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若干思考

2016-01-13马文静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中国梦财政

马文静

[摘要]1942年是陕甘宁边区经济、财政最为贫困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毛泽东同志经济思想最为辉煌的活跃的时期,《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是他这一时期经济思想的最好的凝练。他不仅提出并制定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工作方针以及重要原则,还对陕甘宁边区经济、财政工作中存在的不良作风给予纠正,对我们今天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财政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经济;财政;中国梦

在中国共产党抗战史上,1941年到1942年是陕甘宁边区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和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的财政和经济出现极大问题,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时局下,1942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西北局高干整财会议,毛泽东亲自组织收集经济和财政方面的历史材料、了解现实状况,为会议撰写了题为《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长篇书面报告,真正实际地解决了陕甘宁边区当前最重大的问题,带领人民走向抗战的胜利。对此贺龙是这样评价的:“他比我们负责领导财经工作的任何同志,更懂得边区情况(因为他有正确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马列主义经济学在边区的具体运用,是活的马列主义经济学(不是能读资本论不懂边区的经济学),他不是夸夸其谈的提出一般的方针与任务,而是对于每个问题都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的确定今后能做应做的事,并详细指出如何实现的办法(开荒、移民、水利、纺织、合作社、运盐、调剂劳动力等,均有极生动模范的例子)”。[1]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在经济财政问题上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而且他所倡导的工作方针、工作原则、工作作风等也是克服困难、度过危机的强力武器,在我们今天看来也受益颇深。

一、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

联系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可以看出,在陕甘宁边区极端经济财政困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即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注重发展经济生产,在发展经济生产的基础上解决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问题、供给问题,要求我们不从单纯的财政收支入手去解决财政问题,而是从发展生产(包括公营与私人经济)来保障军民供给。当时有许多同志认为政府和军队的供给是首位的,人民次之。只考虑到了政府和军队的供给需求,不顾人民的实际困难,他们没有去着手搞生产或者去发展公营和私营经济,一心想着从财政中节约必不可少的日常开支。这样经济怎么发展起来,人民生活怎么富裕起来?“竭泽而渔,诛求无己”这是国民党人的通常思想做法,毛泽东同志认为“财政政策的好坏固然足以影响经济,但是决定财政的确实经济。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裕的。”[2]据此,“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思想武器,使解放区军民顺利的度过抗日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

自这个方针提出并实施以来,陕甘宁边区的公营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公营经济成为财政供给的一个主要基础,如:三五九旅本年经费自给百分之八十二;中央及军委直属本年经费自给百分之五十八点五(不包括公粮);边区政府各机关本年经费自给百分之四十至五十;二是发展了根据地的经济。首先,部队及机关、学校开辟几万亩土地,创建工厂、商店及运输队,保障三万万元以上的供给,积累了一万万元以上的资本。造纸业由1938年公营厂产纸50令发展到1942年公营厂产纸5087令;印刷业1942年可排五千一百六十万字,第二年还可增加;纺织业由1938年产布125匹到1942年22832匹;石油工业由1939年产石油2422桶增产到1942年9756桶。此外,化学工业、工具制造均发展迅速,产业工人在1939年全边区只七百余人,现已增到四千余人。[3]三是建立了一个新式的国家经济模型,即公私兼顾、军民兼顾,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及财政才能做到。

二、制订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重要原则

公私兼顾,军民兼顾原则。在陕甘宁边区面临严重困难的时期,毛泽东指出,只有实事求是地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才能保障财政的供给。而解决财政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公营经济和民营经济。如果我们不发展公营经济和民营经济,就只有束手待毙。只有实事求是的发展经济,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才能保障边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和人民生活安定有序。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政策,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军民兼顾原则。这个原则一方面帮助人民发展了经济,使他们有所得和有所失;另一方面又要用极大的注意力去经营公营经济,使公营经济发展起来,减轻人民负担。按照这个原则,陕甘宁边区人民及其军队党政机关的积极性被有力调动起来,推动根据地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组织集体生产原则。在目前条件下,发展生产的中心关键是组织劳动力。现今,敌后各根据地的大多数党员干部,还没有学会推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军队全体人员和人民群众,以实行大规模的生产,没有把劳动力充分调动起来搞以公私农业为主的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一切党政机关学校部队,都要进行生产运动,不光能为自己生产,还要帮助老百姓生产,这样才能做好模范作用,做好领导者。脱离实际的错误观点我们也要反对。毛泽东指出“每一根据地,组织几万党政军的劳动力和几十万人民的劳动力(取按家计划、变工队、运输队、互助社、合作社等形式,在自愿和等价的原则下,把劳动和半劳动力组织起来)以从事生产,即在现时战争情况下,都是可能的和完全必要的”。[4]这些集体生产中,可能有私有制经济(不同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会帮助群众性的私人经济发展,私人利益的增加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因而对公也是有利益的一面,必须奖励帮助其发展起来。

精简节约,保障供给原则。我们要想保障供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粮草供需关系,对于粮草缺乏地区,应首先补给,不能因为延安是党政机关密集地,就要享受先行补给。当时延安属于机关学校比较集中的地方,如调剂粮需要经过延安等地,还要实行人马疏散,以便调剂粮草,保障粮草缺乏地区尽可能的先收到粮草。1943年的公粮应征为十八万担,丰收实现预期目标。不能因1943年准备征粮十八万担,松懈粮食生产。因此,还应以发展农业为第一位,除此之外,还要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才能充分做到保障供给,发展经济的目标。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中国梦财政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