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高校体育面临的困境与尴尬

2016-01-12谢冬兴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

摘要:高等教育现代化,必然包括高校体育的现代化。现阶段高校体育实现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困难重重。运用文献法与逻辑分析法,并结合一线教学经历,首先从高校体育被不断边缘化、高校体育改革裹足不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等三个方面分析社会转型期高校体育面临的突出困境。然后,阐述了国家政策频繁颁布而高校政策执行显自律不足,少数专家体育思想构建是高屋建瓴而多数一线体育教师实施则目光短浅,大学生体质问题迫在眉睫而大学生体育参与却慢条斯理等三个高校体育面临的尴尬局面。最后,提出基于评价杠杆的高校体育困境与尴尬三方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高校体育;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4-0102-06

1前言

中共十八大提出建党10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新中国成立10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100年概念。而教育的现代化则任重道远,要提前30年,即在2020年率先实现。实现人才强国要求教育要达到优良的规格与要求,而教育的现代化必须包括学校体育的现代[1]。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充满了挑战与机遇。社会转型期,高校体育如何进行大学生个人能力教育,让学生具备怎样的能力以应对日益激变的社会[2]。身体危机为高校体育研究身体维度的切入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时下“身体”在高校场域内遇到严重的危机,这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身体危机的持续恶化必将转化成国家与民族的危机[3]。2010年全国第六次学生体质调查表明:大学生在耐力、爆发力与耐力等核心身体素质指标上继续呈现下滑趋势。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化大学生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体魄强健的重要性。于是,贯彻落实这一精神,直面大学体育困境与尴尬所在,以更大之勇气与责任去攻坚克难,切实有效地遏制大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成为转型期高校体育的重中之重。

2社会转型期高校体育面临的突出困境

2.1高校体育被不断边缘化

2.1.1社会层面:人才标准窄化,应试教育盛行

社会观念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下位概念,其对人的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与导向作用。中国社会传统的“重文轻武”观念持续影响着当代社会,也对高校体育改革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1)社会关于人才的标准。千百年来社会崇尚“学而优则仕”人才观念。社会在评价人才的标准时,仍然受到以文取士的封建观念影响。波及的学校教育领域,则表现对“好学生”的评判标准,形成一种分数至上,其他次之片面风气。认为好学生必然会读书,喜欢体育运动被归入贪玩或不务正业的范畴,大有“文弱之风”盛行态势。久而久之,社会、学校、家长乃至学生形成对体育轻视的态度。2)应试教育导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公共教育资源的不足,以致以考试为主要甄别与选拔的手段的应试教育模式依旧盛行。于是,以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作为核心内容的考试则成为决定学生能否进入更高级别学校的基本形式,这就是仍然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之根源所在[4]。在整个应试教育体系中,已经形成了“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则不学”的思想观念,其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在体育尚未涉及到高考科目的前提下,学校体育工作也将继续不被重视,其累积效应也将波及高校体育,而高校体育也将持续边缘化。

2.1.2学校层面: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当下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潮虽然也引发了体育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论道,但从大学体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生产效益来看,这种论道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与操作层面[5],其真正渗透到素质教育当中仍任重道远,且阻力重重。建国几十年来,在理论上学校体育的地位从未动摇,但实践环节则屡屡受挫,甚至促之高阁。究其缘由,高校体育从来充当的只是手段与辅助的工具,无论是德育主体时代,还是知识中心时期。我们总能听到对于高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之类的评述,而且久之则习以为常,甚至不以为然了。到底是什么导向这些现象的形成,并持续存在?难道这些大学校长均是不懂教育、不懂体育?其根本原因在于前述的应试教育体系以及现行对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现行对学校、校长、学生等的评价指标体系里没有体质健康这一涉及体育指标,没有把学生体育以及体质健康作为评价关键指标。这也出现学校体育做好与否、多少与否,对学生、学校乃至地区没有任何影响。在衡量一所大学好坏,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硬指标中,体育不决定其生存发展[6]。这种教育评价体系的导向,也导致高校自身对学校体育的边缘化对待。

2.2高校体育改革裹足不前

2.2.1雷声大:国家对学校体育制度制订总是风风火火

1949年从贫瘠羸弱中从走出来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学校体育也获得了新生。一直以来,国家对学校体育都十分重视,对几十年来有关体育的政策梳理可见一斑:1951年颁布《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将体育列为各级学校之必修课;1954年试行原苏联模式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后经1956、1958、1964年修改称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又经过1965、1974、1979、1982年多次修订,沿用至今;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颁布,为体育事业发展奠定法理依据。在学校体育范畴则体现为:1956年使用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1981年以来陆续颁布大、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暂行规定;到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后续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2]53号)》、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等等,学校体育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回顾我国政府关于体育、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法律地位,足以表明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稳固定位[7]。所以从制度制定,方针导向层面,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已将高校体育置于相当重视的位置。

2.2.2雨点小:高校对体育改革制度的执行却冷冷清清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社会的众多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唯独体育领域的改革举步维艰,收效甚微。“举国体制”、国家竞技体育的功过得失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论,高校体育改革却也效果平平,大学生体质非遗传指标持续下滑,这需要深思与反省。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在宏观政策与制度制定层面有着好的导向,但是这些制度的执行与监督过程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制度的低效甚至无效[8]。纵观近30年高校体育改革的历程,我们发现多数制度缺乏对体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的激励,而且对于体育工作成效监督处于真空状态,机制缺失。“搭便车”“无作为”“阴奉阳违”等现象层出不穷。高校体育改革总是要通过一线体育教师来实行的,这种监管的缺失,使得积极参与改革的教师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与物质及精神的产出不成比例。高校对于体育与体育教师群体的不重视,也导致了体育教师群体“位轻责任小”的心理定式。于是,便形成了大学生体质水平下降严重,国家、社会对体育工作施压、评判及改革呼声越来越多与体育教师利益集团对体育改革存在一定抵制与柔化改革力度的矛盾。到目前为止,高校体育所进行的改革多表现为一种外源性的变革,学校与体育教师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所以,高校体育改革虽然政府呼声很大,但到执行的关键性领域却未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改革内动力不足。我们以高校体育教改中的学生学习评价改革为例,来简单论述。以泰勒的“目标模式”及“工具主义”理念为主导的传统结果评价模式一直为广大高校体[JP+1]育教师所推崇。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教师制定学生技术学习的标准化体系,最后依据学生个体与标准之间的差异程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与区分[9]。这种评价方式的突出特点就是标准化、高效率,大大精简教师工作量;而突出缺点则是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形成“一刀切”局面。于是,近10年来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反复强调“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以及降低学习评价的甄别功能。但是,以过程评价取代结果评价,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进步程度,主张多元化评价综合运用,这无疑将大大增加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与操作难度。而且没有与这一改革相对应的体育教师激励与监督机制。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中,我们见到这种结果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甄别与区分性评价依然大行其道,不管政府制度与文件是如何的规定与呼吁。[JP]

2.3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

5年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频繁显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持续下降。而最近一次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表明与2005年的调查相比,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集中体现在耐力、爆发力及力量等受非遗传性影响小、受体育运动影响大的指标[10]。根据高校体育整体环境不变,改革不作为的现状,我们预计2015年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依然能得出大学生体质进一步下降的结论。虽然大学生体质下降受社会观念、应试教育、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影响,但高校体育工作应难辞其咎。当大学生体育出现持续下滑时,我们必须反思高校体育的本质属性及核心目标。增强大学生体质当是高校体育最求的核心价值,大学生体育目标达成与大学生体质提升是高度正相关的[11]。大学生体质非遗传性指标持续下滑的现状,说明高校体育离目标的达成相距甚远。大学生体质下滑问题未能得到解决,高校体育便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3社会转型期高校体育面临的尴尬局面

3.1国家政策频繁颁布而高校政策执行显自律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高校体育工作以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梳理近60年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文件的演变,我们发现一条清晰的路线:1956年在全国高校试行前苏联模式的《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课试行教学大纲》、1961年清除“以军代体”“以劳代体”思潮,高校恢复体育课,重订《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1979年颁布确立“增强体质”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1992年颁布育人宗旨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年颁布确立“健康第一”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沿用至今[12]。高校体育应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之所以要出台如此多针对大学生体育和体质健康的文件,正是由于现实中大学体育正在被忽视与挤压,大学体育功能严重弱化。虽然高校有如此之多体育他律,大学生体质逐年下滑仍是不争事实[13]。高校体育总是“说来重要,做来次要”。当代大学市场化激烈竞争环境下,高校普遍注重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大学精神与制度以及学科成长机制等核心竞争力建设。高校体育在上述方面的职能表现明显势弱。现有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窄化的同时也缩小了人才素质的内涵。评价指标导向大学核心竞争力建设产生“拆东墙补西墙”“强化一方面投入以削弱另一方面为代价”片面行为。过度夸大高校核心竞争力必然导致其余大学功能(包括高校体育)受到极大抑制,形成国家对高校体育他律有余(表现为政策文件频发),而高校体育自律不足的尴尬局面。

3.2少数专家体育思想构建是高屋建瓴而多数一线体育教师实施则目光短浅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集体协作式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中国人崇尚权威的价值取向。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演变依次经历:清末-1927年军国民主义思想阶段;1927-1949年自然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杂糅阶段;1949-1976年社会主义思想阶段;1976年到今天的新发展阶段[14]。纵观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历程,我们发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校体育思想一方面批判旧的观念与传统,另一方面引进新的观念,不断往复,新旧之间、理论与实际相互缠绕,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整体呈现片面批判、排斥与盲目照搬照抄的景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行各业更是对专业、专家、学者、教授等权威顶礼膜拜,而高校体育领域亦是如此。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学校体育思想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局面,一时间国内外各种思想相互杂糅,更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先后出现增强体质思想、终身体育思想、体育与竞技相结合思想、快乐体育思想、“健康第一”体育思想以及全面发展体育思想等[8]。学术的百家争鸣必然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丰富,但是高校体育这种指导思想的混乱,使得一线体育教师在实践中积淀的理论问题尚未得到厘清与解决,而新的实践探索或者“舶来品”又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的发展[15]。于是,我国近现代高校体育思想虽历经百年,仍未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体育思想与理论体系[16]。

以“快乐体育”思想引入高校体育为例,来简要评述一下专家理论的“高屋建瓴”有余与一线体育教师理论指导与运用(接地气不足)的矛盾。快乐体育是20世纪国内一批留日学者和专家从日本引进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其精髓是将运动置于一个终身目标,从运动中体验快乐[17]。日本快乐体育思想的提出具有相应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基础。然而,快乐体育思想引入国内后,很快被划为一种体育教学模式与手段,被推崇到操作层面,成为高校体育形式上的改革,最终导致一线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快乐体育”思想异化普遍现象:望文生义,将快乐体育等同于追求乐趣,对学生投其所好;将体育教学等同于玩耍,把学生的心理感受放在首位,形成“放羊式”教学[18];教学目标虚无化,教学内容空洞化,教学组织散漫化,学习评价客气化。传统体育教学所倡导的练习强度、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身体机能提升等,体育课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则被束之高阁,最后将高校体育课的这种乱象冠以多元化、个性化为名。从目前高校体育课功能弱化,学生体质下滑的现状判断,中国式课堂“快乐体育”极有可能沦为一个伪命题结局,而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与其本来的样子越来越远。

3.3大学生体质问题迫在眉睫而大学生体育参与却慢条斯理

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薄弱是当前高校体育扭转学生体质下滑趋势的主要障碍之一。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我们认为不喜欢体育,甚至厌恶运动并非人之初的本性。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至少来源于两个层面的后天影响:1)社会观念影响。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导致以知识掌握、分数高低区分接收为高一级教育的遴选机制盛行。特别是当前,教育与就业、社会竞争等相关密切,社会、学校及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严重缺乏关注,甚至片面地认为学生年代知识与分数最为重要,至于体质健康可以今后再提升。整个基础教育被这样一种“好学生”标准所充斥,即使爱好体育运动的学生也会发生思想的扭曲,加入厌体者行列。2)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上一轮的高校体育改革带有明显的心理学背景,将学生体育兴趣置于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大有高校体育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服务于学生体育兴趣,满足学生体育兴趣之势。严重混淆“培养兴趣”与“满足兴趣”两个概念[19],导致高校体育课堂出现“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乱象。受这种氛围的长期影响,大学生也普遍认可自身兴趣的重要性,并发挥“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意识”。于是,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听到学生如下心声:上体育课不出汗;上体育课不考试;上体育课不学技术;上课体育课玩手机;上体育课早点下课;上体育课站的好累;上体育课没兴趣,能不能不上?……体育课堂身体练习、机能提高、体质状况改善本就是一种艰苦的行为,身体必须承受一定的运动强度与练习密度,肯定要流汗、喘气、肌肉酸痛以及出现“运动极点”等,这个机体能力提升过程不是靠兴趣能支撑下来的。曾几何时,学术届一度为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而争论不休。面对大学生体质状况逐年下滑的困境,作为高校一线体育教师,我们却深刻地体会到对于学生体质国家、体育教师的着急与大学生抵触、不急的矛盾。大学生对于自身体质问题的未知,也导致其在高校体育改革中的主动性不足,出现国家、教师对大学生体育参与他律有余,而大学生体育参与自律不足的尴尬。

4基于评价杠杆的高校体育困境与尴尬三方对策分析

大学生体质水平持续下滑,高校体育改革势在必行,不可懈怠。高校体育改革决策与执行各个环节,学校、体育教师以及学生群体均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满足[20],而非最优化配置。如何引导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主动参与到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改革中,唤醒其主体意识,增强其内驱动力[21]?合理利用评价的杠杆作用,将利于高校体育当下面临的困境与尴尬的缓解。[JP]

4.1高校办学:将体育条件与学生体育状况列为重要指标,严格监管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必须包括高校体育的现代化。国家在对一所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估以及核心竞争力评估中,加入体育指标,特别是涉及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以及师资的硬件建设,同时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改善列为关键指标,以督促高校突破开展体育条件的限制问题。对于学校体育开展不足,学生体质合格率与优秀率不能达标的高校实行社会公开通报,必要时可采取停牌警告。高等教育中,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监督问题理顺后,当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都像重视大学生存一样来重视体育时,高校体育办学条件改善,便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15]。只有高校体育条件的改观,高校体育改革,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遏制才是有水之源。

4.2教师教学:制定高校改革激励机制,发挥教师内驱力

实现大学体育功能,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高校体育教师责无旁贷,又任重道远。在高校体育改革中,只有体育教师结合自身体育工作主动参与[22],才有高校体育改革的成效,进而才有大学生体质水平提升与体育参与意识的改善。因此,1)重新树立高校体育增进大学生健康、增强大学生体质为的根本目标,增强体育思想的“接地气”性;2)立足于现实,现阶段高校体育的重点应是遏制大学生体质下滑势头,高度重视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3)改善高校体育教学考评办法,制定体育教师参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绩效激励机制;4)大力扶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涉及学生体质、学生体育意识提升的学术活动,鼓励体育教师在一线岗位协同创新;5)不断树立为高校体育改革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与典型运动。只有发挥高校体育教师内驱力,高校体育改革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3学生学习:增加大学生综合评价体育与体质比重,推动体育参与积极性

从大学体育的功能与目标来看,大学生本是高校体育教育以及高校体育改革的受益者,应具有很强的体育参与意识。出现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薄弱的现状,除社会环境之外,与大学生评价体系缺乏对体育重视高度相关。体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每个大学生都要按照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方案接受这一教育内容。对于大学生,如果体育课程、课外体育锻炼以及体质状况与对其的评价直接相关,表现涉及综合评价,涉及评优评先,甚至涉及毕业与就业,那么想象每个大学生都会重视自身体育的参与。以评价这种内生动力的触发,来促成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形成。如此,高校体育改革实现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标自然是水到渠成。

5结束语

高校体育现在所面临的困境与尴尬并非一朝一夕所致,因此,这些困境与尴尬也不是一个老师、一所高校、一场运动、一次改革就能化解的,必须通过十年,几十年,一代甚至几代人不懈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体育改革应坚持系统论观点,将改革置于整个学校大体育(大、中、小学)之中[23],坚持体育改革的长期性,摈弃运动化与短期政绩偏见。而高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制定应“接地气”,要更符合中国国情与实情。另外,高校体育教师应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与危机感,激发内在驱动力。责任感与使命感是体育教师职业及高校体育所赋予的本职天性;而危机感的存在则来源于高校体育(特别是高校体育课)功能的不断弱化,直至高校体育与体育课被取缔,这也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师安生立命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1):1-7.

[2]孙喜和,胡谊.“生きゐ力”的含义——现行日本“学校体育指导要领”分析[J].体育学刊,2005,12(2):24-26.

[3]张磊,王健.身体: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6):97-103.

[4]袁磊,陈玉清.对学校体育“位差”的社会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36-38.

[5]左庆生.还学校体育以独立品格[J].体育科学,2004,24(6):64-67.

[6]舒盛芳,沈建华.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校体育取得的主要突破与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32-37.

[7]段桂梅,刘定一.50年来中日学校体育发展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1999(2):64-65.

[8]邓星华,王俏飙.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走向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1-4.

[9]邵桂华,孙庆祝.从“工具主义”到“人文关怀”:学校体育教学的范式转变——自组织的学校体育教学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7-10.

[10]贾洪洲,陈琦.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J].体育学刊,2013,20(5):3-7.

[11]伍天花.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目标达成的辩证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0,31(4):97-99.

[12]谢冬兴.转型期高校体育课程学生权力社会学审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104-108.

[13]覃立.他律与自律视角下的学校体育——兼议体育养成教育[J].体育学刊,2014,21(5):70-73.

[14]潘志深.对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初步研究[J].体育科学,1990(2):18-21,47,92.

[15]董翠香,朱美珍,季浏.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2,19(4):72-76.

[16]刘桂海.关于学校体育“元理论”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91-93.

[17]张洪潭.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论——百年学校体育主线索厘澄[J].体育与科学,2000,21(1):8-16,22.

[18]李吉远.学校体育的异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336-338.

[19]段健芝,梁晔,安福秀.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卢元镇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07,14(8):1-4.

[20]李冬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制度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0):75-77.

[21]王登峰.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13,20(1):1-5.

[22]李凤程.《学校体育之研究》与我国学校体育——纪念恽代英《学校体育之研究》发表七十周年[J].体育科学,1987(2):8-10,93.

[23]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 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78-83.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
大学体育教学的反思
基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