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管理
2016-01-14容焱韦懿倪
容焱 韦懿倪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逐步形成了经费来源和经济活动呈现复杂多样化的特点,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正逐渐增大,通过内部审计防范和化解高校财务风险非常必要。本文从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现状入手,比较分析了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并针对成因问题,提出相关性的对策及建议,以便为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财务风险;风险审计
一、引言
就办学主体而言,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分为公办高校教育与民办高校教育两种模式,两者任何一方出现财务风险问题都会严重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资金筹资的多元化及市场风险的不断扩大,传统审计模式在防范财务风险方面日显薄弱,致使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派生出很多财务风险。传统的账项导向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转型势在必行,如何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审查和评价,成为高校审计人员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现状之对比
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财务运作模式都属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审计的研究范围,但由于两者在体制、目的和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衍生出一系列财务风险问题。
1.债务风险
从1997年至2008年,全国高考考生数量由276万人直线上升到1050万人,全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76%快速上升至2014年的37.5%,高考考生录取率由1997年的36%上升到了2015年的75%。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追求规模和效益,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纷纷借助国家的政策倾斜向银行借取大额度商业贷款改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但许多高校没有良好的财务风险意识,不计自身长期偿还能力。高校资金很大一部分用来填补人员薪酬发放空缺或其他消费性用途,未能充分有效的真正创造良性经济效益。许多高校负债结构严重不合理,因巨额贷款短期内无法实现投资回报并偿还债务,为保证资金链不断层,许多高校面对到期贷款,只能借新还旧,财务风险不断加大。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国民办高校所承受的财务风险要高于公办高校。首先,公办高校一部分办学经费来源于政府并可享受银行给予的低息贷款甚至是财政贴息后的无息贷款,而民办高校只能资金自筹,难得享受与公办高校相同的政策优惠,且偿还能力薄弱,偿还方式单一。其次,民办学校急需缩短与公办高校差距,提高自身竞争力,因此借款额度及负债程度往往比公办高校大得多,所承担的债务风险也要高于公办高校。
2.运营风险
与资金相关的高校运营风险主要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由于运作管理不善而导致的财务风险。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都难以避免运营风险,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比较明显。
(1)财务预算不科学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都有其自身的财务预算体系,但两者都仍待完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方法上。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编制方法仍是基数加增长的方法,但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的扩大及资金来源及数额的不断增加,大大提高了预算编制中的不确定性及不科学性,客观上影响了预算报表的精确性。其次,有效监督和约束的缺失导致财务部门难以对预算进行掌控,产生了虚报项目、不合理支出,预算下达后落实不到位、随意扩大支出标准、变更资金用途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公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上和会计核算上仍沿用计划经济制度下的“收付实现制”,财务预算仅仅建立在财政收支的基础上,却没有考虑成本、效益、资产及负债等关键要素,进一步加剧了财务风险。
相比于民办高校,公办高校由于“有预算才有开支”这一硬性规定的制约,促使其明显加强国库资金管控,并使得预算无法轻易改变项目及用途,大大强化了预算的整体执行效果。民办高校由于其所有产权制度,再加上生源不稳定,流动资金紧缺等外部因素,使得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财务预算也趋于形式化。部分民办高校的财会工作偏向“事后报账型”,无法进行主动预算,做好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只能一味被动地对预算进行事后监督,无法通过有效预算制定合理的长远发展战略。
(2)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公办高校中,领导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相关监管部门的缺位,已成为高校贪腐的主要诱因。近年来,招生收取贿赂、新校区建设贪污、挪用学校资产等高校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问题层出不穷。当前,公办高校内部行政化趋向日益严重,主要岗位权力集中,权力分配极不合理,导致一些大学官员集官、学、商于一身。随着最近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及高校招生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基建项目已成为大学腐败案最频发的领域,且不少都是由不同级别的相关官员共同参与的集体犯罪。从表面上看,高校领导各有分工,但在其管辖的领域却有绝对的话语权与决策权。许多高校领导者在自己任期内为突出自我政绩,大搞形象工程,没有从战略上长远考虑高校的长远发展。总而言之,公办高校从上而下的管理制度稍有不慎便会带来难以估量的财务风险。
民办高校多为个人或企业创办,办学积极性比公办高校相对要高。但民办高校中所有权与管理权的权限划分很不明确。有些民办高校在管理者与出资者的职、责、权上模糊不清。这不仅使得民办高校内部管理松弛、混乱,还使得学校运营原有的规章制度、内部监管职权缺乏约束,无法维系学校的正常运营,无法保证教育目的的实施。正由于其内部职权上存在的漏洞,许多民办高校忽视社会效益,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近年来民办高校乱收费、隐匿收入等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民办高校往往忽视教研、师资、管理团队的培养,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校基建和招生宣传等方面。
(3)办学资源配置管理不当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办学资源管理上都存在监管不力,日常管理薄弱的问题,导致两者资金运用率低下,资源配置混乱。同时,两者都存在对固定资产、教学资产成本核算重视不足,忽视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造成高校资产与财务状况不相符的状况,极易引发财务风险。
由于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在资金来源上的不同,两者在办学资源管理上的问题存在一定差异。公办高校作为享有无偿拨款的事业单位,其资产购置以教学、科研项目的开展为目的,在科研、教学活动完成后往往出现资源空置或者低利用率的现象;另外,公办高校进行资产购置时往往不考虑资金回报,忽视资产管理和考核,导致重复采购及资源浪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在资产购置上自主性更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为了满足当前需求或者管理者意愿开展购置;另外,民办高校在管理上往往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在固定资产、教学资产上缺乏统一配置、监督及协调,不同部门未经协商造成的重复购买导致严重资源浪费。
三、风险管理审计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风险管理审计是内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风险管理审计的特点重点表现为全局性、战略性、独立性。风险管理审计的全局性体现在为高校管理提供全面、有效信息,将高校风险控制及高校内部管理融为一体,不仅在高校风险控制各监控环节进行独立评估,其评估、监控也始终贯穿于高校内部管理的过程之中。从战略性上来看,风险管理审计与传统审计方法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更侧重于高校长远发展,把握高校发展的大方向,并评估高校内部各部门是否符合高校整体战略目标。因此,风险管理审计侧重于综合高校内外部信息,结合高校发展的外部大环境与高校内部存在的问题,从科学健康发展的角度上,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及内部管理体系,为高校管理者提供有效信息。最后,风险管理的独立性要求内审人员从客观的角度上分析处理问题,以独立的身份,用独特的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充分有效的调查分析,从源头上防范决策可能造成的风险,完善高校风险免疫系统。
四、 防范高校财务管理风险的审计对策
1.建立针对财务风险的审计预警系统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分析系统尚存在许多问题,两者的财务分析工作多注重于预算当年的收支平衡及各类经费所占比重等账面信息,却忽视了根源上影响高校收支、支出结构和经费配置的因素。另外,两者财务分析所运用的指标过于单一,无法全面反映高校财务运行状况,不利于高校决策及财务风险管理。因此,两者结合自身战略发展目标,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的审计预警系统,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
从总体角度考虑,高校财务风险审计预警系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
(1)建立筹资风险审计指标
对高校筹资风险的正确识别、衡量和控制可最小化管理成本,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审计人员可考虑运用学校年末借款总额对学校总经费收入所占比重,学校年末净存款占学校总支出比重,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比重,学校资产负债率等比率作为对筹资风险审计指标的考评标准。针对以上指标的不同变量并根据高校发展的状态及战略目标设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进行指标项监控,当指数接近零界点时需加强筹资风险管理和防范。
(2)建立投资风险审计指标
在市场化经济潮流的影响下,两者是否能合理运用自身资源,最大程度创造自身及社会价值,已成为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根本。审计人员可考虑运用学校年末投资基金占事业基金总数比例,校办产业负债总额占全部资产的比重,学校速动资产占短期负债比重来评估分析学校对外投资的风险、长期偿债能力以及短期偿债能力。
2.加快内部审计转型,积极防范财务风险
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中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已成为财务风险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内部审计须将工作重心重新调整,建立防范财务风险的审计新体制。在审计层次上,传统的事后财务收支审计应转型为以事前、事中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与效益审计,加强事前预防与事中监督,积极防范潜在的财务风险;在审计内容上,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效益审计推进,由对财务管理的真实合规性审计向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审计拓展,通过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测评,反馈内控机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评价结果;在审计时间上,高校内部审计应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的全过程,而不是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决算审计。
3.提高审计技术,实行现代化审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财务风险审计的影响不断加深,加强审计技术信息化的覆盖率、提高审计软件的使用率势在必行。无论是民办高校或公办高校,其审计部门可配备或聘请信息化应用人才或机构,在高校内部建立联网实时审计监督平台,与财务部门实现联网数据共享,动态关注学校资金与项目的运行情况,使财务执行透明化运行,可有效降低财务风险,显著提高审计效能,更好地服务于财务风险的评估分析和防范管理。
4.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环境下,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都应达成思想统一认识,重视审计工作,加强高校审计队伍建设,打造复合化高素质团队,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业务技能,推动审计实践。审计人员不仅要牢固掌握审计业务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法规、准则,学习财务、金融、财政、法律、工程技术等审计业务知识范畴,还要把握高校发展的整体战略及实务的前沿动态,培养辨别风险,分析风险,驾驭风险的能力。同时,审计人员还应该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思想觉悟和品德,增强善恶、是非、荣辱观念,忠于职守,敬业奉献。
参考文献:
[1] 陈文俊.企业财务风险:识别、评估与处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3)
[2] 马承希.加强风险管理审计防范学校财务风险[J].中国集体经济,2009(31)
[3] 陈月圆,张佳春.对我国高校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9(2)
[4] 张静文.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J].预算管理会计月刊,2005(5)
作者简介:
容焱(1957-),男,汉族,广西,广西财经学院审计处处长,高级会计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财务、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