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刍议
2016-01-14颜贤斌张燕
颜贤斌 张燕
摘要: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看法不一,是否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中使用母语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本文梳理了各主流外语教学法的主要内容,试图找到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旨在帮助外语教师树立正确的母语观,并在教学实践中更合理地使用母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字:母语;外语教学;作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80-03
一、引言
外语学习者在初学外语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比较母语和外语的异同点。在中国,学生的母语为汉语,中国的英语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总会不自觉地使用汉语而非英语完成课堂任务。毋庸置疑,如果学生对自身英语能力不够自信,他们在表达重要的思想时,往往会采用他们最熟悉的语言——汉语来表达。因此,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一直是外语教学各流派争论的焦点。如果学生在外语课上一直使用母语该怎么办?如果允许学生在外语课堂使用母语,如何使用才能使其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学习外语?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二、母语与外语之争
母语与外语之争由来已久,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之前,已经有母语学习的经验。人类的学习总是建立在以往成功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其次,母语对外语学习存在正迁移与负迁移。最后,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语言,母语对外语初学者的帮助极大(Corder:1983)。由于母语可能造成外语学习的负迁移,外语究竟是靠习得而来或是靠学习而来这一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明确,如何处理好两个语言之间的关系一直困扰着外语研究者。
随着19世纪末期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发展,外语教学中自然法的出现,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的问题就饱受理论界的争议,一些激进的学者还提出禁止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甚至对翻译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挑战。所谓自然法在培养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其主要问题在于对教师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课堂教学的规模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与此同时,对于初级阶段学生来说,如何在没有翻译辅助手段的条件下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且避免误解也是一大难题。1898年的时候,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外语教育专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专门论述了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范围。他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仅有以下四种情况可以使用母语:阐述发音部位,解释抽象词,区分不同的语言点,检查学生对外语的理解程度。
从那以后,一些自然法的拥护者发生了动摇,在外语教学中逐渐使用母语,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H.Pamler和O.Jsperson。但是,真正在外语教学中完全抛弃母语的自然法专家则是M.Berliz及他的追随者。他的语言学校遍布世界各地,其在外语教学中完全抛弃母语的做法在过去几百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另一提倡使用母语的教学方法是上个世纪30年代由前苏联提出来的自觉对比法。该教学法认为外语教育在不使用母语的情况下,无法促使学生有意识的自觉学习,而只有双语教学,以母语为基础,比较母语与外语的异同,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有意识的学习。
与此相反,直接法、功能—意念法、交际法等其他教学方法坚持认为应该限制母语的使用,甚至应该最大程度地抛弃母语。从“限制使用母语”到“合理使用母语”,后者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母语的负迁移,激发母语的正迁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母语的负迁移仅仅只是一方面而已,对外语的过度推断(言语内负迁移)才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错误的主要因素。
实际上,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首先,第二语言学习究竟谓为何物?这样的学习到底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还是像母语学习一样,学习者靠自身掌握语言形式并用于交际的潜意识的习得过程?其次,所谓的“用英语思考”的含义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中国老师与别的国家的老师一样,都面临着解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外语而限制母语使用的问题。
三、关于母语作用的各种教学法主要观点
(一)反对母语使用的教学法
1.直接法。直接法最早与20世纪初出现,对中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如今的流行度已大不如前。直接法认为应该用外语教外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母语翻译帮助或者使用母语的情况下,直接自发地理解外语材料。在直接法的理论体系中,每个人都有自发无意识地学习语言的天赋,Palmer在《语言的科学研究与教学》一书中称之为自主能力。
Eckersley在《英语基础》一书中也提到了直接法的教学原则,指出词汇及其表意的直接关系。他所用到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或直接指明,对所教词汇下定义,通过近义词、反义词或上下文对所教词汇进行解释。在他看来,老师应该要求学生通过运用和练习在词汇和词汇的表意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当学生能用英语思考时,可以使用翻译对材料进行解释。
2.交际法。交际法认为学习外语并非掌握其形式和结构,而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个观点包含了两个相互联系又互不兼容的理论,一个是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另一个是Hyme的交际能力。交际法最新的观点是“通过语言做事”(Brumfit & Johnson:2000)。然而,交际法的核心却包含了两种极端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外语能力的习得是一系列交际活动的产物,而不是交际活动的目的。这种观点认为使用语言的目的是学习语言,学生掌握外语知识是交际活动的结果,学生必须通过自身能力学习新的语言,并形成自身的交际能力。因此,语言学习并非是激发某些已有的知识,或是获得某些死板的新知识,而是一个用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个复杂的阶段。另一看法认为语言学习是为交流服务的,因此语言知识是有用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而且要学会如何使用语言。
3.其他教学方法。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些语言学家就认为学习而来的语言与习得而来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而且学生有意识学到的语言是不能够产生自发性的语言。如果学生想要习得语言,就必须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符号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在以上理论的影响下,一些外语教师逐渐忽视了母语的作用,在课堂上不用母语,认为母语对外语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
4.中国外语教学方法。中国外语教学方法受到上述教学理论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的外语教师在60年代采用了直接法,在80年代采用了交际法,给中国的外语教学带来了一些正面的影响:直接法让学生意识到了口语的重要性,交际法则让教师们意识到应该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交际能力。
中国的外语教学近年来发展迅猛,很多外籍英语教师来到中国大学和中学成为外教。然而,他们当中只有一部分人是经过认证的,其他人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外语教学培训,让这些人成为教师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们的母语是英语,对汉语知之甚少是这些人的共同点。起初,学生对所谓的“全英课堂”非常感兴趣,能够主动学习并得到很多口语训练。这么看来,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似乎应该忘记母语,然而效果却适得其反。越来越多的学生抱怨外教们讲授的是学生们早已熟知的语言知识,对其不懂的却极少涉及,以至于到后来,甚至有学生拒绝上课,这与其最开始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差异、教师、学生自身等。这给教育提出了一个警告:外语教师不懂学生母语,其教学必将是失败的教学(高远:2001;肖辉:2004;张蔷:2000)。
(二)支持母语使用的教学法
1.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语言是思想的反应,思想由语言传达,二者紧密相关。因此,思想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和思想与外语之间的关系也有其共同之处。换句话说,就像母语在实现其功能一样,作为第二套语言信号系统的外语与说话者的思想是直接相关的(Harmer:2001)。
但是,这两种关系也存在微妙之处,主要是学习者在习得母语与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是不一样的。母语习得者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年纪尚小,语言器官和思维模式尚未定型,这种学习是一种无意识的习得行为,在这过程中,思考能力也随之发展。而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大部分学习者年纪稍大,语言器官和思维模式基本定型,甚至已经在思维和母语之间建立起一整套直接完整的联系,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而外语与思维之间的潜在关系就决定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完全脱离母语而存在,这正是直接法和交际法所忽视的,也是后来给这两种教学方法带来巨大困难的关键所在(Scrivener:2002)。
2.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这种分析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要是比较母语与外语的异同,侧重于学生读写技能的培养,对教师和教学设施的要求不高,并能适应多样复杂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方法适应性强,至今仍然风靡全球(Harmer:2001)。然而,与语法—翻译法的缺点也显而易见:过分强调语法,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帮助甚微,并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在中国,语法—翻译法是一种重要高效的外语教学方法。首先,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词义和句义。特别是在外语学习最初的阶段,让学生规避由于猜词或者推断词义句义,从而对外语词汇理解不充分或者不恰当所带来的坏习惯(陈坚林:2000;王立非:2000)。准确理解外语词汇对外语学习者来说相当重要,只有准确理解外语,学生才会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更积极地投入课堂活动。其次,初级的翻译教学不需要特殊的教学设备,比较容易开展。比如,当教师在解释“revolution”、“brave”、“conscious”等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对应的中文且无需做过多的解释,只需告诉学生相关的搭配及用法即可(张正东,黄泰铨:1999)。但是,如果教师过度使用翻译法,一旦教师采用别的教学方法,学生便会产生疑虑,并可能导致学生简单生硬地比较母语与外语,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语义上和语用上对等性(Johnson:2002)。因此,翻译教学法认为翻译既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方法,这也把语法—翻译法推到了直接法、交际法和功能法的对立面(肖辉:2004)。
3.自觉比较法。与语法—翻译法一样,自觉比较法认为要让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在语言方面表现出白纸一张的状态是绝对不可能的(McDonough:2000)。学生总会不自觉地比较母语与外语,外语教师能做的,不是去违背这一规律,而是去遵从它。例如,英语中塞音和塞擦音体现在清音和浊音上是有严格区别的,但汉语中塞音和塞擦音都是清音,只是在送气和不送气方面有所区别。它们的音位不同,意义也不一样。如果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些异同点,学生在比较其母语的基础上,也能将外语学得更好。
4.人本主义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法也称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其核心是尊重学生价值观,加强其对自身和他人的理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Chellapan:1982)。学者们认为母语是外语学习的必要辅助工具,例如,教师在讲授英语的某一语法点,而汉语中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法点时(如时态),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来说,汉语解释是极为重要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外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母语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母语仅仅是外语学习的辅助手段,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外语,用外语与他们进行交流。外语教师应避免母语的负面干扰,避免滥用母语才能取得期待的良好效果。母语使用的多少不应该成为争论的焦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加合理地使用母语才是外语教师们需要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Corder,S.P.A Role for the Mother Tongu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58-62.
[2]Brumfit,C.J.& Johnson K..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4-8.
[3]高远.外语教学:改革与探索--2000年北京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81-86.
[4]肖辉.语法-翻译教学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2.
[5]张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5.
[6]Harmer.J.How to Teach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25-127.
[7]Scrivener.J.Learning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99-103.
[8]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30-132.
[9]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6-88.
[10]张正东,黄泰铨.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57-64.
[11]Johnson.K.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102-111.
[12]McDonough.J.& McDonough.S.Research Method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87-190.
[13]Chellapan,K.Translanguage,Transl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ingapore:Refional Language Centre,19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