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主题教学模式在护理人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6-01-14方秀新孙超王庆华张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护理学教学效果

方秀新 孙超 王庆华 张敏

摘要:为探讨改良主题教学模式在护理人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我校对2013级、2014级护理专升本学生,在护理人文系列课程实施改良后的主题教学模式,与往届2012级护理专升本传统教学法比较,课程结束进行终结性考试;并采用结构式问卷自行设立问题12项,随机抽样调查学生对人文课程群的授课反响。结果显示,采用主题教学的人文课程考试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法(P<0.01);问卷总分均值亦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P<0.01),各项得分其中11项分值增高(包括学生对课程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过程的组织,人文知识脉络的建立,团队协作意识,语言表达沟通交流能力,自主自助学习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以及获取利用文献资料等,均P<0.01)。由此得出结论:改良主题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利于知识脉络的建立,培养其团队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学习成绩。

关键词:改良主题教学模式;护理学;人文课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48-0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需求,护理人员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应当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优秀护理人才,近年国内护理院校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注重人文课程与专业课齐头并进,设置了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人际沟通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研究等专业性人文课程。但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作者进行护理本科生学习专业性人文课现状调查,表示很满意或满意的护生仅占23.3%,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除学生自身因素外,排在首位的是教学方法和手段[1]。为此我院结合课程特点,在理论授课基础上,重视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于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护理学人文课程群改革尝试主题教学模式,其收效显著,阐述如下,以与同仁供商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校护理学人文教研室在《护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等护理人文课程教学中,连续对2013级护理专升本、2014级护理专升本学生改革尝试主题教学模式;与往届2012级护理专升本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比较。护理人文课程群均为本学院专职教师授课,两组性别、年龄(21.65±1.02、21.73±0.93)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研究方法

1.传统教学模式:以护理学人文课程群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基础,任课教师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穿插案例分析及问题讨论等传统的方式方法授课。

2.改良后的主题教学模式:针对护理学人文课程群,在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改革尝试主题教学模式,其具体教学步骤如下。①集体备课,确立主题:主题确立以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为主线,选择适度范围的、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切入实质的问题、活动、案例、情境等;并在开课时向学生展示授课计划,提前2~3周布置主题任务。例如《护理管理学》授课中,为强化学生对“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与激励”等经典章节的理解运用,提出两个主题:其一“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汇报会;其二假如我是一名护士长,如何成为护士的追随者,并在班级举办“护士长·梦起航”主题演讲会。《护理伦理学》则要求学生组建团队,根据所学伦理知识,自行设置某一伦理道德问题的正反方,例如“代孕应当合法化,代孕不应当合法化等”举办“护理伦理辩论会”。为真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护理科研设计能力,《护理研究》课程结束后,举办护理本科生科研开题报告会;《护理教育学》则选择系统性扩展性强的某些章节,组织“微格教学大赛”,师生互换角色,体验授课感受,培养学生基本的授课能力。②围绕主题内容,自主与自助学习:每位学生依据主题任务,通过图书馆文献查询、深入社会调研、独立思考+评判性思维等自助学习过程,个人形成符合主题要求的框架结构和内容;从理论运用、价值取向,情感思索等诸方面综合形成个人书面作业。③分组讨论与互助探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前期自主自助学习形成的个人书面作业进行汇报,每位同学围绕主题所构建的框架结构和内容相互分享,以互助探究的合作方式,互补完善主题框架和内涵;并将获得的丰富资料经过讨论后从理念、构思、内涵、艺术等方面提炼设计。④展示汇报:各团队或小组推荐1~3名成员在班级或年级内展示团队的主题成果,其他团队或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质疑,营造提问答疑的教学氛围,提升应急处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依据不同的主题内容酌情引导或总结概括。⑤评议反馈:班级成立主题活动评议团,从学习态度、主题内涵、主题表达、仪表风范等方面,按照统一制定的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地对各小组评议打分;最后由任课教师点评总结。⑥能力生成及完善书面作业:从以上环节逐步生成相应的能力;最后完善修改主题活动的书面作业,然后上交存档。

3.课程考试成绩及教学效果问卷。①课程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进行终结性考试(题型及难度系数一致),分别统计两种教学模式的护理学人文课程考试成绩。(说明:《护理伦理学》2013级、2014级专升本学生由本教研室授课,采用改良主题教学模式;但2012级所用教材为医学伦理学,由其他学院教师授课,为此该课程考试成绩不作统计)。②教学效果问卷: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资料查询,自行设计反映护理学人文课程教学效果的结构式问卷共12项。每一项内容设置5个备选答案:a很好,b好,c一般,d差,e很差;并依次赋分值4~0分。针对12项内容,调查对象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其中之一,完成答卷后上交;12项满分为48分,分数越高说明教学效果越好,该问卷经预调查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67。本研究改良主题教学模式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3份;传统教学模式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46份,平均有效问卷回收率94.3%。

4.统计学处理 所用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采用X±S表示,p<0.05标明有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

1.不同教学模式部分人文课程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2.护理学人文课程群教学效果调查得分详见表2。

三、讨论

1.改良主题教学模式的内涵:主题教学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的比尔·克里兰(Bill Cleland)和罗丝·爱芬斯(Ruth Evans)共同探讨发展提出的。这是一种以主题内容为基础,以培养综合学力为目的,以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为目标,以研究实际问题为课程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对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知识框架,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以获得自由且具有完整思考的自我体验[2]。本研究以比尔·克里兰(Bill Cleland)和罗丝·爱芬斯(Ruth Evans)提出的主题教学法为基础,结合护理学人文课程特点,探索改良了更具实用价值的主题教学模式:即每门课程开课前,通过团队集体备课对代表性的经典章节,确立2~3个主题;任课教师具体制定主题方案,并围绕主题内容,贯彻实施“自主与自助学习;分组讨论与互助探究;展示汇报;评议反馈;能力生成及完善书面作业”等系列教学活动,在上述活动中充实理论和实践知识,逐步生成或培养学生将来工作所必需的各种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改良后的教学模式与以前不同之处在于,主题教学并非单一化的应用于课程,而是在传统教学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基础上,每门课程选择性的确立几个主题,在学生围绕主题参与学习研究的进程中,既注重自主学习的个性化,又强化小组互助探究的合作性,并通过汇报平台,展现各团队或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从中获得多种体验,进而培养综合能力。

2.改良主题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考试成绩相继提升。由表1,表2显示,采用改良主题教学模式的班级护理学人文课程考试成绩、教学效果调查总分均值、对课程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分值显著提升(P<0.01)。因为改良主题教学模式创设的系列学习情境,是以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点,贯穿课程核心理念,呈现课程重点内容的主题。在活动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3],师生既是学习情境的组织者,又是学习情境的共同探讨者;要求在此境中进行自主与自助学习、互助探究、展示汇报等完整环节,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和主体位置,引领他们去“认知事物、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以及概括总结事物的本质等”;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潜能的目的。教育心理学家赞柯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4.改良主题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团队意识,也利于知识脉络的建立。表2显示:人文知识脉络的建立、团队意识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改良主题教学模式分值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P<0.01)。传统教学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大多数习惯采用“灌输说教式”方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致使学生长期以来缺少思维空间,限止其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而改良主题教学模式破除单一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系统关联的设置确立主题、自主与自助学习、分组讨论与互助探究、展示汇报、评议反馈等教学环节。在自主与自助学习环节,学生围绕主题通过自助学习,广泛调研或查阅文献获取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与自助学习能力、信息获取利用能力等。在互助探究环节,分组讨论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合作分享,互补知识结构,利于知识脉络的建立;强化了学生间对问题的交流沟通,直至协同配合;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进而发展评判性创新性思维能力[4],在展示汇报和评议反馈环节,要求各组推荐成员参加相应的展示汇报会(例如:演讲比赛、微格教学大赛、辩论会等),其参赛选手得分作为小组成员的形成性评价成绩之一,每位成员为本组取得好成绩的共同目标,献计献策,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在本环节,师生“换位”学生登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小组集体的智慧,并提问答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在整个教学组织以及知识能力形成进程中强化学生对主题系列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亲自参与性以及互助协作性,从而发展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由此“改良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全过程中,在广泛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旋.护理本科生学习护理专业性人文课程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学报,2009,1(12A):7-10.

[2]关红峻.基于主题式英语口语教学的行动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92-93.

[3]江松涛.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2,(5):43-44.

[4]杨梅.主题教学法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8):90-91.

猜你喜欢

护理学教学效果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篮球教学效果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临床医学与护理学本科新生幸福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