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辩证看秋收起义

2016-01-13马海鹰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民党部队革命

马海鹰

1927年7月15日,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因国民党右派势力的背叛而彻底宣告失败。反动派残忍地将枪口与屠刀对准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等昔日的盟友。面对血雨腥风,中国共产党没有吓倒和退缩,而是在临时中央集体的领导下,有力的组织了三次著名的起义。尽管当时由共产国际主导的起义在准备上有些仓促,思想上有些盲进。但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给他们造成从未有过的震撼。可是,在如今的史学界和部分民众心里,依然对如何界定三次起义的成败饱受争论。那么,本文就借秋收起义来作一些粗略分析,以正视听。

一、为什么说失败论是片面狭隘的思想

2017年9月19日是纪念秋收起义暨文家市会师胜利九十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三大起义之一,其功绩早已是彪炳史册。然而,在史学界和公众眼里,仍然存在一种失败的论调在评议着这次伟大的起义。那么,毛泽东领导的这次起义是否真的就像少数人说的是一次失败的起义呢?回答当然是否。持有这种思维的人大多是没有全面的研究和看待这次起义。那么,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分析看来,一方面,主要的依据还是拿“夺取中心城市长沙的观点”来看问题,作结论。事实上,从本身夺取中心城市这个观点上评判秋收起义成与否就是不成立的。试想在当时的形势下,要本来就弱势且元气大伤的中国共产党要与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反动派争夺中心城市就是苏(俄)思维,是个不顾国情的套搬。拿一个“死守预定目标而不依实际情况变通的想法”去衡量一个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本来就是不客观公正。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就是这个道理。况且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的过程中也攻陷了多座城镇,建立起共产党的政权。怎么就能用一个简单的失败去主观性的否定一次起义呢!另一方面,持失败论者都只着眼于秋收起义的前半部,而忽略研究会师转兵的后半部,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没有辩证的统观全局,而是片面的下结论,从而形成了一种误导。事实上,不管任何一次起义还是战斗,都是进攻与撤退过程的有机结合。所以,定论一场完整的秋收起义过程更不能进行人为的割裂,只认定前半部,后半部就不算。

二、秋收起义的重要历史作用

纵观秋收起义的历史作用,主要贡献有三: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的问题,解决了建什么样的军的问题,解决了中国革命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

南昌起义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放开手脚,似乎缺乏独立领导革命的底气,为了拉拢国民党左派力量,所以没有举出自己的旗帜。而秋收起义中,毛泽东与湖南省委坚定的打出了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让广大民众眼前一亮,终于有机会看清谁是代表广大穷人的队伍。这面旗帜,一直被中国共产党沿用了十余年,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根据地,就像是一盏明灯一样引领着人民英勇斗争。说明他是有很强生命力的,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早期中国共产党所掌握的正规军队很少,除叶挺独立团的共产党员比较多外,其余掌握的零星军队内党员极少,人员良莠不齐,成分复杂。南昌起义时,起义的部队有3万余人,可一但起义受挫,部队便分崩离析。秋收起义部队的成分更为复杂,5000多人中有四分之三是工农地方武装,不管是军事素质、心理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无法与正规军队相提并论。当遇到强敌围堵时,更是惊慌失措。再者,毛泽东也发现了旧式军队中存在严重的官僚作风,极其不平等、不公平也是促使部队不能形成战斗力的原因。针对危害部队的根源,毛泽东果断的在三湾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将支部建到连上,成立士兵委员会,公开伙食费用,实行官兵平等等措施让部队产生了质的变化,为构建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浪淘沙始到金,也正是“三湾改编”这种新的体制,让一小撮人经不起考验叛离队伍,让隐藏的投机者露出本来面目。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的人。正是这种改革,让井冈山上的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两支部队为新中国培养了近百位将帅级人物。

大革命及以前的中国在探寻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道路上一直未获成功,国民党的统治走的依旧是只代表着买办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少数利益群体权益的道路。中华民族依然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与解放。而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的重要转折,却让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国共产党走到中国革命的台前,开始放弃“夺取中心城市理论”转向农村,让革命的火种在广大农民的心中发芽壮大,走群众路线,建立农村根据地,建立工农兵的政权。从而引领广大群众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将中国革命一步步推向成功。

三、秋收起义始终契合着时代潮流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庄严宣告: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的沿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清晰明确的向世界讲明中国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达到什么目标”。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国家强大,人民富裕。

其实,近九十年前的秋收起义,也第一次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要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现在看来,两者虽然相隔几十年,所在时代赋予的内涵与要求也各有不同,但其精神实质的内核没有变;中国共产党求实创新,解放思想,为人民服务的秉性没有变;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与发扬,传承与创新的理念没有变。

所以,为什么说秋收起义始终契合着时代的潮流,即使在中国共产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战略方针与目标上,仍然具有惊人相似的契合度。是因为他是一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代表人民利益的伟大起义。归根到底,就是他在追求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具有相同的使命和目标。

猜你喜欢

国民党部队革命
俄部队军演
快过关了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