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貌策略的性别差异

2016-01-14张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礼貌

摘  要:礼貌策略是研究人与人交流过程的重要维度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话双方的某种相互关系。实际交流过程之中,男性和女性所采用的礼貌策略是不同的。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对礼貌策略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不是很多。虽然在会话中交际双方会更多地使用合作策略,但是其所表现出的礼貌策略并没有被很好地研究过,研究不同性别交往模式下男女礼貌策略的差异很有必要。

关键词:礼貌  礼貌策略  性别

一、引言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论语》里面孔子说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古代的“礼”,不仅是言语层面的,而且是行为层面的,除此以外,还包括了一整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范,以及社会秩序的礼数制度。应该说“礼”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礼貌”与过去的“礼”在意义上已经很不一样了,但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可见礼貌已经具体到只有语言和行为两个层面的意义了。语言学中的“礼貌”,当然更侧重于礼貌的语言层面。

二、礼貌与礼貌策略

(一)礼貌

人与人进行会话交际的时候,不仅相互交流信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某种相互关系。随着会话交往的加深,这种关系可能会升华,也可能会恶化,有时候还需要会话双方进行修补。而反映这种关系的一个指标,就是礼貌。礼貌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语言现象之一。Mills(2003)认为礼貌是“说话人的一种表达意图,意在减轻某些面子威胁行为对别人的面子威胁。”而据Thomas(1995)的总结,“礼貌”这一标题下的研究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1.礼貌——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2.敬重;3.语域;4.礼貌——一种话语表层现象;5.礼貌——一种语用现象。而其中的敬重和语域属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语用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礼貌现象展开了研究,“甚至可将礼貌研究看作语用学的一个分支”(冉永平,2001)。对礼貌语言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

(二)礼貌策略

Gumperz(Gumperz,1970、1982)在会话研究中首先使用了“策略”(strategy)这个词。论及礼貌策略,要数Brown & Levinson(1978、1987)的理论最具影响力了,Brown & Levinson采纳Gumperz会话策略的概念,认为礼貌就是避免冲突的一种策略。他们从Goffman的“面子”理论出发提出了,“礼貌的普遍性理论”,以及“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等重要概念,将礼貌策略分为无标记的礼貌策略、正面礼貌策略和负面礼貌策略,并对各种策略举出了40种具体策略。Thomas(1995)也曾指出,礼貌策略是说话人为提升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而采取的手段。

(三)对礼貌相关理论的讨论

Leech(2005)认为礼貌没有东西方之分,礼貌策略无外乎抬高听话者的地位和降低说话者的地位。虽然礼貌的相关理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但是这些理论的确为丰富言语交际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法。原则是说话或形势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从这个区别的层面上来说,原则往往是相对固定的,而策略则常常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对礼貌语言研究较有影响力的学者包括Grice、Lakoff、Leech以及Brown & Levinson。

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包含四个准则:

1.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行为者会尽可能多做事情,以实现当前目标;

b.行为者不会做超出需要的事情。

2.质准则(Quality Maxim):

行为者不会欺骗对方,因此行为者会尽可能说真话。

a.行为者不会说自认为虚假的事情;

b.行为者不会说缺乏足够证据的事情。

3.关系准则(Relevance Maxim):

行为者的行为将会与他的意图有联系。

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行为者会对具有共同目标的对方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行为。

a.行为者不会向对方掩饰自己的行为,因此为了交际需要,行为者不会说话晦涩;

b.行为者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以便毫不含糊地再现自己的交际意图;

c.行为者不会把过多的精力花在不必要的行为上;

d.行为者会有序地实施某一计划,以增加实现某一目标的最大可能性。(转引自何自然、冉永平,2009)

Lakoff(1973)提出说话人应遵守三原则:1.不要强求于人——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势与地位不均等的情况;2.给对方留有余地——适用于交际双方的权力与地位相对平等,但社交关系不很密切的场合;3.增进相互之间的友情——适用于好友之间。

Leech(1983)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划分为6类:1.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3.赞誉准则;4.谦逊准则;5.一致准则;6.同情准则。

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策略理论是和社会语境关系十分密切的,他们把面子威胁行为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

1.社会距离(D):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2.相对权力(P):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相对权力;

3.强加力度(R):特定文化下的交际中相关言语行为的强加力度。

面子威胁行为的计算公式为:Wx=D(S,H) +P(H,S) +Rx

不同文化中给予D、P、R的赋值也不尽相同,面子威胁行为的强度与社会距离、相对权力和强加力度密切相关。而说话人的礼貌策略选择,就是取决于是否实施了面子威胁行为。而实施面子威胁行为有5五种方式:

1.直接实施面子威胁行为,不采取补救措施(例如:救命啊!);2.带着正面礼貌策略实施面子威胁行为(例如:我们正缺一个像你这样的人。);3.带着负面礼貌策略实施面子威胁行为(例如:这个菜加点醋就更好吃了。);4.间接实施面子威胁行为(例如:请问,哪里可以洗手?);5.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而在这些策略下面,一共划分了40种具体策略。

各个民族礼貌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语言的理论一定要与具体语言相结合进行研究才有意义。西方的礼貌语言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大批学者,如何自然、陈松岑、束定芳、顾曰国、陈融等人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对汉语的礼貌问题做了分析和探讨(谢朝群,2011)。

顾曰国(1990)在分析了Brown & Levinson和Leech的观点后,结合汉语,提出了汉语的礼貌原则:贬己准则、尊人准则、称呼准则和文雅准则。陈融(1993)从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恭维语研究出发,认为顾曰国的礼貌模型可以解释汉语的礼貌现象,但是不能解释美国英语的礼貌现象;而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策略框架是跨语言的,其理论本身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还存在一些不足。

三、性别与语言的研究现状

(一)性别与语言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有关性别与语言的研究非常之多。《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Wray,et a1.,2001)一书列出的经常发表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成果的国外刊物多达23种,其中不乏Language in Society、Language、Journal of Pragmatics等许多知名期刊(史耕山、张尚莲,2006)。Lakoff的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1975)被视为现代性别与语言研究的重要著作,该书中总结出的女性语言特点有:1.女性专用的词汇;2.使用只表达情感而不含信息的形容词;3.在该使用陈述句的时候使用发问的语调,如反意疑问句的使用;4.使用各种各样的模糊语;6.过度强调语法上的正确性;7.过度礼貌的形式的应用;8.没有幽默感;9.使用更多的直接引语。Lakoff认为上述女性在词汇、句法和语用方面的差异构成了女性语言的独特风格:顺从、消极和不确定等。

Mills(2003)对女性是否一定比男性更礼貌提出了疑问,经过研究发现尽管女性很多时候按照女性应有的方式,用比男性更礼貌的方式进行交际,但是很多时候,女性也与男性一样不礼貌。Mills认为礼貌和不礼貌在于会话双方的相互干预,以及具体的语境,而不应该对言语种类作简单的归类。Gregory(2001)指出,英国各阶层的礼貌行为正在减少,同时很多人又希望人际行为能有标准。科学和技术是当今世界的主导力量,但是在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人们的观念还是极端守旧的。Evin(1990)推断女性要比男性更具合作性,因为女性较少地打破准则。Cameron指出男性在会话中是对抗性的,而女性则是运用合作策略的。Michell运用合作理论论证了女性不喜欢违反准则来使用委婉语,在歧视女性的文化中,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言语和行为的侮辱,女性会较多地撒谎,目的是保护自己免受性骚扰(转引自金立,2005:28-29)。Holmes(1992)以新西兰白人中产阶级为调查对象,用详实的语料对男女的礼貌行为作了分析,发现女性都比男性在各发言、提问、打断,抑或是争夺话语权方面表现得更礼貌。Coates(1993)则认为女性使用更多的声望策略是因为女性更担心自身的社会地位,使用这样的语言可以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提高自身地位。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女性话语要比男性话语更礼貌是大多数语言学家的共识。就语料的选择而言,西方语言学家的主要研究对象还是英语,尤其是白人中产阶级的话语占所选语料的大多数,如Holmes(1995),Mills(2003);也有基于新闻采访的,如Mullany(1999),Evin(1990)。就其所依赖的理论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基于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策略理论。如果女性话语比男性话语更为礼貌,那么男性话语所表现出的礼貌性又体现在哪里,或者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呢?这些都还没有被充分讨论过。

(二)性别与语言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关于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不是很多(史耕山、张尚莲,2006),关于性别与礼貌的研究比较少。在理论方面,孙汝建(1997、2010)、赵蓉晖(2003)对此做过介绍,他们的介绍主要基于社会语言学,更多是从性别语言的社会属性方面来展开分析。白解红(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语义层面的性别歧视中,女性遭受的歧视要远大于男性,该研究是基于英语来展开的。施栋琴(2007)的综述回顾了20世纪以来性别与语言研究的各种研究方法,指出早期对性别语言的研究集中在语音和语法方面,后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话语风格方面。而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以社会构建的眼光来看待性别这个范畴。

在实证研究方面,叶(1995)调查了汉语使用者的恭维语使用状况,统计显示,普通话赞扬应答策略中,谦虚策略占据优势地位,其次是一致策略(分别为41.4%和30.5%),但是该研究并没有把性别作为研究的变量之一。魏耀章(2001)分析了恭维语的性别差异,其调查对象是作者自己家乡的119名亲戚朋友,结果发现男性恭维的话题主要是成就,占74%;而女性大多数选择服装、外貌作为恭维的对象,各占54.4%和34. 1%。钟馨(2002)研究了性别与礼貌原则的应用,该研究是基于文学文本《围城》的。权立宏(2004)的研究以汉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男女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差异,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是广州某大学大二的120名学生。结果显示,女性比男性使用了更多的较为礼貌的语用策略。杨芳(2004)的研究对象是大学宿舍里面的话语交际,从支持性反馈、话轮转换、话语重叠方面来考查其性别差异。杨路平(2006)研究和分析了仪式性辩论中礼貌策略的使用特点。侯召溪(2007)研究了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语用策略。毕银燕(2007)研究了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汉语使用者的话题、打断、重复、提问,但是并没有就礼貌原则进行讨论。陈冰(2008)收集了近30小时的英美电视节目,分析了其中男女在礼貌策略方面的差别,结果发现性别并不是社会交际礼貌的决定性因素,礼貌取决于诸多社会场合和背景。李小花(2006)、刘国鸿(2009)的研究基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分析额外国文学作品中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的语用差别。陈雪晶(2008)分男性与男性的对话、男性与女性的对话、女性和女性的对话三种情况对礼貌原则做了分析,其研究的对象也是英语。冯娟(2007)研究的是大学生因性别不同,所采取的不同的积极礼貌策略,该研究是基于汉语的,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

四、主要成就及不足

从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来看,女性在会话中会使用更多的合作策略,其话语中会使用更多的礼貌策略。而男性在言语上则更具统治性,倾向于竞争,并更多地实施面子威胁行为。这些差异源自男女属于不同的亚文化背景,是由男女生长的社会坏境所造成的。

大多数综述都是在介绍国外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基本没有走出国外理论的圈子。从语言的研究对象来看,多数研究都是基于英语或者英汉对照的,如李小花(2006)、陈冰(2008)、陈雪晶(2008)、刘国鸿(2009);只有少数研究是基于纯汉语的,如钟馨(2002)、杨芳(2004)、毕银燕(2007)、冯娟(2007),赵洪宝(2007),而这五篇中又有两篇是以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的。这些研究者中绝大部分是英语专业背景的。就笔者所考察的所有文献而言,国内尚没有以汉语谈话节目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性别与礼貌策略对比的论文。

但是对男女礼貌策略的差异研究中,很少将交际对象的性别作为其所研究的变量,而事实上,因为交往对象不同,男女所使用的礼貌策略是存在差异的。在这种研究方法层面,只有陈冰(2008)、陈雪晶(2008)用到了这个方法,但遗憾的是,该论文只是指出了礼貌策略的复杂性和礼貌原则的通用性,并没有结论性结果来揭示因交往模式不同而产生的礼貌策略差异。

“男尊女卑”的刻板形象(Stereotype)在汉语中是广泛存在的,以往对汉语中男女间礼貌策略的研究并没有注意到性别交往模式的不同,为此,有必要揭示在不同性别交往模式下男女礼貌策略的差异。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度“科研启动计划”青年科技人员培育项目[编号:PY2013S012]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Brown,P &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1987.

[2]Coate,Jennifer. Women,Men and Language[M]. 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1993 .

[3]Evin,Elizebath.The Rhetoric Of Courtship:Convers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Newspaper Personal Ads[M].ERIC,ED,1990.

[4]Gu,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on in Moder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

[5] Gregory,I.Nation on a Short fuse[A].in Courtesy Call.The Magazine of the Campaign for Courtesy[C].Newcastle,Polite Society,2001.

[6]Holmes,J.Womens Talk In Public Contexts[J].Discourse and Society,1992.

[7]Holmes,J. Women,Men and Politeness[M].New York:Longman,1995.

[8]Lakoff,R.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New York:Harper Row,1975.

[9]Leech,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10]Mills,S.Gender and Polit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1]Mullany,L.Linguistic Politeness and Sex Differences in BBC Radio 4 Broadcasting interviews[J].Leeds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1999.

[12]Rong,Chen,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1).

[13]Thomas,J 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4]Wray,A.Projects: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ing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5]Ye,L. Complimenting in Mandarin Chinese[A].In Kasper,G(ed.).Pragmatics of Chinese as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C]. University of Hawaii,USA,1995,p207-302.

[16]白解红.语义多层面上的性别差异[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17]毕银燕.汉语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8]陈冰.礼貌策略与性别差异[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9]陈雪晶.礼貌原则使用中的性别差异[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0]冯娟.汉语交际中积极礼貌策略使用中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1]侯召溪.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打记者问语用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2]金立.话语交际的三重解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23]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4]李小花.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和交际失误[D].武汉: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5]刘国鸿.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小说《维莱特》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分析[D].镇江: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6]权立宏.汉语中男女在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差异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

[27]冉永平.礼貌的语用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2).

[28]施栋琴.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7,(5).

[29]史耕山,张尚莲.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06,(3).

[30]孙汝建.汉语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差异[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1]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2]魏耀章.恭维语的性别差异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33]谢朝群.礼貌与模因:语用哲学思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34]杨芳.对中国大学生宿舍谈话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的会话分析[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5]杨路平.仪式性辩论中的礼貌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6]赵洪宝.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中国电视采访类节目的会话含义[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7]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8]钟馨.性别与礼貌原则的应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张超  广东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510515)

猜你喜欢

礼貌
看演出,有礼貌
礼貌举止大家学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