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大钊:你的名字就是不朽的丰碑

2016-01-14杨晨宋志娇

祖国 2015年16期
关键词:李大钊革命马克思主义

杨晨 宋志娇

党中央对李大钊烈士有十分精准贴切的评价,称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我们党的历史上,一直贯穿着光荣的牺牲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为革命英勇献身的领袖人物,李大钊烈士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精神始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大力弘扬为革命事业献身的老一辈革命家和他们的思想与实践精神,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是《祖国》杂志的使命。日前,在一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现场,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李大钊烈士之孙——李建生,从李建生口中,我们再一次领略到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也再一次从革命先辈的故事中收获到不同寻常的人生感悟。

“我觉得爷爷确实是十分伟大的人,是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无私奉献者;是集毕生探索选择真理、全力实践真理、并用真理规划国家人民未来宏图为一体的伟大的职业革命家;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选择者、传播者、实践者和捍卫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历史性的证明,李大钊等老一辈革命者的选择、追求和实践的方向、道路、主义是十分正确的。”李建生不无激动地说。

年少时便立下报国之志

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家乡,1889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就诞生在这里。

李建生对记者讲述了爷爷年幼时鲜为人知的故事:李大钊一生命运多舛,出生前父亲就因病过世,所以是遗腹子。更为不幸的是,在他一岁多的时候,母亲也病故了,李大钊便成了孤儿,从此依靠年迈的爷爷李如珍抚养长大。

李大钊降生的那一年,李如珍已经是63岁的老人,为把小孙子培养成才,他竭尽全力,不辞劳苦。在他3岁时,爷爷就开始教他读书认字,四、五岁时他就已经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村里人都知道李大钊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

李大钊7岁入私塾读书,一共经历了9年的私塾教育,先后从师于三位私塾老师,他学习勤奋,才思敏捷,深得先生的喜欢。

李大钊少年时代,尽管自己的家境可以维持温饱和读书,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得多数人民群众苦难深重,他周围的伙伴就有上不起学,甚至是衣食无着落的。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不断丰富,他开始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正如他后来在《狱中自述》中所说:“钊自束发从书,即失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意思是李大钊从开始读书识字的少年时期,就立志为中华民族摆脱黑暗,走向解放和复兴的伟大事业而奋斗。这正是他少年时期爱国思想的最初萌发。

在清朝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开办西式新学后,1905年9月,李大钊考入永平府中学堂,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是学堂中出了名的好学生。1907年夏,李大钊为了实现自己“再造中华”的远大抱负,“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他从乐亭老家来到天津,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政治经济学科学习,他当时的年龄是18岁。

李大钊在北洋法政读书6年,因成绩突出,被赞为“北洋三杰”的第一名。而且,他怀着炽热的爱国情怀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各种政治活动,思想日渐成熟。

坚定马克思主义战士

的成长历程

1913年10月,李大钊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再一次来到北京,曾经凭吊圆明园故址,看见西洋楼的断壁残垣和丛生的荒草,再联系到衰败的国力和穷苦的百姓,他十分感慨,觉得自己的学识离挑起改造社会的重任还有很大差距,于是就在同年冬天东渡日本求学,次年春考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也正是在这一年,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结缘,据李建生介绍,“在日本李大钊接触到了英、日文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书籍,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上,此时的李大钊已是眼界大开。”这无疑为李大钊日后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就在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第二年1916年,李大钊感到再造中国的使命刻不容缓,必须回国,于是结束留学生活,返回国内。

1917年11月7日,已经归国一年的李大钊遇到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就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消息传到了中国,李大钊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奋与关注。李建生这样谈起爷爷对这场重大历史事件的观察与思考:“他关注的是十月革命的全貌,思考这种革命和理论能否适用于中国。1918年3月,李大钊首次表示,中国应该建立俄国那样的政权,也应该有像布尔什维克那样的政党、那样的军队。这就说明在十月革命壮举的强烈震撼下,李大钊已经发现社会主义是改变中国旧貌的曙光,中国人民走这条路不会错,马克思主义思想就是改变中国也是改变世界的真理!”

然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把它变成改造社会的理论,并让多数人接受则不易,如果把它变成人们的人生信仰,那就有难以想象的困难。

李建生介绍,李大钊在1918-1919年短暂的时间里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章和著作。这其中包括《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著名标志性文章。

关于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到中国的问题,没有人做出过全面的解释,但是李大钊系统全面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却是公认的。如今,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国家日益强盛,也足以证明一百年前李大钊选择道路的正确性。

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开路先锋。1918年1月,经章士钊推荐,应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从此,他便站在了新文化运动的最前线。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的图书馆主任办公室,成为了爱国学生的联络站、指挥部。当时的李大钊已经是进步爱国学生的领导者之一,他提出对帝国主义的蛮横和官员的卖国必须用“直接行动”给予坚决反击。

创建中国共产党

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极少,更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组织。李建生谈到,尽管当时中国有不少社团和政党组织,可是因为人员思想混乱、成分复杂、结党营私、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可能服务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李大钊对此也十分清楚,所以,他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开始了相关的组织建设,效仿俄国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北大,李大钊和陈独秀结成了亲密的战友,1919年陈独秀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李大钊和他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1920年初,李大钊化装成赶车人送陈独秀离开北京、经天津去上海。据目击者说,李大钊和陈独秀在马车上决定在北京和上海各自建立党的组织机构,这也是现在广为流传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随后,苏俄共产党远东分局派维金斯基到北京了解中国的革命活动时,通过李大钊召集北大的进步学生、教师介绍苏俄的状况,并宣布参加活动的人都是新组织成员,有人认为,这次活动也应是党组织成立的标志。

当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当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来改称中共北京支部;这样,“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得以实现。

1921年,在苏俄驻上海人员的协助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提出各地的党组织到上海开会,之前,陈独秀致信李大钊,征求对党的名称的意见,提出是否叫“社会共产党”时,李大钊的回复是:叫“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在上海和嘉兴召开,从此,中国进入了翻天覆地的新时代。

革命事业是要依靠人来完成,完成革命事业的人必须具备革命思想,要有理想信念,更要有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在李大钊培养和影响过的青年中,有很多为革命贡献出自己宝贵生命,如邓中夏、张太雷、王尽美、邓培、多松年等;也有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或开国元勋,如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

和谐家庭

很多人都知道,李大钊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他从不嫌弃夫人是比自己年长5岁多的农村小脚妇女,他有时帮助做饭,有时照看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还帮助夫人穿换衣着并把夫人热情地介绍给客人。李大钊的战友、同事和学生到家里常把夫人错认为保姆,甚至觉得李大钊应该有一位现代知识女性做伴侣,但李大钊对此不以为然,坚守与夫人的感情。闲暇时教她读书认字,使得她能够“读懂红楼梦”,李建生说:“在丈夫的感染下,我奶奶赵纫兰默默地支持着他的工作,历尽艰苦抚养孩子走上革命道路,为党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1936年,处在秘密环境下的中共河北省委追任赵纫兰为共产党员。李大钊夫妻恩爱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

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遇到的“好人”

1918年10月,杨昌济领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办公室,和李大钊第一次见面。李大钊安排毛泽东做图书馆助理员,月薪是8块大洋。这不仅解决了毛泽东的生活问题,更使毛泽东有大量的接触新文化新思想的机会,可以旁听重要课程,参加学术社团活动。在李大钊介绍下,毛泽东加入了北大的新闻研究会和哲学研究会,以后他在革命斗争中有关哲学和新闻学方面的建树,应该与在北大的这段经历有重要的关系。

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停留的时间里,在李大钊影响下,毛泽东的思想认识产生了巨大变化,他说“我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思想也越来越进步。”“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

1919年12月底,毛泽东代表新民学会就驱赶湖南军阀张敬尧问题进京请愿,第一个想到的是见李大钊。李大钊见到毛泽东也十分高兴,热情地向毛泽东介绍他正在筹备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有关情况,并介绍了许多共产主义文献和关于俄国革命的书籍,希望毛泽东好好研读。如考茨基的《阶级斗争》,马、恩的《共产党宣言》节译本,一个英国人写的《社会主义史》等。李大钊还介绍毛泽东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

在李大钊的热心引荐下,毛泽东有幸结交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邓中夏、高君宇、罗章龙等中共创始人。

毛泽东曾回忆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毛泽东两次赴京,在李大钊的帮助和引导下,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是毛泽东在思想认识发展中的一次重大的飞跃,也是他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源本,这段历史,对毛泽东来讲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

1920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文化书社。在经营中,遇到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关键时刻李大钊向毛泽东伸出了援助之手:由李大钊出面“为信用介绍”,采取了“免去押金”的办法,把该社经营的来自北京大学出版部的50多种图书发给毛泽东。

所以,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入北平,这时的毛泽东在即将抵达北平城时不胜感慨,对身边工作人员意味深长地说了一段话:“我第一次到北京,到现在整整30年了。那时,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点苦头,遇到了一位好人,那就是李大钊同志。可惜呀,李大钊同志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老师呀!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民国初期,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活动十分危险,随着北洋军阀政府对社会上进步人士进行打压,李大钊的革命活动多次受到反动当局的监视,有时只能离开北京到昌黎五峰山避险。

到了1926年,“318惨案”之后,段祺瑞政府通缉李大钊,后来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更是公告反共反赤,说凡是宣传赤化的人不论从首一律格杀勿论。在残暴的白色恐怖中,张作霖和其他奉系军阀不经任何审判,先后杀害了左翼新闻工作者林白水、邵飘萍。当时李大钊领导的国共合作两党北方领导机构也被迫转入地下,由北京美术馆对面的翠花胡同迁至东交民巷的苏联大使馆西院旧兵营内。

1927年4月6日,在叛徒出卖和帝国主义使团团长的默许下,奉系军阀张作霖派了大量军警包围苏联大使馆西院旧兵营,对国共两党机关人员实施逮捕,包括李大钊夫妇及两个女儿在内,约有八九十人被捕。就在此前两天,李大钊的好友杨度得知张作霖要向苏联使馆下黑手的消息后,就通知了李大钊,希望他迅速撤离,但此时的李大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坚决坚守岗位,连这个机会都放弃了。

李大钊被捕后,北京学界、政界知名人士都进行了积极的营救,国立九个院校校长联名向军阀当局请愿要求释放李大钊,杨度、章士钊等知名人士甚至为营救李大钊筹集了银元数千元;党组织更是拟定劫狱方案,通过劫狱的方式营救李大钊。劫狱计划传到狱中李大钊那里后,李大钊表示当前保存革命力量更重要,冒险劫狱会造成更大牺牲,为了革命事业的发展要保存实力,不能贸然行事。因此,劫狱计划就没有进行。在舆论界,多数报章都报道表达,希望当局从李大钊高尚的品格考虑,给予从宽处理。

李大钊烈士在狱中完成了一生中最后的檄文——《狱中自述》。如果大家看了《狱中自述》,就会感觉一个伟大的革命家面对死亡毫不畏惧,继续坚持共产党人的立场和原则,光明正大、襟怀坦荡的昭示自己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主张;同时,他运用国民党北方领袖的身份巧妙保全了中共北方区委的全部秘密;他也把相关的政治责任全部承揽在自己身上,以保护其他同志年轻的生命;充分体现了李大钊烈士高超的斗争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风范。

1927年4月28日下午,李大钊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地第一个走上行刑的绞刑架,在“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崇高理想中,为了共产党人的主义,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壮烈地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步,牺牲时年仅38岁。

当记者问起如何评价爷爷的爱国主义情怀时,李建生这样回答:李大钊的爱国主义是宏观的,也是具体的,他用尽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就是要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解放出来,以革命斗争改变社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富民强国,这是一种最崇高的爱国主义。

猜你喜欢

李大钊革命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李大钊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