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东欧人物记忆

2016-01-13杨雨衡

神州学人 2016年1期
关键词:波黑东欧克罗地亚

杨雨衡

离开克罗地亚已5个月有余,时常还会想起萨格勒布那灰暗的街道、碧蓝的电车、肆意生长的草地和阴冷的雨。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国度是那么似曾相识,与我孩提时留下的城市记忆别无二致。与她傲人的海岸线相比,那里大大小小的城市就像被上帝遗忘的角落,连花都好似只为自己而开。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城市会有值得书写的记忆吗?要是在半年前,我肯定会不假思索地摇摇头,恨不得把其他游历过的欧洲国家都写个遍,也不愿为这“上帝的后花园”多说一句好话。可时间总会磨平棱角,当一座座教堂的轮廓不再清晰,一张张车票的墨迹渐渐淡去,猛然发觉,依然留在心底的,唯有克罗地亚人的一张张笑脸:温暖、动人。

Alen

第一次见到Alen是在到达克罗地亚1个月后。那时我刚刚习惯一个人在两人间的宿舍里生活,可能有时会无聊,但的确足够自由,无须十分在意屋内的摆设,早出晚归也不会有什么障碍。而一天早上,伴着一句克罗地亚语的“中国人”,2个年轻人打开门走了进来。赖在床上的我腾地坐了起来,还没来得及问来者何人,走在前面的那位已向我伸出了手,用英语说道:“我是你的新室友,我叫Alen。”

他就是这样突然出现在我的留学生活中的,以至于我一时无法接受自己要和一个外国人挤在一间阴冷的一层小屋里的事实。没想到的是,这一点点忐忑在当天晚上就烟消云散。和他稍微聊了几句,我就能感觉出他骨子里的善良和稳重。来自小城卡尔洛瓦茨的他比我大三四岁,在萨格勒布大学医学院就读了5年,因为受不了原宿舍区的夜半笙歌毅然决定搬走,可以说我们还是有着不小的缘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平凡国度的普通青年越发让我佩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哪个年轻人不是被各种电子产品团团包围?可Alen身边能称得上电子产品的,只有一台有闹钟功能的收音机、10年前比较普及的诺基亚手机和一个电吹风。每天早晨6点钟,收音机会开始自动播放节目,这时他就会从床上跳起来关掉“闹钟”,开始新的一天。下午回到宿舍后,小憩半小时,Alen便会重新回到知识的海洋中,一页又一页地翻动厚厚的医学书籍,直到10点钟,简单洗漱,进入梦乡。毫不夸张地说,我从没见过生活习惯如此健康的年轻人,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他的生活中不需要电脑。

Alen的家乡是个只有几万人口的小城,离首都只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所以每周末,他的例行公事就是回家。2天的休息日里,他会放下手中厚重的课本,和弟弟一起看一部好莱坞电影,或是和家人一起出门吃晚餐。而每周日的晚上,我都很期待他的归来,因为他总会带回一些妈妈亲手做的食物,比如苹果派和巧克力煎饼。这对身处异乡的我来说,真的有家的温暖。

Alen这样的人若是在中国的大学里毫无悬念会被称作“学霸”,但能够学习不代表他是个乏味的人。年初的时候,我曾成功地用一部高品质美剧《真探》吸引了他的兴趣。那段时间,他都会在学习之后留出一两个小时给这部剧,和我一起津津有味地讨论其中的谜团,或是发表对不同人物的看法。这段时光对我来说真的是永生难忘,不仅因为它让我体会到了分享所带来的快乐,更是因为这份跨越国别、种族和语言的友谊。

当然,有了这样一位克罗地亚室友,克罗地亚语对我而言便不仅仅是我的学业了,说好口语有了更加实际的意义。在和Alen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背景知识,也深感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目前我的学习动力之一,就是有朝一日若能再见,一定要地道、流利地用克罗地亚语和他交流。

在欧洲的最后2个月,我一直忙于国内外的考试,与室友的交流少了许多,现在想来甚是遗憾。回国那天,赶在去机场前,我给他留下了一个书签作为礼物,并在纸上写下了祝福的话语。也许我再回到东欧之时,他会在家乡安分地做一名儿科大夫吧。

千言万语,就是希望能再看到他那淳朴的笑容。

Miro

在Alen搬过来前几周,一个来自波黑的法律系学生早已和我们几个中国人变得熟络了。他叫Miro,就住在我的对门,而他无论是形象还是性格都很容易描述——与Alen截然相反。将近一米九的大个子,不甚协调地走来走去,还真是难以被忽略的情景。与他的第一次对话虽不算沉闷,却也难说愉快。他很健谈,和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只可惜大部分的对话都是由他不合适的政治玩笑和我们无奈的应和组成,但他总归是没有恶意的。我也渐渐找到了和他共同的兴趣点——足球。他经常会在自己的电脑前收看大大小小的足球比赛,有时也会和我一起听中文解说,并饶有兴味地模仿起来。尽管有时他的足球观点十分不着边际,我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运动热情。

别看Miro这样能说好动,他的生活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作为一个从波黑来到克罗地亚求学的学生,他始终属于一个隐性群体,再加上他的口无遮拦、“奇思妙想”,身边几乎没什么朋友,与后来的Alen都没有过交流。唯一常伴他左右的,只有青梅竹马的女友。但这种在孤独中活出快乐的生活态度,又是多少年轻人能够拥有的呢?

回国前,我和Miro一起去现场看了克罗地亚杯的决赛,虽然不是第一次现场看足球比赛,但比起2月14日那天独自在巴黎的冷月下看球的经历,还是和这个波黑小伙子一起更值得回味。中场休息时一人一杯啤酒,听着他抱怨比赛的无聊,突然觉得,东欧也可以是人间天堂。

总之,Miro就是这样一个单纯善良的话唠,祝他未来能够更加幸福吧。

东欧社会如今好似处在夹缝之中,没有战乱,却也难见经济腾飞的迹象。也许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复杂的东欧人,大部分像Alen这样稳重而内敛,而许多年轻人又如Miro一样敢于张扬个性,说出心声。不过,在我的经历中,还有像等我们到凌晨2点的斯洛伐克旅店的老板、热心帮我们查时间表的斯洛文尼亚阿姨,以及兢兢业业、奔波往返于两三家家庭旅馆的匈牙利大叔这样的东欧人,无一不是在告诉我,这里的人,终究是可爱的。更多的记忆,可能早已化为我对那片土地的怀念了。(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克罗地亚语学生)

猜你喜欢

波黑东欧克罗地亚
波黑肉类进口远超出口
欧盟驻波黑维和部队举行军演
克罗地亚Grand Park酒店
克罗地亚萨瓦河河滨创意公共空间
克罗地亚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东欧挂车第一品牌 Wielton策马加鞭瞄准更大市场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从波兰看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改变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