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016-01-14廖键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廖键

【摘 要】分析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探讨高校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46-02

高校学生社团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但目前学生社团管理体制机制比较松散,社团活动内容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低层次、低质量的特点,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还有待加强。因此,新形势下我们应积极探索高校学生社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不断克服社团自身存在的盲目性,有效抑制其不良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促进学生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一、坚持科学原则,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的平台,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然而,作为高校中的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本身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在组织上表现为自发性,在人员结构上表现为松散性,在活动上表现为业余性,在发展程度上表现为多样性。因此,为优化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其服务学校育人工作的作用,必须立足全局,遵循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科学原则,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作用。

(一)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高校学生社团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渠道,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的目标和任务。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一是明确社团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保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为服务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二是强化育人过程和效果。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以社团建设为载体,以社团活动为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中,促进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

(二)坚持正确引导的原则。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要坚持原则性和方向性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理论导向,确保社团建设的方向性,在育人方向上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提升学生社团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好的,而作为群众性组织的学生社团由于其本身存在先天性的不足,社团成员的知识结构水平参差不一,思想认识水平不够成熟,容易形成一些狭隘的不良观点,造成社团文化活动的随意性和低层次性,正是据于此,坚持正确的引导原则显得十分必要。坚持正确引导原则,一是确保方向性。在社团建设方向上加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社团建设沿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提升学生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二是把握先进性。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应坚持倡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多元文化中把握符合学生社团发展规律的先进文化,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坚持开放性原则。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校园环境,高校学生社团要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在大学生中影响力,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不能只着眼于校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除了要把握先进性,还要在多元化格局上坚持开放性,这是壮大高校学生社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坚持开放性原则,一是大胆“走出去”。要拓宽社团建设的视野和思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突破社团内部自我封闭循环方式,寻求社团发展的新思路,与其他院校就社团的建设进行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注意借鉴和吸收成功经验,提升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力。二是积极“引进来”。根据社团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协会的合作,探讨与政府、企业、协会共建社团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服务校园、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辐射作用,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共融。

(四)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学生社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就是全面统筹社团的各方面建设,由内到外打造社团良好的形象,促进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加强引导,内强素质。重视学生社团的思想建设,统一社团成员的思想认识,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发挥其在社团管理中的作用,保证社团正确的发展方向;做好社团组织建设,完善社团的人员配置和结构建设,提升社团的工作效率,确保社团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细化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使社团的各项工作有章可依。二是加强管理,外塑形象。强化学生社团的阵地建设,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保证社团活动的空间;精心设计社团活动,提高活动的品位;加强与校外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促进社团更好地发展;以社团建设为依托,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优化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社团建设,促进学生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明确学生社团的指导思想,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在社团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服务广大学生为宗旨,在活动中坚持贯彻集体主义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学生社团阵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主旋律,确保社团文化建设的正确性和方向性。根据不同社团成员的不同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种活动当中,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社团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社团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把握教育的主线,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二)加强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载体。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使社团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实现社团的规范管理,促进社团规范有序地运作,保障社团的正常稳定发展,确保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地有效发挥。其一,完善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依靠制度规范学生社团的登记,完善社团干部的选拔和指导教师的聘用,合理安排学生社团活动等,通过这些制度健全社团结构,科学组织社团活动,规范社团发展,促进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其二,加强学生社团的队伍建设。一是选好社团负责人。规范社团负责人的选拔,扩大选拔的范围,提高选拔的质量,确保选拔的社团负责人思想政治觉悟高、管理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并且在社团成员中有较高威信,能够胜任社团的管理组织工作。二是做好社团负责人的教育培养工作。做好社团负责人的“帮传带”,实行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处理好使用与管理培养的关系,尤其重在培养提高社团负责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创新社团发展模式,创建社团品牌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创新社团发展模式,探索社团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实施“四个一工程”:树立、建设一批示范性社团,定期进行“优秀社团”的评比,打造精品社团;建立、完善一套社团活动保障体系,进行重点活动申报、立项、资助及考核;办好一份社团工作宣传;举办一次社团活动月。二是强化社团的主体意识。“社联搭台,社团唱戏”,对社团进行宏观管理,把握住发展大方向,微观上指导,发挥社团联合会的引导、监督、管理职能,对社团实行传帮带,给社团以自主发展的空间。三是强化品牌意识。品牌活动是学生社团发展的生命线,坚持贴近社团的特色,贴近大学生生活为原则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培养竞争意识,才能更有效地形成社团品牌文化,扩大社团文化的影响力,全面推进社团活动的繁荣发展。

(四)培育社团精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社团精神的育人效果。社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内容是社团精神建设。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离不开社团精神的培育,在社团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逐步提高社团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推进社团文化健康发展,获得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社团精神的培育,一是突出社团的特色。对内要注重教育的思想性,发挥社团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加强社团成员的教育管理,使社团成员认同、接受本社团的价值文化,逐步积淀社团精神。对外要注重宣传,树立良好的社团形象。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来扩大社团的知名度,加大社团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突出社团的特色文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进来,使社团规模不断扩大。二是强化主体意识。在社团管理上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活动组织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团精神培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借势新媒体,推进社团工作网络化,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作为一种认识工具,主客体之间传导更为快捷、联系更为紧密、互动性增强的有效媒介,无疑为大学生思想引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高校校园信息环境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凸显,说明适应大学生信息需求及其在网络条件下信息接收活动的特点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条件。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学生社团联合会工作网站,加强学社团的网络化建设,通过建立网络舆情制度,主动占领网络媒介的新阵地,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网络化建设,必须把握时代脉搏, 充分重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探究新媒体出现时对于大学生引领教育的挑战,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承载信息、传播互动等特点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注入元素,贴近大学生的现实,弘扬向上的主旋律,传递青春正能量,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宁.从维稳视角浅谈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管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

[2]孔斯丁.谈高校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0)

【作者简介】廖 键(1988- ),男,广西北海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师。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论创业教育对高职教育的促进作用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