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电玩大师”
2016-01-13石述思
石述思
人生是道选择题,不是是非题。
在江西南昌,一个名叫小新的十二岁男孩,因为擅长打游戏获得了某直播平台青睐,之后成为实况主播,平均每日吸引五万至六万人线上收看,这让他月收入高达三万元人民币。最近,小新使用新账号玩游戏,竟然以十八连胜的成绩晋升大师级别,网友还帮他取了“幼年厂长”的绰号。
随后网上热议爆棚。
支持者声称,以孩子为本,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遵循其成长规律,并予以帮助和引导,本来就是教育的本质。
这无可辩驳。每个孩子都是孤品,在应试教育的魔棒下却最终活成一个样子,的确是引人深思的社会悲剧。
我认为这些小概率的成功者不宜过度追捧,否则借助媒体曝光、炒作,就会形成巨大示范效应,调动家长、学校的功利之心,让不走寻常路的孩子们付出巨大的成长成本。
昔日,“台球神童”丁俊晖成名以后,其光环便吸引众多孩子舍弃学业,试图在斯诺克球桌上放飞自己的梦想,一朝扬名立万,从此名利双收。相对于斯诺克,电玩市场更为广阔诱人,一个十二岁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在媒体放大效应之下,对家长老师的内心冲击无疑更加震撼。
当一个时代流行着可怕的成功学,将成为大官、大款、大腕设定为普遍认同的人生目标时,对孩子的戕害不亚于应试教育将“考上北大清华”设定为考试最高追求。
或许,这个十二岁的游戏大师具备了天赋,付出了努力,但当社会的焦点锁定为月薪三万而备受推崇时,让人不禁平添几分忧虑。
甚至可以这么认为,这个时代不乏野心勃勃、不顾一切向着成功冲刺的人,却无比缺失忠于内心、充满人格魅力和光芒的人。
与其因为一个孩子在电玩上取得的市场成功而欢呼雀跃,不如更多地关注他的人格、情感和相对脆弱的内心能否得到哪怕正常的发育,这些亟待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善意的导引。
在应试教育的历史中,曾经有过一群无比出色的孩子,组成了广受瞩目的少年班,叱咤一时,最终多数归于沉寂,不是智商不够,而是情商不足,人的发育遭到阻滞和扭曲,令人挽叹。
今天伴随教育改革的进程,育人理念的丰富和多元,不同孩子的兴趣、特长愈加受到社会的宽容和尊重。但如果不能回到教育的本质,只是盯着其技能、智商以及市场的认同、物质的回报,这样的成功和最初的少年班实际上是一对孪生兄弟,并无本质差别。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首先需要被唤醒的是内心的感恩之情、感受爱与被爱的能力,并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会尊重别人,学着承担责任。
毕竟,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孩子无论怎样努力,最终都会融入普通人的世界,过寻常的日子,营造平凡的生活。
【原载2015年11月29日《工人日报·民生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