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016-01-14李婷
摘 要: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模式性太强,大部分教学采用单纯讲授法上课,禁锢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时缺乏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指导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文写作技 能,是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情景教学法是上好应用文写作及其有效的授课方法,通过情景教学法,使看似枯燥的知识具有生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主体,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得心应手的使用。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将案例导入紧扣生活实际,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任务驱动、过程讲述和分析案例、实践操作等实现了应用文教学的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高职 应用文写作
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在《作文要道》中指出:“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1]可见,高职学生学好应用文写作课程,对于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但是目前应用文写作是高职专业院校的公共课程,不仅课时少,而且授课始终囿于课堂之内,大多数仍然采用讲授的方法来上课。这样单纯的课堂讲和学生课上练习不仅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禁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应用文写作课程模式性太强,内容枯燥,学习时效性不强,学生在学习时缺乏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寻找行之有效的授课方法,是应用文写作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我上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经验,我发现情景教学法是上应用文写作中及其有效的方法,通过情景教学法,学生不仅意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和实践性,也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得心应手的使用。
二、情景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要改变目前应用文写作授课现状、解决问题,必须从改进课程的教学方法入手。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克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作用。”所谓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2]
(一)情境教学使看似枯燥的知识具有生命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使看似枯燥的知识具有了场景和生命,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单纯枯燥的讲授教学模式变得活跃生动。情境教学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兴趣,而且它是一种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情景教学法的运用,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认知的空间,能够把学习的触角伸向现实中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根据情境来处理问题,应用知识,并能够积极主动写作。
(二)情景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主体
“情境在眼前,我在情境中”。“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进入教师设定的情境,自觉进入角色,并以该角色的身份思考,从“角色”自身的需求出发来探求“知”,做到“境”与“知”的统一、对称,能够自觉主动地运用写作来解决问题达到目的。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仅使知识生动起来具有了生命力,而且推动学生探索和认知的进行,帮助学生能迅速准确的掌握理解知识,情境教学实现了教学的优化,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三、情境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中的实际应用。
情境教学法更注重应用文学习的实用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3]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将案例导入紧扣生活实际,通过情景设计任务驱动、过程讲述和分析案例、现身说法等引导学生关注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和社会性、实用性,关注社会和生活。由此产生学习需求,将“老师要我学、要我写”变为“我要学,我要写”。
(一)以情境模拟导入课题
课堂上老师以情境模拟导入,提出问题和学习主题。选用趣味性浓、思想性强的例文,在中间知识拓展穿插进若干趣味性强的知识,在形象可感的阅读中,轻松掌握写作格式、写作内容。例如:在求职信的授课中,我先以招聘会图片导入,让同学们想象自己是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看着人头攒动的招聘会现场和一摞摞简介谈一下直观感想。同学们各抒己见,觉得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而如何在竞争中异军突起,取得面试和工作机会,是每一个同学关心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往往要通过求职这道关口。所以,一封漂亮的求职信就像一位出色的“使者”,可以在你同用人单位见面之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增加你面试的机会,因此学生们要学会精心设计求职信。通过情境导入,使同学们意识到求职信学习的重要性,能提高上课的兴趣和效率。
(二)设置情境,任务驱动
应用文写作本身就是一门有较强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技能课程。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完成任务,是学生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特定的情境中,达到培养学生自觉写作的目的,也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原则性。通过不同情景的设置,给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注入新鲜血液,把各种文体的写作理论、内容要点、格式特点放到特定的事件中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活生生的事实。例如在讲解计划时,让学生根据题目提示,将自己设定成一个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写一篇计划,来动员同学参加这项活动。同学可以采用演讲形式,登台阐述自己的计划,并将计划用PPT展示,让同学投票,你对哪一个活动感兴趣,并且愿意参与到这项活动的组织中来。得名第一的活动,投票同学将实际参与执行,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也了解到了计划对于一项活动的开展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计划的制定,明确了计划主体的组成:目标(做什么)、步骤(分几步完成)、措施(怎么做),也明确了计划的写作要领:要进行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注意综合平衡;计划定好后要经常检查、修订、补充。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参与、竞争、操作,计划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生活需要,结合现实问题,安排写作任务,既能体现应用文的实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如开学初,指导学生拟定学习计划、生活开支计划; 每学期指导学生完成入党申请书; 在丢东西时如何写失物招领;在学生实习时,指导写作实习报告。这些情景的模拟,都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自然也意识到应用文知识的重要性。
(三)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将专业情境引入教学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岗位需求。而现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避免不分专业“撒大网”,专业情境引入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就业特点及岗位需求而合理安排。学习的实用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更职业化的东西,可以增强学生自身能力和竞争力。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越强,其对学生今后职业的实用性越明显,学生学习的动力自然也就越大。教师可以根据就业特点及岗位需求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在将求职信这节课时,在动笔之前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未来雇主需要的是什么?你的求职目标是什么?你能列举哪些与这份工作相关的自身优势?如何把你的经历与此职位挂钩?你为什么想为此机构或雇主服务?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将自身定位好,并明确自身优势和特长,将学生的专业与今后岗位相联系,以寻求最佳的岗位匹配度,写好求职信。
其他一些专业,例如对于商务专业,其重点内容应是商务信函、商业广告、合同、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等文种,其他经济文书辅之; 对于财会专业,教学内容则应以预算报告、决算报告、审计报告等文种为主干,其他经济文书辅之;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应以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决策方案、协议书等文种为主,其他经济文书辅之。
(四)情境教学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
调查研究是应用文书写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实践能够积累写作材料,获得观点和见解。所以,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问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比如我在讲授如何写调查报告时,先讲概念特点,写作要点及例文评析,再教会学生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放问卷,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把调查结果写成书面报告。学生能掌握实际调查的大量第一手材料,使学生在参与中完成了教学学习环节,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专题活动策划》这一课中,我就让学生自学并写一个活动策划文案。在校园内,经常也可以看到各个社团策划的一些专题活动,如“大学生校园艺术节”“关爱生命,奉献爱心”的义卖捐助活动,等等,吸引了无数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策划和组织。成功的策划会使专题活动有声有色,取得圆满成功。学生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目前关注的热点,通过活动策划选定主题、确定日期、选择地点、通知参加者以及费用预算支出等。通过实践,学生明确了在专题活动策划的特点:主题的明确性、程序的周密性、内容的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组织了专题活动,能够将知识应用实践,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和自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非常具有实用性,通过情境的创设活化了知识,通过推动学生认知活动,使学生迅速准确的理解了知识,应用知识。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既能把应用文写作引入生活和职业,又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接触到应用文的实际操作,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情景教学法实现了应用文教学的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注释: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4页。
[2]许枫:《浅谈初中英语课的情境教学》,教育评论,2000年,第5期。
[3]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10月版。
(李婷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20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