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6-01-14孟凡军
【摘 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科学认识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首要前提;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中国经济新常态表现为增长速度新常态、发展方式新常态、经济结构新常态、发展动力新常态;必须客观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地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历史地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辩证地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关键词】全面;历史;辩证;经济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7月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提“新常态”,11月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全面阐释中国经济新常态。在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从需求结构、微观市场和宏观经济三个层次,揭示了包括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在内的我国经济发展的九大趋势性变化,进而得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对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的重大战略判断,不仅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亮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经济思想。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坚定信心、凝聚共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包括“四个新常态”,即增长速度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新常态,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新常态,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新常态,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应该着重认识以下几点:
一、客观地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应该说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平均增速达到9.7%,但是GDP增速也曾出现三次连续低于8%的情况。第一次是1979年至1981年(7.6%,7.8%,5.2%);第二次是1989年至1990年(4.1%,3.8%);第三次是1998年至1999年(7.8%,7.1%);现在是第四次正在出现,2012年、2013年GDP均增长7.7%,2014年是7.4%。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2014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1.1万亿美元),比1996年全年的经济总量还高出约57亿美元,相当于半个印度全年的GDP,可以在全世界排到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这种经济规模还想再有很高的速度是很难的,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国经济增长速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韩国先后经历了23年和36年的高速增长时期,GDP年均增速分别为9.7%和8.02%,其后经济增速约下降一半。
所以,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自觉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在经济增速换挡中把握好调整的合理空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全面地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表现出的四个特征,是一个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转向的有机整体。而且彼此之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弥补、相互影响。既要看到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又要看到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释放的活力;还要看到政府简政放权自身革命带来日趋完善的市场环境。必须充分协调发挥“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这两只手的作用,积极寻找市场机制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最佳结合点,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保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不突破下线、超出底线,物价涨幅不超出上限,使经济整体运行处于合理空间。
三、历史地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出现的阶段性特征。认识新常态,必须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1.新常态意味着以往高速增长期的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从1978年到2011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9%;2012年以后GDP年平均增长率在7%以上。分析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既有短期需求波动的因素,更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一是短缺时代已经过去,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已经从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复苏疲软,(2015年一季度美国GDP仅增长0.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发展环境日趋复杂,未来外需对经济增长的低贡献可能成为常态。从国内看,一方面,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另一方面,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产能过剩普遍出现,经济增长面临的市场约束日益增强。二是要素低成本时代已经过去,劳动力高成本、原材料高成本、土地高成本、资源高成本、环境高成本呈长期化趋势,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成本约束日益强化。在市场需求和要素成本的双重约束下,以往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2.新常态标志着新的经济转型期的开始endprint
新常态表面上看是经济减速换挡,但本质上还是由于出口、人口、资源环境“三大红利”衰减,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趋于减弱,导致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我国已经到了不进行转型升级就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适应国际环境深度调整和中国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关键要把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变成调结构、转方式的内在动力,把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改革的红利叠加起来,启动经济结构重构和增长动力重塑为内涵的经济转型过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3.新常态预示着向好的发展趋势和愿景
新常态并不是已经实现的状态。新常态是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态”。目前中国经济并非已处于新常态,而是正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过程中。尽管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速在下降,但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从2013年开始,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好的苗头,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新的正常发展的轨道。我们要争取进入好的新常态,即增速放缓后企稳,减速不减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最终实现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避免进入坏的新常态,即增速持续低迷,结构持续恶化,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四、辩证地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蕴育着新机遇。经济发展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新常态面临着新挑战。新常态也面临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减速不减势,将带来六大新机遇:一是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将创造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速消费升级。城市群今后将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主平台,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更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二是经济服务化。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巨大空间。三是发展低碳化。资源环境瓶颈压力加剧,新兴产业勃发,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都将创造绿色低碳经济机遇。四是产业高端化。产业结构的水平要从低端、中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对冲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五是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当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突破发展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提升产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是新常态下的一个新引擎。六是经营国际化。中国国际化战略转型需要实现从产品国际化走向企业国际化,从商品输出大国走向资本输出大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大多数产品贴牌生产转向品牌创新,从低层次国际分工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从世界工厂“打工者”向全球资源“整合者”转变。
“新常态”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形风险逐步显性化,新常态面临很多新挑战。 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这一轮产能过剩既有结构性特点也有全面性特点,既有落后产能也有先进产能,既有钢铁、水泥、石化等传统产业,也有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同时部分行业产能由相对性、阶段性过剩转向绝对性、长期性过剩。着力化解产能过剩,是当前经济工作中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二是房地产市场风险。房价过高导致经济泡沫与社会风险,但若房地产投资持续过度下降,又会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既要稳经济,又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难题。三是地方债风险。随着投融资平台集中还款高峰的到来,在经济增速趋缓、工商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局部地区面临较大偿债压力,财政风险加大。 四是金融风险。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和“影子银行”,积聚较大的金融和社会风险。这些风险和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相互作用,处理不好将使潜在风险转化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风险评估,及早准备预案,有效化解各种风险。
综合判断当前的发展环境,总体上是机遇挑战并存,下行压力与增长潜力同在。一方面,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扩大内需,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我国地域广阔,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比较明显。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处于关键阶段,所带来的市场潜力巨大,也将带来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必将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总体上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长期看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时期,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转型道路上所遇到的阵痛与摩擦,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之多、挑战之多、风险之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加之世界经济也在深度调整,变数很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仍不容乐观。
总之,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客观地、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既要坚定信心,也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抓住发展机遇,搞好统筹兼顾,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作者简介:
孟凡军(1966-),男,内蒙古赤峰市人,本科学历,现任通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