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群式转移的链式效应:测度分析与实证研究

2016-01-15黄晓,陈金丹,于斌斌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风险投资

产业集群式转移的链式效应:测度分析与实证研究

黄晓1,陈金丹2,于斌斌3

(1.南京审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815;2.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46;3.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收稿时间:2014-09-23

摘要:以硅谷-北京和硅谷-上海两个风险投资集群式转移形成的集群链为研究对象,结合产业集群式转移中的集群间关联类型,对集群式转移的链式效应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对于尚处于上升期的产业集群链而言,随着时间推移集群链式效应不断增加,集群间关联强度不断增大;转移企业的中介作用,使得集群式转移的直接链式效应要远大于间接链式效应,在集群“外部通道”形成中的作用明显;硅谷-北京风险投资集群的链式效应要略大于硅谷-上海,但二者的链式效应具有相似的演化规律。

关键词:集群式转移;风险投资;链式效应;集群间关联;外部通道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内部审计增值模式的选择:基于组合计算实验方法的研究(71201086)”,“数字内容产业链网状化下的集群群际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动态演化与运作机制(71403133)”,“新型城镇化约束与引导下的产业转移的模式、路径与组织研究(71473037)”,南京审计学院人才引进项目资助(NSRC14008)。

作者简介:黄晓(1984-),女,山东烟台人,南京审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集群与平台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ased on the two VC industrial cluster chains of Silicon Valley-Beijing and Silicon Valley-Shanghai,this paper measures and analyzes the chain effect in the spatial reloc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cluster connec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ose growing industrial cluster chains,the cluster chain effect will increase and the inter-cluster connection will be enhanced over time;the direct chain effect is stronger than the indirect chain effect because of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relocated firms and it also influences its “global pipeline” more;and the cluster chain effect in Silicon Valley-Beijing VC industrial cluster chain is a little stronger than it in Silicon Valley-Shanghai while their chain effects have the similar evolu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Chain Effec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Relocation:Measure Metho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Huang Xiao1,Chen Jindan2,Yu Binbin3

(1.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 211815,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Nanjing 210046,China;

3.School of Economics&Management,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1189,China)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s relocation;Venture Capital(VC);Chain effect;Inter-cluster connections;Global pipeline

1引言

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具有社会属性的中间性经济组织。社会网络理论认为,集群网络是集群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1]。集群内企业间的网络合作关系,有利于集群企业更好地分工合作[2]、获取本地知识[3-4]和实现集体学习与组织互动[5],从而激发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然而,在肯定本地蜂鸣积极作用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全球管道(global pipeline)的概念,他们强调了集群外部网络对集群发展的重要性[6-8]。产业集群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仅依赖本地网络的知识获取,会使得集群的发展陷入“锁定”状态[9]。这就需要产业集群能够建立起跨地区的全球联系,以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知识和新技术[10]。

外部通道的建立,主要来自于人才的流动[11]和组织的流动[10]。专业人才的流动建立起了跨地区的知识联系,而组织的流动(如FDI境外机构),则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了跨地区的组织间合作。对于集群企业而言,它们通过FDI进行产业转移时,更倾向转移到与之具有产业关联的当地集群中,这样既保证了与当地集群的空间临近,又保留了与远距离的原集群企业网络的组织临近[10]。产业转移所建立的外部通道实现了集群间的跨界合作[12],形成了集群间联系,进而能够建立起全球集群网络[10]。可见,好的外部通道能够使不连续区域的、远距离的集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这也为产业集群式转移的成功与否提供了一个可供分析的理论视角和判断标准。

目前,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了外部通道及集群间关联在产业转移[10]和跨界集群合作网络中[12]的重要性,甚至提出了“超网络”的概念[13],但对集群式转移背景下的跨地区集群间联系的研究依然欠缺,尤其是缺乏针对转移前后集群间关联的实证研究。黄晓等[14]利用跨学科思路构建了衡量集群间链式效应的测度方法,但未结合典型案例对其验证。本文将利用硅谷-北京和硅谷-上海两个VC集群链式转移的实践案例,结合转移中的集群间关联类型,对集群式转移的链式效应进行测度与分析。

2集群式转移中的集群间关联与链式效应:分析与分解

2.1集群式转移中的集群间关联

具有产业关联性的集群企业集中式、组团式的转移到新地区,通过嵌入当地企业网络而形成新的产业集群,被称为产业集群式转移。集群式转移中所形成的原集群与新集群间的链式关联结构,被称为产业集群链;集群式转移形成的集群链式效应,加强了集群间的互动合作,从而实现了地区间产业协同发展。

图1 产业集群式转移中网络关系类型

2.2集群式转移中的直接链式效应与间接链式效应

3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3.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 Thomson VentureXpert 数据库,搜集了从1999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所有总部位于硅谷的VC(风险投资)企业投资记录,以及总部位于北京和上海的VC企业投资记录,包含了交易时间、VC企业的地理信息、投资对象的区位及行业信息等。因本文以硅谷-北京和硅谷-上海两个VC集群转移所形成的集群链为分析对象,考虑到非硅谷转移来的VC企业在华投资情况对这两个特定集群链的链式效应没有直接影响,故对此部分不做计算。最终,在硅谷-北京VC产业集群链中,自硅谷转移到北京的VC企业共计26家,北京本土VC企业共计153家;原硅谷VC集群中共有VC企业814家,其中留守788家,且有63家留守VC企业在中国有投资行为,即可能与北京的VC集群产生集群间关联活动。在硅谷-上海VC产业集群链中,自硅谷转移来的VC企业有27家,上海本土VC企业共计134家;原硅谷VC集群中留守企业787家,有64家留守VC企业在中国有投资行为,即可能与上海的VC集群产生集群间关联活动。

3.2计算方法

4实证结果分析

对硅谷-北京、硅谷-上海VC集群链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市场较为活跃的硅谷VC企业多将其在华业务转移到了中国。设立当地办事处是VC企业从事海外投资的重要手段[18]。在所有35家转移到北京或上海的硅谷VC中,有18家同时转移到了上述两地,如IDG、Sequoia、DCM等,分别有8家仅转移到了北京,9家仅转移到了上海。VC企业在投资时多具有本地投资偏好[19-20],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差异显著,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开办投资机构,能够帮助外资VC更好地利用本地知识和本地网络。硅谷VC企业同时向中国的VC热点地区转移,是硅谷VC集群转移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导致了转移形成的集群链往往具有相似的演化规律。

4.1硅谷-北京风险投资集群的链式效应

表1为1999—2012年间硅谷-北京VC集群链中企业共同活动及其链式效应的测度结果。在集群式转移早期(2004年之前),以直接链式效应为主,间接链式效应尚未显现,即通过硅谷转移来的VC企业和硅谷留守VC企业间的共同活动(即联合投资)逐渐建立起硅谷-北京VC集群链,并不断凸显其直接链式效应。其次,考虑到北京VC产业集群都处于发展上升期,对其集群链式效应的测度都采取的时间累计算法。随着时间的推进,集群链式效应的大小呈现出增长态势。到2012年底,北京-硅谷VC集群链的链式效应已达到0.06840,为1999年底时的52.62倍。这意味着在产业集群链上升期,随着产业集群链的紧密程度不断增加,链式结构的稳定性将不断增加,集群间的群际关联性也会不断提升。通过硅谷-北京VC集群链中的直接和间接共同活动数的对比不难发现,前者远远大于后者。截止到2012年底,共有204项共同活动对该集群链中的直接链式效应做出了贡献,而仅有27项共同活动对间接链式效应做出了贡献。该集群链在2012年底的直接链式效应达到了其间接链式效应的10倍。可见,在硅谷-北京VC产业集群式转移形成的集群链中,直接链式效应远远大于间接链式效应,由转移企业与原集群中留守企业直接所产生的网络关系,对其集群链式效应的贡献更为明显。

表1 硅谷-北京产业集群链式效应

4.2硅谷-上海风险投资集群的链式效应

表2给出了2000—2012年硅谷-上海VC集群链中的企业共同活动与集群链式效应。硅谷-上海VC集群链式效应从2000年开始出现,比硅谷-北京集群链要晚一年。在其集群式转移早期(2004年之前),间接链式效应和直接链式效应同时存在,即硅谷转移到上海的VC企业同时影响了其与硅谷留守VC企业之间的共同活动,也影响了硅谷留守企业与上海本土VC企业之间的合作。其次,与硅谷-北京VC集群链类似,硅谷-上海VC集群链式效应的大小也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增长。到2012年底,其集群链式效应达到了0.05229,为2000年底时的166.02倍,增长速度大于硅谷-北京VC集群链。通过对硅谷-上海VC集群链中的直接共同活动数和间接共同活动数的对比发现,前者依然远大于后者。截止2012年底,共有159共同活动对该集群链中的直接链式效应做出了贡献,而仅有46项共同活动对其间接链式效应做出了贡献。该集群链在2012年底时的直接链式效应达到了其间接链式效应的11倍。由此可见,硅谷-上海VC集群式转移所形成的集群链中,直接链式效应同样远大于间接链式效应,其对集群链式效应的贡献也更大。

表2 硅谷-上海产业集群链式效应

4.3硅谷-北京和硅谷-上海VC集群链式效应的比较分析

图2绘制了上述两个VC集群链的链式效应随时间变化的对比图。从中可以看出,硅谷-北京VC集群链的链式效应始终大于硅谷-上海VC集群链。这意味着在硅谷VC集群在向北京进行空间转移后所形成的产业集群链式结构更为稳定,前后两个集群之间的集群间关联强度更大。而从直接链式效应和间接链式效应的角度分别进行比较,同样呈现出硅谷-北京VC集群的链式效应更大的特点。尽管如此,这两个风险投资集群链的链式效应依然具有相似的时间演化规律,这也意味着对于相似的产业集群而言,当其转移到具有相同制度环境的新地区时,其由于集群式转移所形成的链式效应具有相似的特征。

图2 “硅谷-北京”和“硅谷-上海”集群链式效应比较

尽管硅谷-北京、硅谷-上海两个VC集群的链式效应呈现出了相似的演化特征,但二者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地理因素是影响硅谷VC企业转移地选择的重要因素,尽管硅谷VC企业在向中国转移时,多同时在北京、上海建立办事机构,但有的硅谷VC企业只选择了上海和北京其中之一作为转移目的地,这其中VC企业的地域投资倾向对转移目的地选择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仅转移到上海的VC企业的投资业务在地域分布上更为广泛;而更看重北京本地市场的硅谷VC企业则可能只在北京建立分支机构。如只在上海建立了分支机构的纪源资本(GGV Capital),其有40%的交易投资于北京、上海以外的地区;而只在北京建立了分支机构的中经合集团(WI Harper Group),其67%的投资交易集中在北京,在北京、上海以外地区的投资仅占15%。其次,投资的产业聚焦也是影响硅谷VC企业转移地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选址上海的VC企业而言,其更加专注于服务与零售业,对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也要高于北京的VC企业;而地处北京的VC企业则更倾向于投资互联网企业(这是因为中国的新创互联网企业超过半数集中在北京),其在服务与零售业的投资比重相对较低。以上海的纪源资本为例,其高达29%的投资投向了服务与零售业,制造业投资比重占10%;而转移到北京的中经合集团,则仅有15%的服务与零售业投资和2%的制造业投资,其在互联网的投资比重则达到了33%。

从转移地集群间的互动关系来看,硅谷VC集群向北京和上海的同时转移,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北京和上海VC集群之间的联系。随着中国VC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外VC企业的不断转入,本土VC企业的不断崛起,将很可能在中国境内形成多个由于集群转移形成的集群链(如北京-上海的VC集群链式效应),集群式转移的链式效应具有扩散性和网络化发展的趋势。

5结论

本文对硅谷-北京和硅谷-上海两个VC产业集群链的研究表明:硅谷VC集群具有向热点地区同时进行集群式转移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集群链式效应呈现出相似的演化规律,即链式效应随时间不断增长,直接链式效应始终要大于间接链式效应。其中,硅谷-北京VC产业集群链的链式效应更为明显,其直接和间接链式效应都大于硅谷-上海VC集群链。这意味着,硅谷风险投资集群式转移对北京VC产业发展的影响要略大于上海,北京依然是目前中国最为重要的风险投资中心。此外,硅谷VC企业在集群式转移中的转移地选择时,受到其投资的地理偏好和产业偏好的影响,转移到上海的硅谷VC企业更倾向于范围广泛的地理投资,而在产业选择时则更偏好于服务与零售业;而转移到北京的硅谷VC企业则更倾向于集中投资本地市场,在产业选择时则偏好于互联网产业。

集群式转移通过转移企业的中介作用,能够促进集群间组织的网络合作行为,从而形成跨集群合作的集群链式效应。对于尚处于上升期的产业集群链而言,集群链式效应随时间的不断增加使得集群链式结构更为稳定,集群间关联强度变大,从而带动地区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复制型集群式转移而言,由于对地理临近和组织临近的追求,转移企业和原集群中留守企业间所形成的直接链式效应要远大于新集群中本土集群与原集群中留守企业间的间接链式效应,这意味着转移企业在集群间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更为明显,其活动对于集群链式结构及“外部通道”的形成更为重要。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承接地政府应该为转移企业的本地化创造良好条件,更好的享有集群式转移所带来的原有网络关系的溢出效应,通过建立好的“外部通道”促进本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江,徐蕾.知识网络双重嵌入、知识整合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J].管理科学学报,2014,17(2):34-47.

[2]吴德进,严谨.台资集群网络下内外资企业协同升级困境与出路——以福建省为例的分析[J].国际商务,2010,(6):52-57.

[3]杨玉兵,潘安成.强联系网络、重叠知识与知识转移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1):25-29,117.

[4]吴结兵,徐梦周.网络密度与集群竞争优势:集聚经济与集体学习的中介作用——2001—2004年浙江纺织业集群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8):69-76.

[5]张方华,左田园.FDI 集群化背景下本土企业的网络嵌入与创新绩效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5(5):70-80.

[6]Bathelt H,Taylor M.Clusters,Power and Place:Inequality and Local Growth in Time-space[J].Geografiska Annaler,2002,84B:93-109.

[7]Owen-Smith J,Powell W.Knowledge Networks as Channels and Conduits:the Effects of Spillovers in the Boston Biotechnology Communit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2-21.

[8]Bathelt H,Malmberg A,MaskellP.Clusters and Knowledge:Local Buzz,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L].Human Geography,2004,28(1):31-59.

[9]戴维奇,林巧,魏江.本地和超本地业务网络、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升级[J].科研管理,2013,34(4):79-89.

[10]Bathelt H,Li Pengfei.Global Cluster Network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lows from Canada to China[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4,14:45-71.

[11]Saxenian A.The New Argonauts:Regional Advantage in a Global Econom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2]张云伟.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研究——以张江与新竹IC产业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3]王梅,王文平.基于超网络视角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管理学报,2012,9(4):570-577.

[14]黄晓,汤继龙,胡汉辉.基于分子轨道理论的集群链式效应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4,(2):40-41.

[15]Sorenson O,Stuart T.Syndication Network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1,106:1546-1588.

[16]Makela M,Maula M.Inter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Syndicated Cross-Border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6,30:273-298.

[17]Wright M,Pruthi S,Lockett A.Inter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Research:From Cross-country Comparisons to Crossing Bor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5,7:135-165.

[18]Zhang J.The Spatial Dynamics of Globalizing Venture Capital in China[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11,43(6):1562-1580.

[19]Cumming D,Dai N.Local Bias in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s[J].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10,17(3):362-380.

[20]Dahl M,Sorenson O.Home Sweet Home:Entrepreneurs’Location Choic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Ventures[J].Management Science,2012,58(6):1059-1071.

(责任编辑谭果林)

猜你喜欢

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企业关系嵌入与投资绩效
风险投资对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
勘 误
关于相依风险投资组合风险价值的界
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中国创业板风险投资退出绩效的实证分析
中国创业板风险投资退出绩效的实证分析
浅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浅析风险投资阶段性
被低估和误解的风险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