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实效性之浅见
2016-01-14丁芳林
丁芳林
摘要:本文通过调研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因,并对提高高职学生教学实效性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教学实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8-0217-02
现在高职院校不少老师发出感叹:“高职院校老师是最痛苦的职业。”这种工作的幸福感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号相距甚远,教师的幸福指数下降的同时是教育质量的滑坡,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有较大比例素质和能力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形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没有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目标。因此研究影响高职学生的成才因素,对于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1.调查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学习状况即学生学习活动的表征,涉及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的准备、学习环境、学习策略和学习结果等。本研究以某高职学院2012和2013级三年制大专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调查》,这两届共6000多学生,按10%比例发放问卷620份,由各七个专业系学工办组织学生填写并负责回收,共收回有效问卷603份。
2.调查结果。接受调查的学生出生于1994~1996年,其中64.6%的学生来自农村,独生子女32.4%。学生学习目的与态度一个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与他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密切相关。进入大学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以便过上更好的生活”占53.7%,“听父母的安排”占14.3%,“为社会作贡献”占28.6,“没有具体目标,只是现在不想工作”占3.4%。“你认为你班认真学习的同学比例接近多少?”选择90%以上的4.6%,选择80%~90%的18.6%,选择70%~80%的47%,选择60%~70%的占25.4%,选择60%以下的占4.4%。可见“90后”高职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不足。①学习习惯。学生对听课课程的选择上:“每一门课都能坚持认真听讲”的6.7%,“每门专业课能认真听讲”的占68.9%,“某些课程能认真听课”的96.3%。学习参与度:“学习中的问题,能按老师要求进行思考或训练”的32.5%,“一般不自己思考”的占47.3%,“只按要求完成作业,不自己安排学习”的占54.1%;“经常不做作业或从不做作业也不安排学习”的占4.8%。这表明“90后”高职学生学习状态较为被动,不能积极思考问题,学习主动性不强,畏惧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也表明学生缺少学习的乐趣,不能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习总是适可而止,不求甚解。②上课不愿听的原因。选择“基础差,听不懂”的占44.6%;选择“老师教得不好,没有吸引力”的占28.2%;选择“对学习没兴趣”的占6.2%;选择“整体学风不好,受他人影响”的占3.6%;选择“对课程或专业不感兴趣”的占17.4%。可见学生基础差和老师不能因材施教是影响学生听课的主要原因。③对待成绩的评价上。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分析中:有47.3%的学生选择是“考试(学习)内容的难度大”;45.8%的学生认为“评价方法不科学”;3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认真学”;25.7%的学生认为“老师教得不好”;54%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可见高职院校在评价学生方面还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方面。
二、高职学生听课率低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这部分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大学又没有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认为自己已经上了大学,不必再拼命地学了,或者在高中阶段就不曾“拼命学”,只要混个及格有张文凭就行;有的认为高职院校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感到很委屈,或者对专业不感兴趣,终日提不起精神,无所事事。二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上课不认真,表现为精神不振、睡觉、玩手机等现象严重;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抄作业或请人代抄。因此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差。三是学习基础差。这部分学生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由于基础差。四是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2.学校、教师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对学生的宽进宽出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学风。如果严格学籍管理制度,每年至少有10%以上的学生由于学业成绩不合格不能正常毕业,但学校往往从对学校的负面影响、对来年的招生以及学校的稳定等方面考虑,也只好降低标准让他们按期毕业,这种校风一届传一届恶性循环,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这是学校无奈的选择。二是人才培养方案欠科学。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那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在调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基础上,以市场需求的岗位或岗位群为出发点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而大多专业仍沿用过去的模式,中专的提升或本科的压缩,没有创新性,不适合学生的水平、不适应市场的要求。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偏差,使得学校随意设置课程,有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开设课程的,有按照师资设置课程的。四是教师对教学对象的不适应,不能因材施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对待学习的行为习惯不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五是学校在教学设备、实验设施、实训、实习场地上的经费投入不足,黑板上开机器、教室里搞栽培、课堂里造汽车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不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感到空洞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社会的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同也得到了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对高职教育仍存在许多误解。一是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甚至是不正规的高等教育,高职学生都是一些较差的学生。二是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现行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很难见得到有需求专科层次毕业生的情况,客观上存在就业歧视与不公平,少数学生便产生了读书既费劲又无用的思想。三是在市场经济中,学历高、学习成绩好的人不一定收入高,学历低、学习成绩差的人也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这就给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太爱学习的人以反面影响。四是有的学生醉心于当干部,出风头,全面公关,广结友朋,把干“工作”当主业,学专业当副业。endprint
4.家庭的原因。“90后”高职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有“留守儿童”的经历,“打工族”的家长对孩子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是否读高职多数尊重孩子的意愿,或者由于不愿过早进入社会而无奈选择高职,更有的家长把高职当作“托管所”,自从孩子进大学后,家长往往就把责任推卸一空,不再关心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态度,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非常散漫,没有学习的压力和紧迫感,“不求学多少东西,只求不出问题”。
三、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对策
1.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①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一是通过市场调研,科学定位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要与产业需求对接,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并与产业转型升级配套。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必须适合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特点,以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按职业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必须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②热爱学生,打造全员育人环境。一是要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视学生为子弟”的理念,在全体教职工中营造大育人环境,树立使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的育人意识。二是对学生要有爱心,“90后”高职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人民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帮助学生制订人生规划。三是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可以逐渐消除其自我放弃与失落心理。③加强学风建设,严格学生管理。学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一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系和老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打基础,严格学籍管理,做到“宽进严出”。二是把学风建设和学校各项工作密切结合,使学风建设渗透到教学、学生的日常工作中。
2.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必须要有行业、企业等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行业是最了解产业发展的技术前沿、市场运作的内在规律、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企业参与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必要条件。选择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专业,将技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部分教学任务在企业完成,专业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与专科学历证书相互融合的“双证书”制度。
总之,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高职教育质量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练缤艳,黄书生.关于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2,(5):90-92.
[2]王郅.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42-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