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油之路:洛阳金达石化打造中国最大特种油品产业基地创业之路简

2016-01-13金达晟

河南化工 2015年1期

·企业聚焦·

特油之路——洛阳金达石化打造中国最大特种油品产业基地创业之路

文/金达晟

新世纪伊始,黄河北岸,古老的河阳大地焕发了新的激情和活力,伴随着吉利区“工业强区”战略的实施,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吉利科技园区开园迎宾。今天,置身于厂区毗邻、炼塔林立的现代化工业区内,漫步行走,抑或驱车缓行,俯仰之间感受着一个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学新材料和化纤纺织为主导的石化产业集聚区磅礴的生命力。

十年前,一群衣着朴素、干劲十足的金达人初次踏入园区,吹响了创业发展的集结号。

十年后,一个较大型的特种油产业布局在石化新城内悄然崛起。

在这里,金达公司已经拥有了特油一、二、三、四期四套特种油生产装置,形成30万吨/年以上的加工能力,可生产产品近30种,公司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

金达公司何以在短期内跻身于洛阳石化改制单位的前列?如何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转型之路?

话落笔起,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轨迹感受那段激情的奋斗历程。

突围之路

2006年1月24日,农历甲申岁末,积雪犹存,街道上熙熙攘攘,社区内不时响起零星的鞭炮声,传来节日临近的喜庆气息。

此时,金达特油厂院内气氛热烈,在洛阳石化领导的陪同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根元一行,来到金达公司新建特油一期装置视察指导工作。驻足于装置区,仰视巍巍炼塔,耳听机器轰鸣,中国石化主管改制分流的这位老总,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心里有底了:金达公司的改制基础扎实,前途光明。

2007年5月16日,洛阳金达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暨揭牌仪式在石化俱乐部隆重举行,洛阳石化第一家集体企业改制成功了。

公元353年,东晋王羲之等一干文人墨客来到浙江绍兴的兰亭,群贤毕至,把酒言欢,留下了千古绝唱《兰亭集序》,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当然,王羲之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我们引用这句话,是想表达这样一层意思:后来人观察历史,总是为已经产生的结果所影响。屏蔽后果,就像今天我们做出选择不能看到未来一样,还原历史场景,才能体会当日当事者的艰难。

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金达公司选择上特油项目,实际上是在选择一条突围的路子。

2003年5月,王进才出任金达公司经理,新一届领导班子面临什么的情形呢?

金达公司的前身,是劳动服务公司,始建于1984年,起初就是为了安置职工家属子女就业。2003年的金达公司,主营业务有防腐保温、塑料加工、服装制作、商业零售、劳务输出等,在职职工人数近500人,经营收入仅有6700万元。这家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营业务不突出,市场仅限于洛阳石化内部,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盈利能力弱,产业竞争力不强,专业人员不多,人工成本却不断增加,劣势逐渐凸显,原有的传统产业仅能维持收支平衡,甚至转为亏损。自诞生以来,金达公司依靠总厂、依靠主业,但现在主业也在走向市场,改制的大幕已经拉开。金达公司亟待实现新的转型,强化自身的“造血机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托主业,走向市场,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特色鲜明的新路子。

机遇召唤抉择,思路决定出路。金达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经过将近一年的考察、论证,选择了“特油”。

“特油”,是以炼油企业生产的普通油品为原料,采用高压深度加氢精制等先进工艺技术,生产脱芳溶剂油、环保溶剂油、无味煤油、 铝箔、铝板冷轧基础油、气雾剂溶剂油、高档油漆溶剂油、工业清洗油、金属加工用系列基础油等特种用途的油品。

对于金达公司来说,“特油”也有特别的难处:一是一次投入大,筹建费用约需7000万元,相当于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二是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金达公司技术力量不足;三是市场在外,不确定因素多,这在金达公司是前所未有的。

重大投资都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关系着职工的切身利益,金达公司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经不起“折腾”。这一步跨出去,会是什么样一个结果?

一些人犹豫了:“日子还过得去,何必再冒那个险?如果效益不好,岂不是得不偿失?”针对存在于职工队伍中的自满、懈怠与

顾虑情绪,公司专门组织召开会议,详细介绍与阐述了项目的相关调研结果和发展前景,耐心地给干部职工做解释、答疑解惑,引导职工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增强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最终用事实和数据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

在统一思想的同时,公司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实际行动。不畏惧、不退缩,想方设法“跑”建设资金,经过在多家金融机构的长期奔波,与他们一次次地磋商交谈,金达拿到了2000万元的项目贷款,为项目的初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

请求分公司支援,调入牛同治、张文绍、杜林远、孟立等多名技术骨干,又从在洛阳分公司出劳务的金达职工中抽调数名倒班职工,打造出了一支具有极高执行力的团队。面对没有经验可循,对新产业、新技术不熟悉的困难挑战,公司领导与职工一起主动摸索求知,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们做调研,查资料,提问题,拓思路;不计时间,不计报酬,边学边干,可以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2005年3月15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金达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经过艰辛的努力与付出,终于迎来了3万吨/年特种油装置的胜利开工建设。

同年12月18日,特油一期装置实现了一次开车成功,并生产出合格的环保型特种油品。经过了二百多个日日夜夜的风雨历程,经过了二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激情鏖战,终于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时刻。金达公司拉开了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持续发展的序幕。

2005年11月9日,金达公司召开党员大会,会议提出了新的目标:用3~5年的时间,实现公司产值翻两番,达到3亿元。

大会召开后,领导干部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自己带头转变观念,引导职工转变思想,加快企业发展的理念达到了新高度,人心思干、人心思进的局面逐渐形成。

伴随着特种油品产业规模初步形成,金达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日益显著,企业效益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2006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达到2.6亿;2007年,公司实现产值4.3亿元,提前超额完成2005年党员大会制定产值目标;2009年,公司产值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8亿;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亿,达到10.97亿;2012年,公司产值突破20亿元,达到20.88亿。突出重围,金达公司走上了阳关大道。

2005年3月22日,一个晴朗而又微寒的日子,特油项目破土动工了。

建设特油,是金达公司的创业之举,也是金达公司的希望所在,从破土那一瞬间,金达人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披荆斩棘的创业征程。为保证项目按时、安全、优质高效完成,公司领导坚守施工现场,紧盯施工进度,及时协调指挥。所有参战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项目建设之中。

烈日当头、酷热难耐,职工开工建设的热情不减丝毫,敢与骄阳比火热,刚刚走出培训课堂的他们一头扎进了装置现场。每一次从现场出来,被汗水浸湿的衣衫总是紧紧贴在身上,再加上到处尘灰弥漫,安全帽下原本青春洋溢的面孔也变得“沟壑纵横”。冰冻大地,

寒风侵肌,员工战天斗地的豪情不弱一分;甚至是在午夜时分,施工现场依然留有忙碌的身影。

建设者们懂得,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他们深入钻研工艺流程,熟悉设备性能,从一开始就在优化工艺、降低费用上下足了功夫,先后提出并完成了多项技改技措项目。通过不断优化提升和资金的严格控制,仅用5000万元左右就建成了特油一期装置,与原设计相比节约了2000万元。

特油一期当年动工,当年投产。紧接着,特油二期于2008年11月建成投产,形成了10万吨/年的特种油加工能力,品种产量增加,市场竞争力增强,公司效益稳步提升。

“你们金达特油装置建成后效益这么好,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有人这样问金达的老总王进才,王总的回答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有一种特别的辛酸和内心的愧疚,自感愧对现场参建的干部职工,没有给予他们合理的报酬和补偿。我们的同志家里老人有病,不能在身边照看;老人病危,不能在床前尽孝;自己有病能忍则忍、能扛则扛,不愿耽误一天工期。” 在项目建设中,参建的干部职工没有休息日、节假日,没有加班工资,而且其中一部分由洛阳分公司调入的职工到金达公司后,收入大幅下降,但是,他们不计报酬,不计时间,一门心思投入到金达公司的产业调整上,投身于公司的建设发展中。项目部赵献春带伤工作,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强忍疼痛督导安全;技术组成员柴丽娜的母亲周年祭日,他不肯耽误工作一时一刻,强忍悲痛投身工作……像这样忠诚敬业、无私奉献的职工可以说不胜枚举,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创业的艰难,没有止步于装置的建成投产。在向现代化企业转型的过程中,金达人注定还要经历更多突如其来的考验。

拨转时间的指针,定格在2006年7月1日20点56分57秒。

由于外部电网故障,特油生产装置连续发生晃电。对于连续性、流程化生产线,晃电就是危机,应对失当就会导致灾难。千钧一发之际,公司上下反应迅速,立即启动紧急事故预案,采取紧急停车方案,防止生产装置串压、串油,开启分馏和反应系统的各种设备,采用闭路循环方式维持生产,21点38分,装置全部处理到位,进入安全运行生产状态。

闻听特油出现晃电险情,从领导到职工所做同一件事情,就是以最快的速度主动奔向特油装置。有的同志刚出差归来,不顾旅途劳累,立即奔至装置一线;有的同志正在家中辅导孩子,顾不上与家人道一声晚安,夺门而出直奔现场,原本仅由30人接到通知组成的金达公司晃电抢险指挥小分队,实际到达指定地点的抢险待命人员竟达57名之多。面对时间短、影响大、危害面大的停电,考验的不仅是装置和设施的承受力,更为可贵的是金达公司干部职工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责任心和凝聚力。

循着年轮,来到2009年的1月25日,除夕之夜,就在这祥和团圆的喜庆时刻,特油厂内低压瓦斯管线冻堵了!

险情就是命令,解决刻不容缓。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忘却节日里思亲之情、不顾严

冬里刺骨的寒风,干部与职工吹响了抢险的冲锋号。由于气温太低,低压瓦斯管线中气液混合物冰冻凝结,三班班长李晓波和外操杨游一马当先,身负十余公斤重的空气呼吸器拉着蒸汽伴热皮攀上近7米高的界区管廊之上,将这根温度超过80℃的皮带一圈一圈地缠绕在低压瓦斯管线之间,逐寸吹扫,开启排凝,放净残液,刺骨的寒风与炙烤的蒸汽,抢险勇士们在两种极端温度的夹击之下,拼搏与奋战了9个小时。

从记忆中难以抹去的,还有2009年的9月28日。这一天,当大多数人早已沉浸在国庆假日之前的遐想中,享受着欢乐与惬意的时候,金达公司特油厂生产四班却度过了一个紧张而忙碌的不眠之夜。

时钟指针指向20:00,班组职工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自的工作,内操刘明洪在盯表时突然发现燃料气罐压力持续下降,外操张二乐、武佳等立即到现场查看,发现燃料气罐带液非常严重,如果液体进入加热炉内,将会造成炉膛内着火、爆炸,甚至火焰溢出炉膛等恶性事故的发生。及时向领导汇报后,张二乐和武佳顾不上瓦斯罐罐壁结霜散发出的阵阵寒气,立即在现场着手进行脱液处理。一步步、一项项,经过5个多小时的脱液、加热处理,直到次日凌晨两点,瓦斯罐带液险情初步得到了遏制,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处理。次日接班的生产三班接过抢险接力棒,立即到现场进行排查,“不忽视每一个接点,不放过每一寸管线”,三班全体成员几乎是趴在管线上对瓦斯系统进行着排查与检验,以确定瓦斯带液后管线的冻堵位置。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装置边界至瓦斯罐管线一段找到了冻堵点。“滴滴、滴滴、滴滴……”,刺耳的报警声让人心头一惊,上午11:00左右,正当佩戴着空气呼吸器的特油厂生产厂长孟立和三班班长李晓波一点一点地拆解冻堵点法兰时,管线中突然涌出大量的白色气体和透明液体,浓烈的瓦斯味顿时在空气中弥漫开。此时,一个小小的静电火花点便可让整个特油厂化为火海。现场情况万分紧急,佩戴防毒面具、接通净化风皮带、吹散有毒爆炸气体,又是近4个小时的奋战,瓦斯泄漏得以控制、冻堵管线得以疏通,特油厂干部职工又一次经受住了实战考验,生产又恢复了正常。

艰辛和磨练,塑造了创业者坚毅的品格,也见证了一个现代企业的成长。

美好愿景引导创业者的前进方向,金达人的眼睛始终盯住远方。

特油一、二期项目建成后,金达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初步显现,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强,职工收入也有了较大提升,企业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然而金达人不会小富即安,就此止步。

在一次外出学习的会议上,公司领导王进才、牛同治偶然间了解到己烷油项目这个信息。回到住处后,二位领导即刻开始探讨起来,从晚上六点钟一直到次日凌晨。会议结束,回到公司时,己烷油项目的蓝图已经在二位领导的脑海中初步显现。随后,公司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市场调研论证,考察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最终取得了领导层的一致认

同,由此特油三期项目——已烷油项目列入工作日程。

2010年9月30日,已烷油项目一次开车成功,生产出合格产品,实现了满产全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投资预期。自此,金达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2003年谋划开始至此,短短几年间,金达特油一期脱芳油装置、二期重芳烃装置、三期己烷加氢装置相继开工投产,金达公司已经成功跻身于洛阳石化改制企业的前列。

着眼企业长远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洛阳分公司和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建设,2014年5月29日,10万吨/年宽馏分(柔性)特种油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生产出了合格产品。至此,公司形成了30万吨/年的特种油品加工能力,增加了产品种类,改善了技术经济指标,培育了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公司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的道路上再次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当“十二五”规划进入到冲刺攻坚阶段,金达公司来不及洗刷征尘,再次投入新的征程。2014年1月16日,公司党员大会召开,会议确定确定了“瞄准‘一个目标’、推动‘三个转变’、持续滚动发展、打造百年金达”的奋斗口号,明确提出了公司今后几年的奋斗目标,规划了“努力把金达公司建设成我国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质量最优、效益突出的特种油品生产基地,力争到‘十三五’末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深化人才兴企战略和以人为本理念,制定了以打造坚强的政治核心、建设“四好班子”、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锻造精良的职工队伍、形成党建工作新路子为党建目标的工作要点和措施,持续推进优势转化,推动企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在突围中成长起来的金达人,从一开始就一步一个脚印,强基固本,踏实前行。

他们把开发第一资源放在了首位,花大力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014年12月30日下午,金达公司召开公司生产经营研讨会,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仅有的是笔触纸的“沙沙”声。“随着公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链逐步延伸,发展驶入良性轨道,与之匹配的职工队伍素质的提升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公司董事长王进才如是说。这只是他不同场合、数次讲话中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小部分。

孙海洋是2005年通过竞聘走到特油操作岗位的,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他激动的说:“在金达特油更有希望,更有奔头!”目前,他已经在特油厂一期担任班长,后经过学习深造,又通过了高级工考试,成长为生产一线的骨干。

近年来,公司高度重视纵向畅通、横向贯通的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不断探索完善科学合理的选才、育才、用才、聚才工作机制,一方面是根据需要先后招聘、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余人,补充新鲜力量,另一方面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导和促进员工在岗位上成长成才。充分发挥一线高素质人才的“带兵”作用,建立完善了“师带徒”的导师培训制。根据基层班组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专门安排岗位专项培训,由工艺设备人员、班长及建厂

老将担任教员,给一线人员上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技术课。一批长期在一线摸爬滚打的“元老级”师傅,手把手地做给学员看、面对面地讲给学员听,把生产现场变成了学习大课堂。使公司各类人才成长有通道、发展有空间,进一步调动了全体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家“工作有干头、生活有奔头、未来有盼头”。

在建设现代化企业的征程中,他们始终致力于推行精细管理。

说起“精细”,在特油厂,甚至到金达公司,所有人都会盯着工作上的细枝末节“抠”问题。公司领导时刻掌握生产经营状态,关注和分析报表数据,一经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确保了企业效益最大化。金达公司在“唯精唯细”理念指导下,从找自己的“茬”出发,认真探索“问题管理”模式,以发现问题、记录问题、整改问题、检查考核问题整改情况为主线,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问题管理控制流程。

“三基”工作是石化行业的“传家宝”,金达公司抓“三基”更是突出了一个“实”字和一个“恒”字。

他们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根据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情况,修订岗位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和领导干部带班制,多年来坚持“四个一”活动,即每周一次小岗检,每月进行一次机泵润滑情况检查,每月备用设备定期点试切换,每月一次综合考核,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做到责任到人、重心下移,确保设备自查自改、现场巡检等工作讲实际、重实效,避免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纸上谈兵”现象。

他们积极推行全员成本管理,引导职工转变观念,学会算账,勤于算账,善于算账。他们将各项指标纳入到“建标”、“对标”、“追标”、“创标”之中,将班组成本核算纳入到财务成本考核中,实行绩效考核,确保实效。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积极推进各专业的精细化管理,把“精细”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达到资源利用最优化、效益产出最大化。

企业文化是无形的,它既立足于员工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又立足于团队作用和影响的发挥,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动力和支柱。

金达公司重视引导员工去学习、理解、领会员工与企业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通过深刻理解、领会这种执行力文化,帮助大家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找到认同感,融合到企业大家庭中,将落脚点最终放在取得实效、增加效益上,放在公司的持续有效发展上。

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塑造人,以先进文化建设引领企业发展。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总结提炼,依靠企业精神形成思想共识,逐步塑造起有金达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创新、求强、发展、和谐”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矢志不移的追求。

回首往事,金达公司的掌门人王进才不无深情地说:

“金达公司始终是大洛阳石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金达公司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母体企业的支持。这些年来,我们依托母体企业,借助洛阳石化的产业链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借助于洛阳石化的巨大影响力,依靠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努力,取得了些许的成绩。但企业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一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未来的路更长,考验更多。”

这是一位生性谦逊的领导人,但他始终充满了信心,他坚信,追求卓越的金达人一定会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奋发有为,必将续写下一个时期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