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之笔赏新趣
2016-01-13周冠雄
周冠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68-02
一、我解读
201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一篇精美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文章寥寥几笔,用短短一百六十多个字,追忆了作者张岱当年在西湖乘舟赏雪的经历,把湖心亭夜间雪景写得气象苍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景情相生,言简意深。
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正是这份痴,在茫茫的一片雪景之中,两位他乡游子相遇了,虽然仅仅是相遇,而后彼此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是在那寒冷的冬夜带来了一丝温暖和一份惊喜。临别之际,张岱和金陵客的问答显得非常有意思,“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张岱问的是对方的姓名,对方的回答却是籍贯,还强调是客居杭州。两句简单的回答,一句“是金陵人”,答非所问;一句“客此”,多此一举。而这种“错位”的甚至说得上是可笑的问答,恰恰可以成为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
奇遇知音,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临别之际,问对方姓氏更是人之常情,对方不愿说自己的姓氏也就罢了,为何要回答“是金陵人,客此”。显然,对方要强调是“客”的身份,不是杭州人,只是客居他乡的游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名字就显得不重要了。但“金陵”“客此”两个词却在张岱的心里掀起巨大的波澜,以至于多年后,张岱回首往事,写《陶庵梦忆》时还清晰地在文章中记录“是金陵人,客此”这一信息。个中缘由,和张岱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字宗子,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可谓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的颓放作风兼而有之。同时,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
张岱见证了明朝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也见证了缓缓降临的浩大的宿命。年届知命,张岱经历了天地巨变:满清入主,社稷倾覆,民生涂炭,家道破败。他坦言自己“学节义不成”(《自为墓志铭》),“忠臣邪,怕痛。”(《自题小像》)只能“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不得不在垂暮之年,以羸弱之身,亲自舂米担粪。今昔生活对比,不啻霄壤,真如隔世。于是他“沉醉方醒,恶梦始觉”(《蝶庵题像》)再忆梦寻梦,撰成《二梦》,“持向佛前,一一忏悔。”(《自为墓志铭》)
所以,当张岱听到“是金陵人,客此”时,内心不禁回想起“故都金陵的明朝”,想起自己“客”的身份,因为张岱就是“客居”清朝的明朝人。西湖的雪夜,故明的繁盛,往昔的雅韵,对于张岱来说都是一场“梦”。“梦”里不知身是客,张岱是“梦”在西湖、“梦”在往昔,“梦”在明朝。
借助这种“答非所问”的错位问答,我们在授课时可以顺势导入对作者的生平简介,让学生真正懂得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独特的内心体验,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过程,让学生真正把握住作品的内蕴和精髓。
二、我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全文,掌握重点实词;
2、诵读、研讨,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及作者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1)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子湖畔,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驻足欣赏,也留下了不少歌咏西湖美景的诗词。同学们,你们能背出多少有关西湖的诗句? (学生回答学过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是啊,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作者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2)预习检测:1、给下列红字注音: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雾凇沆砀 (hàng dàng) 一芥 (jiè) 更有此人 (gèng) 喃喃 (nán) 强(qiǎng)饮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1)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是,这。
(3)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4)余拏一小舟:拏,撑,划。
(5)拥毳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6)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7)上下一白:一,全,都。
(8)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9)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10)客此:在此地客居。
(11)莫说相公痴:痴,痴迷。
三、朗读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二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
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三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教师配乐范读。
4、再读课文。一生配乐诵读。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试着翻译全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下文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2、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以“开火车”的形式,每生一句,翻译全文)。
五、合作探究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张岱,你会用哪个字?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1、明确1:“痴”字。痴迷于西湖雪景。
(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2、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
3、“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2)明确2:“独”字。清高孤傲、孤独伤感。
作者有舟子随同前往,为何还说是独往湖心亭?
(“独”不是独自一人之意,它写出了张岱与众不同的心态和情趣,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心。舟子进不了张岱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这可以从“喃喃”一语中看出。这个“独”字反映出张岱清高孤傲的特点。)
师补充:“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让我们看到张岱的特立独行、独具慧眼和独特情趣。这个“独”字何尝不是表达了明亡后作者内心深处漂泊无根的孤独、茫然无奈的伤感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3)明确3:“客”字。他是生活在清朝的明朝人。
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梦里不知身是客,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教师顺势导入对张岱的介绍。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书中凡写游记之作,大多标上明朝纪年(崇祯),以示不忘故国。张岱的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他是生活在清朝的明朝人。)
(4)明确4:“梦”字。“梦”在西湖、“梦”在往昔,“梦”在明朝。为什么明亡后不仕,还归隐山中?两部著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何都用上一个“梦”字?(师补充:西湖的雪夜,故明的繁盛,往昔的雅韵,在巨变的清初只留下清冷的背影,让他在回首中咀嚼回味。
(5)张岱是“梦”在西湖、“梦”在往昔,“梦”在明朝。我们追随张岱的笔触追寻那个梦时,不仅能感受到梦的迷离和朦胧、喜悦和惬意,更能感受到他写完末句,回归现实,梦醒时分的那种沉重苍凉的失落。)
六、熟读成诵。
配乐背诵,读出情味。
七、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明确:《湖心亭看雪》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八、小结: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九、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板书:
湖心亭看雪
《陶庵梦忆》
超凡脱俗 清高孤傲
“痴”人说“梦”
淡淡愁绪 思恋故国
白描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