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召县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2016-01-14王伟
王伟
一、南召县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的实践
河南省南召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辖15个乡镇,298个行政村、12个社区,共有基层党组织997个,党员22362名(农民党员11189名),群众居住分散,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管理区域大、活动难以组织等问题。
(一)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主要是将社区、集镇所在地行政村按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整合包括驻区(村)单位在内的各方资源,对网格内居民进行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服务。在网格内组建10人左右的党员服务团队,由以往个体党员“单兵作战”到现在的“组团式”服务。
(二)创新服务载体
建立“民情沟通日”制度。民情沟通日在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实行,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按了解民情、沟通民情、办理民情和反馈民情等步骤,由乡村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共同协商问题对策,当场作出解决承诺,及时办理相关事项,统一反馈办理结果。各村(社区)根据当地实际确定沟通时间,对沟通情况详细记录,能解决的事项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备案登记,委托专人与上级组织沟通解决,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建强服务队伍
一是加派服务力量。通过调整村干部,选聘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选调“4050”人员、设置公益性岗位,选派熟悉城镇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社区工作。二是组织无职党员发挥作用。在全县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工作,切实解决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缺失平台的问题。三是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由乡镇党委和县直党工委负责,采取公开招募、组织确定、党员自愿申请等方式,在全县组建由“素质高、业务熟、能力强、服务优”的党员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深入困难企业和行政村、社区进行义务劳动和对口帮扶,开展服务群众工作。
(四)搭建服务平台
在县级打造便民服务大厅,在15个乡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在社区和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集镇所在地行政村建立便民服务站,形成以县便民服务大厅为龙头,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基层便民服务站为基点,覆盖全县的群众综合服务平台,彻底解决了以往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人难找、事难办、效率低”等问题,整合各职能部门,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功能,实现集中办公,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按试点先行的思路建成便民服务站52个, 每个村级便民服务站均设在一楼,面积不少于35平方米,配备了柜台、指示牌、高凳等设施,设置了人口计生、党员服务、就业社保、物业服务等窗口集中统一办公,向群众提供政策咨询、证照办理、化解矛盾等服务,做到群众不出村就能办好原来到县乡才能办的事。
(五) 完善服务机制
1.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运用质量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指导村“两委”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村民代表联系户、民主监督、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进一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二是创新运作模式。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向村民小组拓展延伸,凡涉及村民小组的重大事项,探索通过“一提二审三通过”(村民小组理事组提出实施意见、村“两委”审查同意、村民小组户代表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决议通过)的程序进行决策管理。三是解决突出问题。着力破解农村改革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党员教育管理等困难和问题,着力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财务不清、办事不公、作风不实、为政不廉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
2.扎实推进城镇社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一是全面推行运用。社区重大事项都要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社区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居民代表会议或居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建立健全科学提议制度、社区居民会议制度、党员联系居民制度、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等配套制度。二是提升运用水平。结合城镇社区“大党委”制建设和南召县社区党建工作实际,以提升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和服务能力为重点,进行制度创新、载体创新和方法创新,提升运用水平和质量。三是破解制约难题。着力破解社区工作协调难、党员发挥作用难、优势资源互补难等问题,调动社区各个群体的积极性,深入推动城镇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二、南召县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方法
(一)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直接联系群众的纽带,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理念,思维上真正转变观念,要从传统的管理角色转换到服务角色,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满意”这一根本标准,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和成效,求真务实地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尽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基层党组织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才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党员干部和群众才能“血肉相连”“水乳交融”,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战斗力。
(二)夯实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发展农村经济是先导、是基础,只有物质基础坚实了,才有条件实现民生民利的改善,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必须要因村制宜、因地制宜,走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以下五种发展模式可供选择和参考:一是生产加工模式,二是服务产业模式,三是种植养殖模式,四是开发资源模式,五是盘活资产模式。
在服务载体的建设上,着力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活动场所,街、社区党员服务站点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服务方式上采取多样化,尝试采用微信、QQ等网络媒体;建立健全基层党建的帮扶机制,特别是加大对基层党组织的支持力度,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培育更多致富产业,培养更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和致富能手,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要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相结合
基层党组织在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等方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实现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探索在农村普遍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事务理事会,由村里威望高能力强作风正的人担任理事长,协助村党组织管理本自然村的事务,构建“村两委+若干自然村村民事务理事会”的组织模式,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和主心骨。在社会管理的机制和方法上要注重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服务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对社会管理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而不是硬性地传达文件、发号施令。
(四)要打造高素质基层党员干部队伍
基层党组织提高服务能力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服务班子、服务队伍、服务作风建设。一是选拔配备好基层“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级班子,通过严格选拔任用程序,规范选举竞争行为,真正把能力强、作风正的优秀人才选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通过强化换届指导监督,扩大基层民主公开,保证村级换届规范科学运行,增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政治保证和群众基础。二是建强服务队伍。通过多渠道的培训途径,加强村支书培训、党务干部培训、党员教育、新型农民培训,采取与当地党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合作、结对帮扶、建立培训基地,围绕法律法规、农村实用技术、惠农政策等内容,开展教育培养,树立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技能,打造服务队伍。三是转变服务作风。各级党组织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民主评议会等形式,开门纳谏,查找问题,力争共性问题大家谈,个性问题个别谈,把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聘请行风监督员和民主评议员定期开展监督评议活动,“对症下药”破难题,弥补“短板”促转变,考核评价促提高。通过建立长效的作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求真务实、依规行政、清正廉洁、树立群众观、赢得群众认可纳入考核范畴,作为评优选模的重要依据,促进党员干部转变,树立形象。通过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作风建设,组织评选出一批群众满意窗口、优质服务品牌、优秀服务标兵和“为民服务之星”。
作者单位:中共南召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