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话手炉
2016-01-14尚晓娟
尚晓娟
“庭雪乱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馕温春芳褥。”这是南齐谢眺一首赞美暖炉的诗,想一想古人真是浪漫啊,取个暖还这么诗情画意的。诗中的“春芳褥”说得是那种可以放在被子里的小暖炉,这种暖炉脱胎于人们取暖的火盆,外形小巧可以捧在手里,所以又叫手炉,或者袖炉、捧炉。 我小时候看《红楼梦》,看见宝玉和姑娘们在冬天都是人手一只小暖炉,那时我很好奇把火炉放在手上难道不烫吗?后来才知道,手炉设计非常精巧,它是以金属材质的炉皮传导温度,主要是通过炉盖来散热,人捧在手里余温正好,根本不存在烫手的问题。 手炉在过去只有大户人家才用得起,是那些太太小姐们过冬时的必备之物,而如今即使在古董市场也很难见到它了。
最高拍卖300万
相传,手炉最早出现在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江都,时值深秋,天气寒冷,江都县官许伍为拍皇帝马屁,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香炉,放进火炭,献给隋炀帝取暖,隋炀帝十分高兴,捧在手上,便称之为“手炉”。 浙江收藏家章正卯告诉记者:手炉虽在唐朝之前就有,但真正盛行是在明朝中后期,其时由于铜的发明和使用,使得制炉技术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手工艺最为发达的江南一带,最鼎盛时期曾有一千多家制炉工坊,现在市场上受追捧的制炉大师张鸣岐、潘向峰、赵一大、王凤江等人,差不多都是那个时期的。“前不久,北京瀚海还拍出一件张鸣岐制手炉,成交价高达90多万元。 ”章正卯介绍。 其实早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就有一只成交价过百万的手炉了,那是一只明末局部鎏金人物纹手炉,估价80万至100万港元,成2万港元。这只手炉 .成交价则达到了303.2万港元。这只手炉如此高价的原因在于,不但炉盖上的 人物栩栩如生,其上还有“云间胡文 明制”刻款,胡文明为明晚期铸铜工 艺名家,尤 擅长铸造铜炉,时称“胡 炉”。,不但炉盖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其上还有“云间胡文明制”刻款,胡文明为明晚期铸铜工艺名家,尤擅长铸造铜炉,时称“胡炉”。 除了胡炉,受到市场追捧的还有“潘祥丰制”“张鸣岐制”等款识。张鸣岐同样是明代制炉高手,他制作的手炉一般是炉体小、炉壁厚,手感较重,整炉不用镶嵌或焊接,全用榔头手工敲击出来。 在2006年北京翰海的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只并没有刻花图案的小铜手炉,就因为上面有“张鸣岐制”款,估价1.6万至2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3.85万元。
收藏群体小众 在精美的铜制型器之上,融入雕、镂、刻、镶、磨等工艺,手炉是集诗书画印于一器,令人惊奇的是炉中的炭火虽然很火,但摸上去却不烫手,温度也就是炭火的余温,真是设计精巧至极。 章先生介绍,收藏手炉最多的人其实是在台湾,七八十年代,台湾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发达,人文意识也强,很多台湾人到上海、无锡一带收购这种小手炉,据说当时不论好坏通通300元人民币一只,他后来听人说有个台湾人收了上万只手炉回去。 300元人民币也不少了,当时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五六十块钱,只能说台湾人的收藏意识太强了。章先生最早收藏手炉已经是90年代,那时市场上的好东西已经很少了,而当时的价格也已经涨到几千上万元一只了。 中国近代史战争频仍,很多精美的手炉都在这个过程中毁坏了,再加上台湾人先前一步集中收购,能够流传到今天的手炉就非常珍贵了。 从90年代至今,章正卯经过手的手炉不下几百只,都是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后来由于藏家之间的交流或是送人,手里现存的还有一百多只,这些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他的藏品不乏“云间胡文明制”“潘祥丰制”“张鸣岐制”等名家款识,当初也是以几千元的高价买下的,如今这些作品都已经涨到十几二十万了。 他告诉记者喜欢手炉的不只是中国人,很多老外都对它情有独钟。中国人观赏手炉一般是配上红木底座,搁在博古架上,而老外玩得非常有趣,手炉的盖上有很多散热孔,他们直接拿它插花,古色古香配上鲜花,另有别致的韵味。 章先生还曾经和老外争过一个手炉。有一次,他在北京琉璃厂一家古玩商店,相中一只张鸣岐的手炉,他认为这个手炉不会超过五万元,当时在场的那个老外买家是势在必得,店家告诉他,这个老外来了多次了,都是因为价格没谈妥,这回看到心爱之物就要落入他手了,老外这才给了六万块钱,拿下了这个手炉。 江南手炉最工巧 章先生告诉记者,明清时期,手炉的盛行主要是在江南一带,除了手工业发达,也受到当时风俗习气的影响。江南一带历来重视嫁女,因手炉寓意红红火火、团团圆圆,一直都是作为有钱人家嫁女儿的陪嫁出现的。在20多年的收藏经历中,章先生也多次收到过全新的、没使用过的手炉,有一次他收到一个包浆非常好的黄铜手炉,上面竟然还绑着其主人结婚时的红丝带,十分喜庆好看,可以看得出主人的珍惜。 章先生说:“这只手炉在这户人家一百多年,可以说历经几代人,见证忧患,直到家道中落,落进了他人之手,想一想也是很感慨的。 ” 章先生收藏了很多手炉,也有因为好朋友结婚,他当作重礼送出去的。手炉是随身物品,因此不仅在做工上讲究精细,装饰图案也寓意吉祥和喜庆。 手炉的材质多样,不仅有红铜、紫铜、银白铜、白铜、黄铜等,还有景泰蓝和玉质的。手炉由炉身、炉底、炉盖、提梁组成。明代手炉都很厚重,到了清代尤其清中期以后,炉身上都有了纹饰,十分花哨。手炉炉盖镂空的雕刻,有各种图案,有的还满身刻花,炉底及提梁处有作坊或人名款识。制炉大师以刀代笔,深刻则入骨三分,浅刻则细如发丝,在当时也是斋房文玩,十分富有文人书卷气。 值得藏友注意的是,一些名家制作的手炉却不一定有款识,2003年北京华辰春拍曾经拍出一只3.85万元的“铜胎画珐琅三阳开泰图海棠手炉”,这只手炉虽没有名家款识,却被认为一定出自名家。 随着手炉的人文价值日益受到认可,赝品开始出现在市场,主要是仿造名家较为普遍,因此藏友们除了关注手炉的款识之外,还要多注意工艺制作的精细程度,特别是炉盖的纹饰是否达到精细的程度,如若不是,款识再逼真,也一定是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