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箐美育:破除“空洞”魔咒

2016-01-15张静慧任国平

新校长 2016年3期
关键词:空洞美育美的

文 / 张静慧 任国平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进美育教学”的要求。教育部也将“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列入2014年工作要点中。在国家政策“铿锵有力”地推动之下,美育又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人们不禁要问:“与升学没有显著联系的美育,是否能真正得以实行?”“中学会真心重视美育吗?”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卓有成效的美育实践告诉我们,中学美育的价值不再是空洞的概念。

美育课让学生心情愉悦、个性张扬,是“紧张之余的一种放松”

毋庸讳言,美育常被人贴上“空洞”的标签。南菁人却不这么看。近年来,他们把美育作为“内涵发展”的着力点,试图纠正风行一时的“功利化教育”之弊,转而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与幸福。

为什么要在美育上花这么多心思?正是由于南菁高中校长杨培明对美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假如一所学校只有升学率,那么它将会变得庸俗,甚至偏离教育的本义。分数不是一切,学校的质量和效益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

杨培明从教近30年,他留意到,那些毕业后能够做出一番成就的学生,往往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强烈的人文情怀与较强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事业发展顺利,而且自身的生活质量也比较好。“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他们的幸福指数比较高。”杨培明对人才成长的见地,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

如今的南菁,不管是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还是师生间的举手投足,无不流露出美的气息。2009年搬迁的新校区依山傍水、步步皆景;而由校友捐赠的沈鹏艺术馆、邢秀华书法馆、顾明远书屋,与校史陈列馆等标志性文化景观形成的“五馆一中心”,更添了历史的厚重。2011年年初,学校开设了“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的美育课程系列,将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纳入常态化教学视野。2011年8月,南菁成为江苏省唯一的美育教育课程基地。

一位教育家说过:“我们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规定了我们应该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有一项最重要的东西却没有规定,这就是幸福。”一个人具备对美的感受能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不过,高中生学习压力巨大,他们会乐意参与吗?

高二学生王莉说:“在南菁,高一、高二时每周一节独立的美育课程,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何况,我们选的是自己比较喜欢的课程,可算是紧张之余的一种放松。”

王莉的看法,在南菁很有代表性。由于美育课程的体验性与参与性高度融合,使学生心情愉悦、个性张扬,恰恰能自发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使他们心胸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

高二学生张波在一份期末课程总结中写道:“老师常向我们出示一些文物图片,如一块粗糙的彩陶,或一块色泽陈旧的布。有什么美呢?这时,老师不仅会向我们介绍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还会介绍这是远古祖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极其简陋的工具制造出来的。这种形状和材料,有其实用的价值;这简单的花纹,含有远古祖先对美的最朴素的追求;同时,可能对以后几千年人类文明中的那种形式美起到一种奠基作用。回头再来看那些图片,我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破碗、一块破布,我会带着一种肃然起敬的心情去欣赏。”

“美育,不能想着一定要让学生接受教育,而是让他们得到一种熏陶、一种精神的净化。”杨培明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东西不是你刻意培养出来的,但素养的种子要播下去。”

美育渗透于 个教育过程,是一个不可割裂的 体

走进校园,浓浓的文化气息便随着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书写的朱熹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八个大字扑面而来。跨越三个世纪的书院文脉,在这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间,依然气韵流动。

“我们学校的美育是个大美育的概念,涵盖了所有学科,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当然,更不能把美育理解为一门学科。”杨培明说,“依托学校资源,南菁的美育更多的侧重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审美。”

美育的真正落实,脱离不了相应的课程安排。随着南菁高中美育课程基地建设的深入,学校逐渐形成了一套系列化的特色课程体系,即传统的文化艺术审美课程、学科渗透课程和教育全过程渗透课程。

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课程设置分三个层面:一是对艺术形式和呈现方式的研究,这是对器具本身的形态研究,以凸显科学精神;二是对器具产生的环境即文化背景的研究,包括时代内涵、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精神等方面,以张扬人文精神;三是审美鉴赏、审美实践的个性化研究,以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

这样,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课程也就分成了三类:一是了解和鉴赏型课程,如“书画鉴赏”“南菁建筑环境的文化烙印”;二是实践和活动型课程,如“古陶瓷欣赏和陶艺制作”“欹(qī)器的探究与复制”“中国传统印染艺术欣赏与体验”;三是特长和发展型课程,如“考古”“工艺设计”等。总计20多门,每门课程都是每周一节,高一、高二的学生可以凭兴趣自主选修一门。

学科渗透、整合是进行美育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各个学科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语文学科的语言之美、思想之美;历史学科的品鉴之美、恢宏之美;化学学科的变幻之美……

美育的教育全过程渗透是将美育、德育、智育、体育等有机融合,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对美的追求,让校园时时、处处、人人都散发着美的气息。

为了提升学生对美育的认识,学校自主编写了3本美育教材。

《创思》侧重于研究历史上有关创造性思维生成与运用的经典案例,学生需要从中发现具有代表性的例证并加以分析,再以这些案例为基础回归现实生活,提出具体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涵养》是一本弘扬传统文化之真善美的著作,全书由理(根本原理)、事(行事实践与具体的科目)、情(审美、美育、情感教育)三部分构成,用于探讨关于文化情怀、传统道德、礼仪规范之类的案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与行为习惯。

《审美》则通过学生熟悉的艺术领域,由浅入深地探讨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美学常识,并结合时尚与流行,探索传统美育的现代表述之道。

这三本教材既可以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读本,也是所有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读书目。

2013年年底,由江阴市财政主要出资的“南菁美育体验中心”已正式启动建造。按基本功能,体验中心包括多功能体验区、书画体验区、全息体验区、科技思维拓展区、建筑模型制作室和物理之美体验室6个区室。

在这里,学生将可以体验巨型弧幕的画面冲击,在360度的全息展示设备中对工艺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观赏描摹,也可以进行书法、数字绘画、创新设计实验等创新尝试。

此外,学校的德育工作也以美育为主线,将德育活动课程化、体系化。“学校开设了有关美育方面的一些主题活动,要求班主任围绕美育开展学生工作。我觉得,要引导学生追求一种向上、阳光的心态,让美成为班级建设追求的目标。”叶先进老师对此兴致勃勃,“比如我们学生设计的班徽,就展现了青春的活力,也体现出了一种美感。”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马莉老师说:“面貌、衣裳、心灵、思想,都应该是美的。我认为,教育的目标无外乎求真、积善、创美。”在班会课上,马老师也鼓励学生介绍一些他们自认为熟悉的、美好的东西。“我们有一个女孩子介绍汉服,她把所有关于汉服的历史由来、发展都一一整理,并做成图文并茂的PPT,很有美感。”马老师为此颇感自豪,因为她看到班上的学生对此都饶有兴趣。

美育具有两大功能,它能提升学生的美感体验,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美育,就这样渗透于南菁高中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之中。

学科教学中,科学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交融、渗透

南菁的美育课程,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教师凭借自己广阔的知识面与扎实的教学功底,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本学科内外。“人对大自然的美应该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在地理组徐海龙老师开设的“仰望星空”课程上,璀璨的夜空不仅仅展现的是天文现象,更是人与天地的互相沟通。

数学图形教学,不再是列出方程、算出面积、求出曲线,而是变成了“数形结合的视觉美感”课程,师生们可以从黄金分割、对称与不对称等原理的角度,来解析图形美的要素。

化学老师张静慧开设了一门“中国传统印染艺术”美育课程,一名学生便在作文中写下这样一段上课片段:

“上星期,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学了《林黛玉进贾府》,有多少人看过《红楼梦》原著啊?”这种天马行空的问题,在张老师的化学课上经常闪现。

“第六十二回,史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有人有印象吗?”张老师说着,立刻在电脑上百度了这段内容:

……宝玉方低头一瞧,便嗳呀了一声,说:“怎么就拖在泥里了?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

张老师问道:“石榴红绫的‘不经染’,我们当作何解释呢?”

“老师,石榴红绫是用的什么染料,是不是容易褪色?”一位同学问道。

“很好!这就要提到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传统植物染料了。石榴裙就是红裙子,古诗云‘红裙妒杀石榴花’,但石榴裙可不是用石榴花染的。”

“我国传统的红色染料为茜草、红花、苏木,这些染料直接染色的话,容易褪色。因此,人们一般用明矾、乌梅、米醋作媒染剂,这些物质均为酸性;有的也用石榴皮(含丹宁酸)作媒染剂,使色素牢固吸附在织物上。当这些织物沾了泥水会怎么样呢?大家知道古人用什么洗衣服吗?”

“草木灰浸的水,含碳酸钾、碱性的!”“也可能有‘香胰子’,那是初级的肥皂,也是碱性的!”同学们兴奋起来,你一言,我一语。

在这个课堂上,我在老师的带领下,从文学名著、古代文物中看到了化学,又从化学中看到了变化之美、人文之美。

张静慧老师开设的校本课程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南菁美育课程开发的思路,那就是学科整合:让美渗透在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就像生物中的DNA双螺旋结构,浑然交融、相映生辉,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别具一格的美丽。”张静慧说。

庄会波和朱彬两位物理老师则引导学生研究座右铭——“欹器”的最初由来。

“欹器”,是古时一种用于灌溉的汲水器皿,它有一种奇妙的特点——“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也就是说,它空时身形歪斜,倒入中量水时身形端正直立,倒满水时器身突然翻转将水倒出。古人将它放在案头甚至宗庙里,提醒自己事事需适可而止、不可过分,是为“座右铭”。

庄老师和朱老师向学生介绍“欹器”的历史记载,探究“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背后的物理原理。最后,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杯子、罐子、瓶子等容器,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欹器”模型。

“根据容器形状,用数学方法反复计算、寻找重心、加料配重,再多次实验改进。两个多月后,我终于做出了一个‘欹器’!”高二学生蔡敏在课程结束后的个人总结中写道:“老师要求每个人把作品上交,我给老师看过后,没有交给他,决定自己收藏。因为它不仅记载了我多次失败又反复钻研的过程,还可以提醒自己,‘谦受益,满招损’。”

“道由器生,器各有道。”庄会波说,“像‘欹器’,它奇妙的现象背后有物理原理,又包含了古代‘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假如学生能悟到这其中的一点道理,那么我们课程的目的就达到了。”

学生扎下传统文化的“根”,求知的触角会伸向更广阔的时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有一种说法是,现代人最大的精神危机是自我迷失。也许最根本的原因,便与这种“根”的缺失有关。“我们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文化支点。”杨培明说。

现代社会,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当学生耳濡目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美,并扎下了自己文化上的“根”时,才有可能更好地看待外来文化,求知的触角也才能伸向更广阔的时空。

“学校的沈鹏艺术馆、邢秀华书法馆里,珍藏着不少珍贵文物、书画精品,我们还有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教师,这是我们的美育课程能够深入开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杨培明说。

历史组的王昌立老师开设了“江阴考古”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来龙去脉,并通过品鉴历史文化艺术的方式,来提升他们认识历史、理解文化、欣赏美、理解美的能力。

王老师还请博物馆专业考古人员带领学生参观考古现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上发生的事、出现过的名人先贤,让学生备感亲切,使得他们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起了联系,心中生发出一种族群上的归属感。

兰花养殖、赏兰、写兰,构成了独特的南菁“兰文化”,濡染着师生心灵。

从校园天鹅湖畔步过莲池,沿着一排桂树间的小径穿过一个挂着“兰桂齐芳”横匾的门洞,经过一道墙上挂满兰花分类介绍与图片的走廊,你就会看见一间矮矮的玻璃房——60多平方米,里面错落有致地布置着上百盆兰花,这就是“兰苑”。

这里,时常有一个瘦瘦的身影在忙碌,有时还会带着一群学生浇水、施肥、换盆、遮阳。不厌其烦,不亦乐乎。他是宋龙福老师,语文教研组组长、江阴市兰花协会会长、南菁高中“国兰与文化”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

“兰花有‘君子之花’的美誉。”对兰花情有独钟的宋龙福一提起这个话题,就充满感情:“中国的兰花属于地生兰,是中国特有的,我们称之为国兰。国兰不仅形态秀美,有花可观花、无花可观叶,它的香味也很独特,任何香水都模拟不出国兰的香味。那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清香,十分高雅。”

在充斥着快餐文化的大环境下,如此“遗世独立”的课程,会有学生感兴趣吗?在每年选“国兰与文化”的四五十个学生中,也许他们的初衷是受家庭影响,或是本身喜欢养花,甚至仅仅因为宋老师是他们班主任才选了这门课。但是一段时间后,他们都会觉得有一些东西悄然发生了改变。

“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这是一种操守、一种君子风骨。”宋老师在“兰苑”与学生谈笑风生,从屈原的《离骚》讲到郑板桥的咏兰诗,学生慢慢地体味到其中的一些文化内涵。

“这个年代,人们似乎都缺少了一种淡定。养兰,受一点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是知识层面的提高,可能对我的生活态度也会有影响。”这是选修兰花课程的高二学生李岩的心声。

美术老师孙永和除了担任中西方美术史、摄影课程的指导外,还特意与宋龙福老师的兰花课相呼应,开设了一门“写兰”课,带领学生鉴赏中国历代书画家笔下的兰花,指导学生画兰花的速写与素描。

“宋代赵孟坚的‘墨兰’飘逸自然,元初郑思肖的‘露根兰’简洁高雅,明代文徵明的‘兰竹卷’刚柔相济,清代郑板桥的‘峭壁兰’坚韧倔强。指导学生欣赏兰画,不仅要看笔力、布局,还要看诗、书、画的珠联璧合,体会其中的深刻寓意。”孙永和娓娓道来。

南菁的老师们将传统文化之美用心挖掘并鲜活地表现出来,使其成为了美育具体而实在的载体。

看似与高考无关的课程,却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政治老师贾晨宵是个书法爱好者,他主动要求担任书法课的指导。“如果我在其他学校开书法课,可能就是教授普通的中国书法,带学生赏析篆、隶、楷、行、草,然后练习。但在我们学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书法协会前会长沈鹏先生就是南菁校友,所以我的课程题目就是‘沈鹏书法艺术赏析’”。

“贾老师在介绍沈鹏的篆书、楷书、行书、草书之前,会先讲王羲之是谁、颜真卿是谁,然后再引出沈鹏先生,对沈先生的作品进行剖析讲解。他的课让我们由历史走到现实,既了解书法的历史,又体验眼前现实的美。虽然练习时间有限,但我们慢慢地对书法从了解到喜爱、到懂得欣赏,体会也逐渐丰富起来。”这是跟着贾老师学书法的学生们的感悟。

贾晨宵认为,让学生萌生对中国书法文化的认同感最重要。有一个班级决心在考试中“一雪前耻”。班上有选修书法课的学生找到了贾老师,请他写“逆袭”两个字,随后将其印在文化衫上做成班服,成为他们自我激励的文化标记。

“学生的书法水平不是上几节课便能一蹴而就的。但我觉得,只要学生能通过这门课产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让他们知道书法是美的、是他们需要的,就足以值得欣慰。”贾晨宵说。

真正的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美好的人生境界。贾晨宵的书法课,不只局限于书法。“老校友沈鹏先生还是个诗人,他的书法作品兼具形式美和内容美。”贾晨宵情不自禁地背诵起来:“浩荡长江入海奔,奔流到此磕掀翻。髫龄爱听乡贤事,白发今犹问险滩。”这是沈鹏先生回到江阴故里,游览长江边的鹅鼻嘴公园后写的诗。“更美的就是他对家乡、对社会的回报。他把那么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收藏品都捐给了母校。我认为这已经走出了艺术美,是一种境界之美,对学生的成长更有引领价值。”贾晨宵说。

美育者、育美也,而真善美其实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正所谓“世界就在那里,全看你怎么去欣赏”。

高一、高二两年,张鹏一直很出色。但进入高三后,巨大的学习压力使他越来越沉默,有时还会使劲往地上摔自己的书本,显得很烦躁。班主任方洁老师找他谈心,给了他一些建议:“学习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要学会不管面对什么压力,都不能忘记你的生活。试试看,当你每天从食堂走向教室时,脚步不要那么快,试着在湖边、在树林里驻足停留一会儿。课间,你也多和同学出去走走。”

“有一次,我看到月亮照在湖面上,非常美,我一下子就觉得天地开阔了。”高考前,张鹏来找方老师,“老师,我马上要毕业了,以后也没那么多机会跟您频繁地接触。十年以后,你一定要记得问我过得幸不幸福、快不快乐?问我有没有看见一路上的风景。”

南菁高中的老师们用一颗温润柔软的心,唤起了学生心中的真、善、美。

“我觉得,世间一切美的事物中,都有爱!”张鹏说:“在学校里,我们懂得了欣赏美、体验美,进而去创造美。在今后,我会保持一颗温暖的心,去构筑人生最大的幸福。”

让师生拥有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成就每个人的人生幸福,这正是杨培明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猜你喜欢

空洞美育美的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锻造过程中大截面塑料模具钢中空洞缺陷的闭合行为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空洞的眼神
美育教师
用事实说话胜过空洞的说教——以教育类报道为例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