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的探索

2016-01-14李海涛

学周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新形势

摘要: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符合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对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自然辩证法”教学面临课时少、任务重、学生不重视、填鸭式教学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课程内容方面来看,要坚持问题导向,推行专题化教学;从学生方面来看,要针对学生特点,创新课堂设计;从教师方面来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型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形势 “自然辩证法” 课程实效性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007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研究生进行自然辩证法教育,使其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深刻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建制、社会运行,掌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一、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的意义

第一,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课和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它的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涉及大量的自然科学,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关于自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不是研究自然科学每一学科的具体内容,而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对一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是自然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桥梁。因此,它具有哲理性、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是自然科学的具体学科不能取代的。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又不同于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大量科学案例的分析与总结,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开展,科学史上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科学家们的辉煌成就与高尚品德。这些生动、鲜活的科学案例,使得这门课有着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备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作用。

第二,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应当具备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术性科学研究的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具有“文理交叉”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能够提高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帮助研究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及解决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哲学和社会问题。其次,“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讲授了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能够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其创新素质,塑造其科学精神。

第三,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当今世界各个大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北大百年校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哈佛大学校长指出,“大学要提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教育”,“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渗透,使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开始懂得鉴赏艺术,从事艺术创造的人逐渐了解科学,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1]。哈佛大学要求大学生在第一年从历史、文学与艺术、外国语与文化、社会与哲学分析、数学与自然科学等5个方向中选择7至8门课程学习。麻省理工学院也要求理工科大学生在8门课程中至少有3门必须从文科课程中选修。学生学习的课程中,社会科学课程占27%,自然科学课程占33%,技术科学课程占40%。英国牛津大学则力推复合课程,如“科学和经济学”“哲学和数学”“哲学和物理学”等,甚至出现三科课程如“工程学、经济学和管理”“冶金学、经济学和管理”等[2]。可以说,人类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古老的人文教育,独领风骚的现代科学教育之后,进入了更加成熟的现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3]。而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符合了教育的发展潮流。

二、新形势下“自然辩证法”教学面临的问题

1979年,“自然辩证法”被列为高校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必修课。其后,虽经多次变革,一直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54学时,2学分。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意见》,“自然辩证法”成为选修课,18学时,1学分。这对“自然辩证法”学科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新形势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实效性,成为了摆在每一个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第一,课时少,任务重。2012年5月,教育部组织编写《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2013年进行了修订,包括了绪论、五章和结束语。五章的内容分别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其内容仍然以“三大块”为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功能,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生态文明等理论。总之,内容更加丰富,课时却大幅减少。这种形势下,如果还用原来的办法,逐节去讲,面面俱到,最终结果很可能顾此失彼,蜻蜓点水,内容讲不深、讲不透。

第二,学生不重视,到课率不高。首先,“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课,而不是专业课。很多学生认为和专业无关,提不起兴趣。之所以来上课纯粹为了学分,为了毕业。其次,“自然辩证法”又具有“文理交叉”的特点。虽然这是其优点,但也有负面影响。有些文科学生缺乏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对这门课不能引起共鸣;有些理工科学生又缺乏基本哲学知识,感觉这门课深奥难懂,也没有兴趣。再次,“自然辩证法”作为公共课在很多高校里都是大课,涉及院系多、专业多、人数多,管理难度大。一旦放松管理,到课率就很低。

第三,讲授为主,多为填鸭式教学。很多教师习惯于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总认为,讲不深、讲不透对不起学生,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完美、知识体系的精深。而“自然辩证法”毕竟是一门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在大幅减少课时的形势下,仍然坚持学科体系式的讲授,就只有“满堂灌”了。这种情况下,必然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纯粹了学分,为了毕业,应付了事。

三、新形势下增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的措施

第一,从课程内容来看,要坚持问题导向,推行专题化教学,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爱因斯坦讲:“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问题意识在学习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坚持问题导向,设计专题,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把课堂教学内容整合为4个专题。第1个专题,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对应书中的“绪论”部分。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入手,阐述清楚“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结合学生的实际,讲清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第2专题,什么是自然,对应书中的第一章。在梳理自然观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即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特别让学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内容。第3专题,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应书中第二、四、五章。重点讲授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发展及社会功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求实、批判、实证、理性、严谨等,使其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特别是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第4专题,如何做好科研,对应书中第三章。重点讲授科学技术研究的思维方法,介绍数据库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让研究生学会怎样选题、怎样做实验、怎样查阅资料、怎样撰写论文。

第二,从学生方面来看,要针对学生特点,创新课堂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课堂设计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有所变化。如讲授对象是文科学生,选用科学案例时,就应当多选科学史实、科学家故事,用到一般自然科学知识时,少选用复杂的数理模型,使学生在听起来,不会觉得特别难懂。而讲授对象变成理工科学生,就多选用自然科学案例,少用深奥难懂的哲学名词术语。其次,课程教学就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课堂授课与课堂讨论密切结合,语言文字与音像资料密切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密切结合,课堂教学与教学网站密切结合。在此基础上,充分开发和应用立体化教学资源,形成书本、课件、网站、网课、题库、音像一体化。做好课堂设计,吸引学生,使之能够对课程感兴趣,重视这门课。

第三,从教师方面来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型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让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专题讨论、问题辩论、演讲比赛、实践调研等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新形势下,“自然辩证法”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也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1999(2).

[2]毋小勇,谢安邦,阎光才.论构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创新课程体系之理念[J].教育研究,1999(11).

[3]文辅相.21世纪的大学教育目标:高科技水平与高文化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5(6).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工业大学研究生高质量课程建设项目:“自然辩证法”课程实效性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KCYJ-Y01)。

作者简介:

李海涛(1978- ),男,山东成武人,博士,副教授,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研究方向:自然辩证法。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自然辩证法新形势
试论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自然辨证方法应用于机关公共事物系统的探讨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