙的東西,其中有一盤大石塊、一盤小石塊、一盤大沙子、一盤小沙子、一盆水、一個大大的透明玻璃杯,要求同學們回答按照什麼順序才能把這些東西都裝進玻璃杯中?有人提議先裝水,有人提議先裝小沙子,有人說不可能裝得下……教授先把大石頭裝到杯子裏,再把小石頭裝進去,接著裝大沙子,然後裝小沙子,最後把水全部倒了進去,剛好把幾樣東西全部裝下,最後教授總結道:「表面上看,這個任務很難,事實上只要有一樣順序放錯都將造成杯子空間的浪費,任務將會失敗。」教授接著說:「在時間管理上,我們也應該把握各項工作重要程度的先後順序,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安排工作,要事第一,要事先做,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能不斷保持較高的效率。」
其實,企業績效管理就像教授手中的玻璃杯,容量是有限的,但需要做好的工作有很多。面對績效管理的這個「筐子」,我們的管理者該怎麼決策,該選擇什麼,按照什麼樣的順序,去把與績效有關的東西裝到這個「筐」裏,才能使它能被企業最充分地利用,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幫助企業提高管理效率和經營績效?
績效管理是怎樣的一個「筐」
首先要從「筐子」的高度來認識它。俗話講高度決定深度,要做好績效管理,首先要定好企業的戰略目標。一個優秀的績效管理系統與企業的戰略目標密不可分,企業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和基礎上來設計績效管理系統。
光有高度,並不能完全保證「筐子」的容量,還必須把握好「筐子」的廣度,廣度的問題就是績效管理作用問題。在戰略高度的基礎上,企業應對績效管理的作用有一個更加充分的認知,使績效管理在多個層面發揮綜合作用。要使「筐子」的容量足夠大,企業就不能僅僅認為績效管理是對員工的考核,更不能把績效管理的作用簡單地界定在發放工資這個基礎的層面;而是應該著眼於企業的戰略,從企業績效、部門績效和員工績效這三個層面綜合考慮問題。
職位的管理是否到位,企業內各個職位的責權利界定的是否清楚,是否詳細,是否可供依據,職位與職位之間的流程銜接是否順暢等,這些問題在績效管理實施之前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加強職位管理,把績效管理的基礎工作做扎實,這關係到「筐子」是否結實。
材料決定了「筐子」的根本,那就是全體員工。只有通過有效的手段把所有的員工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績效管理的「筐子」才能成型,「筐子」的品質才夠強。把所有的員工都納入其中,並在其中扮演恰當的角色,擔當相關的職責,才能最終保證績效管理得以有效的實施。
績效管理的「筐子」裏裝什麼 怎麼裝
在績效管理這個「筐子」裏,要裝的東西大概有,績效管理系統、績效管理流程、績效管理的人、相關的方法和工具、績效考核結果的使用等幾樣東西。依照「要事第一」的原則,根據這些東西的重要程度和邏輯順序依次把它們裝到「筐子」裏即可。
先放入績效管理系統。績效管理系統就像教授手中的最大的石塊,包括4個子系統,分別是目標體系、制度保障體系、組織保證體系和績效管理過程體系。先把它放進去,其他的東西才會有更多的空間,才會切合得更好。裝入績效管理系統,實際上就是從系統的觀點出發來運作績效管理,使績效發揮綜合作用,整體上改善企業、經理和員工的績效,使績效管理與企業戰略和諧統一。
決定了績效管理的系統構架之後,再來確定績效管理的流程,即:績效計畫,設定績效目標、績效溝通與輔導、績效收集與紀錄、建立業績檔案、績效考核與回饋、績效診斷與提高。
然後裝入人。就是把企業中各個層面的員工與相關的流程匹配起來,明確各級管理者的績效管理的責任,使流程被有效地執行,並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接著把在績效管理的過程中,都採用了哪些方法,使用了哪些工具,一一列出並放入筐中,以保證管理者在績效管理的過程中有具體的方法可以依循,有操作性強的工具可以使用。
最後,把績效考核結果的使用放入筐中。階段性的績效考核與員工激勵、薪酬分配和培訓發展等內容有效結合起來,將更有利於績效管理的開展。一方面檢驗前一階段績效管理實施的效果,另一方面管理者兌現當初對員工的承諾,激勵他們不斷為提高自己的績效而努力工作。
績效管理的「筐子」裏要裝的東西很多,每個企業的選擇也不一樣。但需要明確的是:必須按照績效管理系統的邏輯順序依次放入,要事先做,使績效管理這個「筐」發揮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