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高校重塑人文科学板块的时代意义

2016-01-14何希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文科学人文精神高校

何希

摘要:当代高校学科专业划分精细,重视专业理论的培养,对人文科学板块设计的缺乏或者不合理,引发了大学生为人处世素质降低的诸多问题,高校重塑人文科学板块是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的,文章探讨了重塑人文学科板块的时代意义和可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人文科学;大学生;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98-02

大学课程里的人文科学是指与西方文学、哲学、历史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课程,它和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严格地区分开来。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驱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核心。但是处于当下社会的大学生却将人文精神丢失了,功利主义、思想空虚、没有信仰、价值观多元化的冲突,盲目崇拜西方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忘记汉文化传统,过度自我,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缺乏互助,习惯于用逻辑思维对待周围的人,不善于和他人表达自己,对人对事不愿意过多付出,过度关注物质享受,缺乏理想和追求,以上种种社会和自身的因素加上高校教育对人文科学投入的减少,导致当前高校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变得突出。

如今的大学生,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将应试作为学习的目的。文科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只是掌握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将专业与实际结合起来,去寻找诗性的感悟,将理论变为生活哲学的一部分,而理科生只顾学习自己的自然科学理论,极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更不要说刻意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有哪些有效途径可以重塑人文科学板块?多年来众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寻求过答案。笔者认为当下的中国社会的现状是知识权威和模仿西方唯科学主义在现今文化中极度膨胀,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实用主义思想占据现实生活,而传统人文科学却在不断萎缩,加上很多高校都注重实用性较高的工科、专业技能类学科,相对被认为没有“钱途”的人文学科,却渐渐投入不足,即使是人文学科类专业,相关的课程板块设计也不尽合理,高校的不重视,社会的忽视,渐渐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那么,人文科学真的有对其重视的必要性吗?哈佛大学的校长福斯特说:人文教育能培养我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其赠予我们的价值是长远的、难以衡量的。我们知道,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这里不仅要传授各种专业知识,也应该传播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这也正是高校塑造一个合格人才时所必需传播的正确思想。由此可见,高等学府的重任可不仅仅只是传授专业技能。人文科学板块的构筑是高等教育的精髓所在,也将是这个时代的最强烈的号召。

我们所说的人文科学,相关课程除了文史哲,还包括社会、法律、宗教、艺术等等。它是塑造一个“社会人”所必需的教育板块。作为一个“社会人”,第一具备的就是拥有人文精神。何谓人文精神?西方词汇Humanism,由拉丁文homo演变到humanus(人的、仁爱的)、Humanitas(人道、人性)和Humaniora(语言、知识、文教)。Humanism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核心,歌颂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其中,“人文”的词意,在西方,人们用Humanity表达,原指人性和情感,欧洲思想家赋予“Humanity”个性、自由、尊严、价值、人格等内涵。在中国古代,也有对“人文”的阐述。“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彖传·贲卦》中。占据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则以“修齐治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来管理社会和国家。到了现代社会,我们赋予人文的内涵更多了,公平竞争,和谐发展,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平等、自由、权利,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等。

可见,作为文化层面的最高精神追求,无论是古今中外,人文精神实质上都是一种在社会文化大氛围的底蕴,它支撑着这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和人性的光辉闪耀。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我们在任何领域都无法阻挡来势汹涌的全球化;我们的社会瞬息万变;因为互联网,我们拥有超乎想象的信息储备量。蓬勃的经济犹如刚性的支架,支起社会和国家,需要人文精神填充饱满。一个仅仅拥有专业技能方面知识储备的群体,已经远远不够维持这个社会持续向前稳步发展了。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应该认识到这一时代的重要使命。专业技能的达标和优秀也许是一个大学生从高校毕业的硬性标准,但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何憧憬和追求未来,也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培养计划,它是一个合格大学生的本质标准。高校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技术人员”,而应该是社会砥柱中流人群中的先进优秀知识分子。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是照本宣科的“书呆子”,也不是只会埋头做事不懂价值追求和是非对错的“机械人”。我们在判断一个合格优秀的人才的时候,除了各科专业成绩得了多少分,是不是应该更加關注一下,作为一个青年的这个他,是如何处理和对待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的呢?青年时代的大学生,本身社会阅历就不足,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各种价值观的建立和构造尚处于稚嫩的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容易被扭曲,同时也容易被纠正。那么,在高校教育中,除了合理的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发展和需求,重塑一个完善的人文科学板块,就显得势在必行了。社会需要高校肩负起这个责任,教会社会未来接班人学会如何正确定位自己,如何正确地实现自我价值,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适应环境、判断是非对错、理解与人交往,如何善待家庭和他人,学会对社会能够拥有一种感性认识和人伦责任感,拥有一种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诗性认识和正确的导向。

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事业来支撑生活所需,我们学习各种工作的技能以满足工作的需求,同时也需要经营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生活点滴,而后者却不是根据公式或者程序代码能够演绎的,而是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慢慢构建的。科学也许支起了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的“骨架”,但是却成为不了这个时代的“血肉”。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人类生存问题。传统的文科类的学科,尽管没有工科类的学科那么实用,但是总是在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告诉人们一些基本的批判性思维方式、抑或辩证抑或诗性的思维方法、沟通和交流技巧、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体验和伦理道德等等,这些东西都将成为一个社会人所拥有的底蕴。除了在广泛的事业领域中为人们提供成功的基础之外,人文学科还同样是成为一个负责任公民的先决条件。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对社会拥有责任,对社会需要有贡献,自己不仅是个体,更是集体中的一分子,人文精神的回归可以为自己带来幸福也可以给他人带来幸福。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中期阶段,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社会发展模式和经济产业正在逐步转型。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加上互联网的普及,社会上价值取向的是非对错再也不像以往那种信息闭塞的时代那样容易辨析了,这当中我们面临最多的,可能就是集体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冲突。高等学府扮演的是一个为社会未来发展提供生命源泉的摇篮的角色,高等教育不是一张专业技能培训的课程表,高等教育应该是一场文化盛筵。回顾过往历史,在文化蓬勃发展的几个大时期中,像古代西方的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汉唐时代,无论国家还是社会,无不极为重视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那些时代,诞生了很多的思想家和文化创作者。历史证明,文化的蓬勃必然也将带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高等学府正是肩负了这样的时代使命。

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讲,高校应该努力张扬一种自由开放的学术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勇于质疑知识权威;在西方唯科学主义横行的工程项目编排中,压缩重复多余的工科类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开拓一些新兴的人文科学项目;鼓励学生组织参与内容新颖自由的各類读书会或者文化交流会等学生活动;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编排上,校方应该更加重视和严格,避免选择一些浪费资源、过于娱乐化的课题,鼓励教师做人文科学板块的课题研究;在校方大型活动上,对外对内积极宣传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交流,动员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宣传和学习;校方对文科类专业应该多加鼓励和宣扬,让他们成为培养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的煽情者。相信校方的态度,将会是高校文化氛围改变的一个决定因素。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慢慢地改变,学习以往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整体的就业率和个人的生存技能。

作为文化层面的最高价值追求,我们不能否认,世界需要人文精神,国家和社会需要人文精神,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人文精神。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离不开一个良性的饱含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稳步而持续的经济实力国家。高等学府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的力量源泉,是高等知识分子的成长摇篮,在提高实用技能学科培养的投资的同时,应该给予人文科学应有的地位和尊重,让人文精神回归,用人文科学塑造起人性的光辉和力量,把培养的终极目标定位在塑造一批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未来的社会发展,高校重塑人文科学板块方面的教育,势在必行,这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2]胡显章,曹莉.大学理念和人文精神[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嫒媛,黄安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教学研究,2008,31(2):118-121.

[4]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猜你喜欢

人文科学人文精神高校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在“实践”中研究人
浅谈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抓好四个渗透,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