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潜力为实力 化阻力为动力
2016-01-12陈世海
陈世海
山西省长治市地处太行地区,有着丰厚的曲艺历史和资源。当地至今仍分布和流行有30多个曲种,拥有曲艺演出队伍200余支,职业鼓书艺人2000余人。在全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曲协组织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于8月27日走进太行抗战老区,在长治市举办“送欢笑”惠民演出。期间,长治市获得由中国曲协授予的“中国曲艺名城”荣誉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个城市。
长治市成功创建“中国曲艺名城”,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这标志着长治的曲艺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长治市曲艺文化底蕴深厚,市委、市政府对曲艺工作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将发展地方曲艺纳入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整体规划,加强创建工作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不断壮大曲艺队伍,繁荣曲艺创作,最终顺利通过考察组的评审验收,中国曲艺名城的称号实至名归。曲艺发展的长治经验、上党模式值得我们认真提炼总结,面向全国推广。
作为历史文化古城,曲艺艺术在长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底蕴。上党是戏曲乐户之乡,千百年来,上党曲艺在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绽放,曾经创造过“上党歌舞先梨园”、“誉满并门”、“唱红京城”等辉煌。现今留存的还有潞安大鼓、襄垣鼓书、长子鼓书、武乡琴书、沁州三弦书、屯长道情、上党八音会等30多个民间曲艺曲种,这些曲种遍布全市各个县市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共同组成了艳丽的长治曲艺百花园。凭借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健全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长治曲艺形成了县县有地方曲种,乡乡有曲艺队伍,村村有曲艺演出的生动局面。在长治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长治的曲艺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无论是艺术创作、赛事表演还是文化交流,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长治在全国曲艺界和曲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城乡建设的趋同化,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哪座城市,符合现代人居需求的高层建筑都在逐渐取代原本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同样,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强势文化也在无形中挤压着本地文化的生存空间。在信息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天南海北的文化产品,这本该有利于本土曲艺艺术的传播,但事实却是,一部分曲艺走出去了,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甚至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而另一部分曲种却越发举步维艰,舞台阵地不断缩小。在全国影响深远的大曲种,更要关照那些尚未走出去、或者走得不够远、甚至阵地难保的地方曲艺,让长治经验为那些仍在黑暗中摸索出路的曲种提供参考与借鉴。
保留着地方语言、代表着传统审美、具有深层次的心理认同感的曲种,往往因其浓厚的地方特色而独具文化内涵,具备成为地域文化名片的潜力,但也由于同样的原因,无法获得外地受众与本地年轻人的青睐,在推广与继承中阻力重重。长治市的众多曲种中,既有潞安大鼓、襄垣鼓书、沁州三弦书、长子鼓书等在座各位耳熟能详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黎城鼓儿书、屯留道情等一度濒临失传的小曲种,随着长治市委市政府与当地群众的不懈努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如何变潜力为实力,化阻力为动力,是“长治经验”对于各地地方曲艺来说最为宝贵的财富。
一是坚持走以人民为中心的曲艺道路,让“潜在”受众成为“实在”的生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长治市创建曲艺名城的过程中,将曲艺文化与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法治文化紧密结合,创造了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曲艺作品,并通过电视等方式广泛播出,让群众成为优秀作品的受益者,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了实处。曲艺艺术本来就是人民的创造,在长治,曲艺更是与人民群众有着不解之缘,是群众难以割舍的情怀。时至今日,搭台说书仍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曲艺艺术。这样的情形在全国各地也不是少数,这就构成了曲艺发展壮大的先天优势。推动地方曲艺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既要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也要让群众成为创作主体、受益主体,更要让百姓故事成为作品的精髓与来源,重新呼唤出群众生活与曲艺艺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让“潜在”受众成为“实在”的生力军。
二是坚持走彰显地方特色的曲艺道路,让“潜在”宝库成为“实在”的资源
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对外知名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潜在的题材库与珍贵的思想库,是曲艺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长治市依托自身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教育文化以及山水峡谷文化和神话故事文化资源,创作出了一大批文艺作品和舞台精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并在各类曲艺赛事上屡屡斩获大奖,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动曲艺发展的成功范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险要的地理环境在上党人身上印刻出了“性朴质”、“尚节气”、“人俗劲悍”的性格特征,而本土的鼓书类作品往往刚柔并济、雅俗共赏、明白晓畅,与当地的传统人文性格一脉相承。若是忽视本地性格,盲目引进外来的名优曲种,或是放弃本土文化宝库,从网络移植创作素材,即使能获得一时的掌声,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曲艺人与当地政府应当明确传承重任与文化责任,通过探寻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路径,全面提升创作水准,让曲艺走上彰显地方特色的道路。
三是着力完善曲艺传承保护体系,以青春力量构成发展动力
为了解决地方曲艺的人才断层,改善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状,完善的曲艺传承和保护体系建设势在必行。长治市为了推动曲艺事业,在延续曲艺血脉、培养曲艺人才、推动曲艺传承三方面狠下功夫,形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科学有效的传承体系。在传承对象方面,对境内的曲种深入挖掘整理,编录文献资料,建立博物馆进行保存;在传承主体方面,大力挖掘培养曲种非遗保护传承人、实施曲艺人才培养工程,助力人才成长;在传承客体、即观众与市场方面,积极打造群众曲艺传播的阵地平台,精心组织曲艺艺术“进校园”、“进课堂”,通过多项途径,提升曲艺文化生态圈在年轻人生活中的覆盖面,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成为曲艺文化的爱好者、支持者与传播者。这一经验对于发展地方曲艺弥足珍贵。如今,曲艺以及传统戏剧的青年受众群与传承人群大量流失。面对现实情况,要加快建立曲种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曲艺传承人队伍,全方位培养传承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解决传承人的后顾之忧,建立社会联动保护发展机制。更大范围地普及非遗知识,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关注、关心曲艺,尤其重视面向青少年的宣传普及,多开展地方曲艺“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让学生受到曲艺传统的熏陶,才能让青年力量构成了曲艺发展的新动力。
四是着力推进曲艺作品创作生产,以精品魅力增强传承活力
推动曲艺事业繁荣发展,要以创作为中心任务,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这其中有两方面要求:一是全面提升本地各类曲种创作水准。各曲种先天条件不一、在群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不同,即使不能达到同等程度的发展水平,也要努力提升新创作品的含金量,以新人新作新气象,扩大曲种的公众影响力。二是重点推进优势曲种出成绩。长治市推出的潞安大鼓《古城赋》、《割肉还娘》、《好婆婆》,襄垣鼓书《水》,长子鼓书《小两口回娘家》、《常回家看看》、《腊月天儿》,武乡琴书《一碗榆钱》,沁州三弦书《笑声飞出刘家坪》等43部优秀作品就是优势曲种精品力作的代表,在国内重要赛事中屡获殊荣,提升了各曲种的文化自信力和创新活力。这就给其他有志于推动曲艺发展的城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全面疏理各级各类文艺赛事,以重大赛事为向导,制定曲艺生产创作方案,打磨精品,留下一批能广为流传、延续后代的作品,是实现地方曲种发扬光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