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是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的抓手

2016-01-15萧惑之

中关村 2016年1期
关键词:供给侧经济学常态

萧惑之

“官方经济学思想正式告别以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的经济学,向重视供给管理、重视经济的持续增长动力的经济学转变”。

在新常态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改革的新思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经济学界认为,这是中国宏观政策的重大分水岭,“官方经济学思想正式告别以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的经济学,向重视供给管理、重视经济的持续增长动力的经济学转变”。

“出口、消费和投资”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实事求是地说这“三驾马车”起过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基础建设诸如交通运输和房地产,尤其是铁路和公路,给老百姓带来极大的方便。让各国羡慕的外汇储备,更是制胜法宝,是国人的骄傲!也毋须讳言,这“三驾马车”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成长中的烦恼”。从小处看,曾经传为笑谈的“马桶盖”和“婴儿奶粉”风波,就让“国脸”有些挂不住。飞船能上九天揽月,潜艇可下五洋捉鳖,些小的马桶盖又何足道哉?从大处看,盖那么多的房子竟然出现“鬼城”。牺牲环境炼出那么多的钢铁竟然产能过剩,关键材料还要高价进口。“车如流水马如龙”满城驰骋的轿车有多少是自主品牌的国货?“苹果”变着花样逗你玩,“果粉”半夜三更排队抢购。“小米”为什么登大雅之堂难于蜀道?阿里的众多的“店小二”一年辛苦为谁忙?……我们终于在消费实践中悟出个中道理,把脉的结论是“供给侧”出现了问题。古人云,“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联袂调整好“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供给侧”的要义是更相信“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产需平衡”,不强求所谓的动则数万亿的“刺激举措”。拉动经济增长,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在新常态下,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的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主要内涵是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健康的股票市场等。

“供给侧”的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政策理念看,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管理视野看,一切举措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供需失当”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背景。即“投资出口占比过大,国内消费占比不足”。因之,消化过剩产能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当前多个行业和地区的产能过剩已然引起高端的担忧,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一是可能通胀率高、失业率高,经济面临滞胀危险。二是面临出口萎缩的风险,大量的制造业萎缩、小微企业倒闭,可能导致就业的困难。物极必反,因之有专家预言“服务业的黄金时代”鸣锣而来。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而当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一方面国内抱怨声不断,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究其原因,这与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

国务院在“供给侧”的改革中已经“亮剑”,提出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从多方面发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产品服务升级;适度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日用消费品进口;鼓励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易经》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新常态下,与时俱进是成功之本。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经济学常态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经济学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