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略
2016-01-15王小颍
王小颍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略
王小颍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
生态文明与旅游的融合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当前乡村旅游主要存在规模小,基础设施与交通不完善,生态环境质量低,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要从集约化经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交流平台,提高从业者和村民的素质,发挥地方优势等方面进行改善,以促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多次提到“生态”和“生态文明”,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伟大创新,也是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质的飞跃。笔者做了统计,在党的十八大告中27次提到“生态”,18次提到“生态文明”,这给人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国家已经将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中的首要位置。《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确在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今天,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亟需走生态文明之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空间广阔,前景无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应该引入“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游,注重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其中包括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建立在人与白然和谐共处基础上的生存理念”。[1]从这里可以看出主要是指人与社会通过改造环境、适应环境的生态化实践方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所取得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生态文明主要有三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即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2]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一定的生态环境观为指导,通过生态化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层面来看,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生产实践。从实践层面来看,要健全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规范约束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生态旅游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新时期推行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一代又一代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此外,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经济发展生产,有利于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二、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乡村旅游以农村地区的乡土人文资源如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村环境、农村生活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消费者,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娱乐、观光等需求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自从产生以来,就以其生态性的特点吸引着大家的关注,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3]随着环保呼声的高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也开始谋求长远发展之路。目前我国大多数乡村地区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加强乡村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一)生态文明是乡村旅游发展强大的后盾和保障
首先,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获取经济效益的目标。因此只有掌握、遵循生态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引入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乡村旅游开发中资源与环境、开发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使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资源能够得到永久持续的利用。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生态文明拥有巨大的能量,要求人们在旅游活动中自觉形成与生态文明相符的伦理道德观,形成一种外在与内在的约束力。
第三,生态文明理念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手段。在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下,乡村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就导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失去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不利于乡村地区生态、经济、人文的协调发展。而生态文明观念的引入贯穿于整个乡村旅游活动的始终,能够使乡村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促进经济活跃、生态完整、环境美好、生活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创新手段。生态文明理念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出发,兼顾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创新产品和技术,如污染预防控制处理技术等有效预防污染,控制污染,拓宽农村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具体实践。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给人类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努力做到乡村旅游发展与人文生态保护的统一,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严峻的挑战,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上,而忽略了人在其中的作用。而要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人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重视旅游参与者的发展。
其次,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这是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态,通过旅游者的参与性,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和各方面的需求,如食宿行游购娱等,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由于乡村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性”“绿色行”特征,能够提高旅游参与者的生态意识,使旅游者树立绿色消费观,从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休闲制度日趋多元化,这就完全更新了消费者的旅游观念。他们迫切地想要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杂,一心向往宁静安逸的乡村。乡村以其自然纯美的特质带给旅游者无尽的放松,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如今我国乡村旅游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自然山水、民风民俗、特色农耕、围绕名胜、依托城市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我国已经大约有3.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2014年我国已经创建了多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并在其中选出了一些美丽乡村和美丽田园向整个社会展示和推荐。根据相关统计的数据表明,2014年上半年我国休闲农业接待的旅客达6亿人次,营业收入接近1500亿元,大约3000万的农民从中受益。总的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种类繁多,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绩,但是由于缺乏新的发展理念,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规模偏小,缺乏系统规范管理
由于受到乡村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经营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规模偏小,且形式单一,缺乏特色,严重浪费了资源。汪伟等认为:“在旅游管理中,各政府部门角色定位不清,忽视市场机制作用,而成为市场主导者,过多干预行业运行。”[4]虽然政府监管力度较小,但更大的原因在于这些乡村旅游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自主经营,缺乏系统规范与管理,容易盲目跟风,阻碍旅游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基础设施与交通不完善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大多数是不完善的,仅仅局限于农家饭庄、家庭KTV、棋牌室、桌球、家庭旅社等,缺少真正让城市居民身心得到放松的设施,如健身设施、阅览室等。同时,交通建设也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乡村地区公路质量等级相当差,严重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
3.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随着乡村旅游地区接待旅客数量的增加,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峻的考验。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和建设,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长期下来,对当地农民的生活与健康极为不利。
4.村民和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十分淡薄
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福音,增加了收入。但是一些经营者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盲目开发,导致植被面积减少;对于生活垃圾不负责任地堆放、焚烧、填埋,造成了各种污染,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
5.人文环境特色弱化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造福了村民,也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一些当地村民为了给游客提供高级舒适的居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建筑和风格,破坏了乡村特色。另一方面,一些时髦、高消费的旅客的进入,使当地村民开始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感到不满,进而有意识地追求,这样就使乡村的民俗民风遭到破坏,从而丧失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四、促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集约化经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村旅游具有数量多、规模偏小、经营分散的特点,所以其经营模式可以借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点线面”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在乡村旅游集中的地方成立旅游监理会,负责乡村旅游的组织、开展、宣传、培训、接收旅客等工作,为从业人员与游客提供服务。努力做到全面覆盖,集约化经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减少旅游开发的盲目性。因为,“政府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其宏观调控对绿色技术创新至关重要”。[5]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旅游开发建设,防止经营者盲目投资与过度开发,浪费资源。同时要给予相关的政策指导,制定乡村旅游业的标准,具体规划,同一发展;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多种渠道筹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全面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还要向相关机构申请给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可行性行研究,使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此外,“非政府组织的多样灵活性可以应对技术创新中政府无暇应对解决的问题,与政府在管理创新上形成互补,引导绿色产业健康发展。”[7]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交流平台
乡村旅游为城乡居民的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充分沟通与交流,能够了解到乡村基础设施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在集约化的旅游发展模式下,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加大建设投入,完善邮电、道路、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调动投资各方的积极性,重点对旅游乡村的基础设施,加强厨房、客房、卫生间等的改造,努力为旅客创造优美、舒适的条件。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既要坚持乡村的“原汁原味”,也要符合卫生的要求,否则失去了乡村味道便失去了吸引力。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规范方面,可以借鉴上海的做法,以《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对乡村旅游点的各方面进行详细、客观的评分,并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由高到低分为三星等级,选择其中一些卫生整洁,服务突出的农户挂牌经营,给其他农户做示范,使游客尽享乡村旅游之乐。同时,还要加强乡村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优美、整洁的环境,使乡村旅游发展管理趋向标准化、规范化。
(三)保护生态环境,提倡绿色游
土地与自然资源是乡村旅游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所以乡村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协调各利益主体的需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旅游开发商、从业者、游客还是农民都应该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遵循合理开发与循环利用的原则,做到发展旅游和生态保护的统一,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资源的过度浪费。除了基本的水、土、资源保护法外,还要制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法,有效规范从业者的行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制定乡村旅游行为规则,协调保护传统乡村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保持乡村旅游的“本地化”和“乡村性”,这样能够有效保护乡村传统文化,防止乡村文化庸俗化、城市化。如在区域田地种植蔬菜瓜果,并以谷物、菜果等饲养牲畜,将牲畜的粪便作为沼气的原料,沼气渣可肥田,饲养禽畜、鱼类等绿色食品,为旅客提供浑水摸鱼”、“垂钓”等参与体验活动。
(四)推广生态意识教育,提高从业者和村民的素质
乡村旅游是为旅客提供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感受淳朴民风的同时,也能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上旅游者和当地农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力军。所以乡村旅游不应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消费行为,而是要通过乡村旅游活动还能够增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因此在旅游活动中,可以适当地安排让游客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旅游项目,引导游客树立绿色消费观。如“农家饭”要打出绿色食品的口号,让游客正确认识无公害食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唤起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其消费行为。同时,要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当地村民进行生态责任教育和生态保护意识的教育,鼓励更多的经营者采用先进生态科技,创造绿色无公害产品,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健全从业者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加强从业者和当地村民的素质,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五)发挥地方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乡村性和本土化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不同地域的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特色也是不同的,如乡土人情、生态农业、自然风光等各有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农业观光。如农产品采摘、农家饭餐饮等已经无法满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农村拥有丰富的民俗风情文化和朴素的乡土理念,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要深入挖掘乡村内在的反映精神层面上的旅游资源和环境文化内涵,紧密结合当地的旅游优势,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拓宽类型,突出乡村旅游的“乡土特色”,形成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拥有可以吸引游客的地方特色招牌。大到整体定位,小到吃、住、门票,要体现出差异,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同时,由于在传统单一的乡村旅游模式下,简单的农家饭、农产品采摘、农业观光无法形成特色吸引旅客的到来。所以乡村旅游更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从多层次、多方位、多视角的考虑旅游产品的开拓和延伸,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从而形成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宋 刚.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7-10.
[2]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旅游学刊 ,2006,12(12):13-16.
[3]王亚辉.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团结镇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2):15-20.
[4]汪 伟,孙 伟,陈信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困境及路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5):78-81.
[5]肖建华,彭芬兰.试论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1(2):10-12.
[7]陈万球,丁予聆.城镇化建设中绿色技术创新初探.中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40-43.
Proposa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NG Xiao-ying
(Zhengzhou Chengg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ongyi 452100, Henan, China)
In 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egrated with the tourism 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ural tourism will not develop sustainably without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hose healthy development can boost effectivel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s they closely connected and mutually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they cannot be separated.After the study to the present rural tourism is made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s major problems are found:the small scale, incomplete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low qua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ak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o on.Therefore,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ust be driven by operating intensively,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building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practitioners and the villagers and highlighting its local advantag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ur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205;F592
A
1673-9272(2016)03-0020-04
10.14067/j.cnki.1673-9272.2016.03.004 http://qks.csuft.edu.cn
2016-03-10
王小颍,讲师,硕士;E-mail:370193456@qq.com。
王小颍.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3):20-23.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