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16-01-14黄继彩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风文本文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彰显着内容与形式之美,都是学生学习语文,发展理解与欣赏能力的精彩范例。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不能让学生进行浅表性的阅读之后就进行机械的习题操练,相反,应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对话,引领学生“披文入情”,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风格,提升审美能力。

一、给予阅读、思考、倾听和言说的权利,促进“对话”由浅表走向深入

针对阅读教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对话”的理念,其主旨在于改变那种封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阅读体验活动走向开放与融通。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是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同时,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也会出现闪光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此时应该予以热情评价与鼓励。当学生的观点有所偏颇、不太正确时,教师要在自己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进而提升学生的感悟、体验。

比如,教学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一番诵读之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对此首诗中的哪一联最感兴趣。班级汇报交流活动开始,某一小组的学生代表说自己喜欢颔联,因为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另一是“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却发现手中的“柯”已经朽烂了。回到村里,才知道一百年已经过去。诗人借此抒发对岁月易逝的感慨。应当说该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精彩的,尽管存在分析不到位之处,即对颔联中典故分析得不够全面,对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揭示得不够深刻,但笔者仍然给予了鼓励,因为学生能读懂这些已经不易。另一小组的学生代表又接着说自己比较欣赏颈联。因为这一联中的“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是诗人感慨身世的愤激之语,是千古名句。该学生说出了颈联中关键词语的比喻意义,但对两句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哲理还没有理解透彻,此时笔者适时进行了引导、启发,让学生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一步。其他小组推选的发言人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说得有根有据、头头是道,但也有小组代表说得不太正确,此时笔者则要求本组学生就不妥之处予以修正或请别组同学来回答,最终达成对某一问题的共识。

上述教学过程,由于笔者课下备课认真研读教材,对诗歌中典故的用意了然于胸,于是在课堂能随着学生的回答,与学生一起深入研讨其用典简洁深刻、形象含蓄、委婉典雅的特点,而不仅仅是停留于“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层面。由此可见,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对话,首先应该给予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倾听和言说的权利,促进思维与观点的相互碰撞、补充与完善,让对话由浅表走向深入。切不可将自己对教材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越俎代庖、误入歧途,白白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思考时间。

二、立足文本,“披文入情”,培养学生情感体验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不管是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情节曲折的叙事文章抑或是细节生动的写人文章,它们的字里行间总是散发着情感的芬芳,洋溢着情趣或理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情感的动物。阅读一篇文章,文本中人物的品格、事迹总能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并引发一定的情感共鸣,这就是阅读的感染、教化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是“润物无声”的。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总离不开情感的参与与支持,教师首先自己要动情,然后才能以情激情、以情怡情。阅读一篇课文不能停留在讲了一件什么事或是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浅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刻体会作品中倾注的丰富情感。当然,对于文本中的情感体验不能“空穴来风”,而要建立在对文本充分接触、感知、品味的基础之上,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架空分析,是触摸不到作者的情感脉搏的。因此,引领学生品读、咀嚼语言文字是进行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特有情感,教师可以通过“环环相扣”的追问,“层层剥笋”般揭开语言文字的“面纱”,潜入文本,触摸语言,感受其温度,领悟文字背后的东西,逐渐进入作者的内心,感受其丰富、深邃的情感世界。比如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笔者引导学生“咬住”文本语言,通过反复朗读、咀嚼、欣赏,用心体会凝聚在字里行间的对于生命的感悟,终于领悟到作者在亲人罹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情况下,看到紫藤萝盛开的生命之花产生了“宁静”、“喜悦”的心理状态——由紫藤萝瀑布,想到花开花落,心里就得到了安慰与解脱。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就“瀑布”二字在小组内进行一番讨论、交流,最后通过反馈与评价,学生形成了共识:“瀑布”,表面是指花儿的美丽和繁密,实际上则旨在突出生命流动之美。

三、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风格玩味、品鉴,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不同的作者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用语技巧,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在作者用语措辞上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但文章措辞并不一定要追求词藻的华丽。有的文章,需要体现精确的文风,如新闻报道、说明文和应用文等;有的文章,需要体现朴素的文风,如普通记叙文和常规议论文等;有的文章,需要体现精致的文风,如散文、散文诗、童话、寓言、神话和小说等;有的文章,则要追求精练的文风,如诗、词、曲、赋等。总之,写文章要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要追求语言与情感的相匹互配,追求语言与描述对象的相互协调,或嬉笑怒骂,或温文尔雅,或句式短促,或慢条斯理……好文章在风格上各具千秋,都有其阅读与欣赏的价值。

教师指导初中生阅读课文,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文内容与结构的理解上,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风格进行玩味、品鉴,促使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拾级而上”,提升审美能力。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风朴素,它以白描的手法、缓慢的节奏和写实的用语回忆往事,描绘了父亲的外貌言行,但又字字句句含情,展示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语言看似平淡,实则醇厚,时而用幽默来调情,时而用虚词来增色,时而用口语来添彩,许多笔墨看似闲聊,实则周全细密,在不动声色之中引领读者进入了他所构筑的艺术境界。《苏州园林》体现了叶圣陶准确洗炼、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他在说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的图画美时,动词用得尤为恰当,饶有风趣而又远离了呆板;在表达上讲究分寸,留有余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以写真的笔调、以写实的文字描摹了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景观,读起来朗朗上口,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令人心驰神往。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彩、独到之处,将阅读欣赏的目光悄悄转移到作者的文风、措辞上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风格,掌握品味用语措辞的技能,促进理解与写作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对于促进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热爱阅读,勇于交流,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建华.生命的赞歌——以《紫藤萝瀑布》为例谈初中散文教学[J].课外阅读,2012,(26).

[2]碧瑶.中考古诗词鉴赏技巧[J].创新作文(初中版),2010,(5).

(黄继彩  江苏省邳州市八路中学  221300)

猜你喜欢

文风文本文章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