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景语皆情语

2016-01-13赖勉君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孤帆鸿雁天际

赖勉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01-01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古典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途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背井离乡的诗人把这种绵长的乡愁化成了百年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古典诗歌中浓墨重彩的部分。而意象作为寓“意”之“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体,诗人们总喜欢用一些典型的浅层意象来寄托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秀的思乡诗歌优秀作品,而“月雁夕帆”是诗人笔下最常见的意象载体。

1、明月。明月早已经是思乡的代名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作为传诵千古、中外皆闻的思乡诗歌,深深地把明月烙印上思乡的意义。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绵长的幽怨,他只是用叙述的语气,道出了远客思乡的意味深长。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不仅写出了当时时令,还无形中描绘了江南一片翠绿的春景,为“明月何时照我还”做好了铺垫。此时的明月转身成为诗人的挚友,伴随着诗人一同回故土。又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月使诗人的思乡之情多了几分别离愁绪。试想想,一个宁静的夜晚,一位身在他乡的游子,还有什么比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更能照亮归心呢?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人日思归》中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就是典型写雁思乡的代表作。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未归家,含蓄而惆怅。

南朝陈诗人江总的《长安九日》则把流云南逝、大雁南归、故乡篱笆无形在串联在一起,故土的眷恋尽在眼前和远方的景物之中。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北风呼啸、苍穹昏黄、阳光惨淡、大雪纷飞、雁叫凄凉,形成了一幅寒冬离别的场面,友人之间的离别有了更为充分的画面。

3、落日。最典型应属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多种景物并置,组成了一幅秋郊夕阳图,让我们分明感到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思乡家乡、愁肠寸断的愁楚凄苦之情。

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信手而就,一气呵成。传说李太白登楼见诗即大为折服。

4、孤帆。船作为古代水上重要的交通工具,也常常用来烘托渲染离别之意。“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烟花三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作别,李白看着好友乘坐的孤帆消失在天际,离别之意溢于言表。

又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鸿雁南飞,故乡可望不可及,诗人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

通过典型的意象表达人类共有的美好的情感——乡情,以景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便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心动思凝,回味无穷。

猜你喜欢

孤帆鸿雁天际
孤帆的影
快乐六一 玩出天际
开往“天际”的那拉高速
李白“孤帆一片日边来”当代歧释之新解
鸿雁飞
临江仙·远望
雄鸡和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