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真儿童”的回归

2016-01-12高昕

电影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单一化成人化

高昕

[摘要]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被誉为当代中国动漫分水岭,为当代国产动画中的翘楚之作。尽管如此,该片仍然脱离不了原著的窠臼,没有实现内容题材上的原创性、儿童化,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单一化、格式化的缺陷,失去了儿童的自然。笔者以这部影片为例,指出了当下儿童影视作品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倡创作必须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树立“尊重儿童生命”的儿童观,让儿童拥有自己的人生权利,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影片;成人化;单一化

作为70后,我们的童年是充实的、轻松的、幸福的,没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饥寒威胁,没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课外辅导,没有前有埋伏、后有追兵的课业压力,有的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更无福享受的与伙伴们一起分享的那些无尽的游戏与快乐,更为重要的是,有一批优秀的国产儿童影片陪伴我们成长。已人到中年的我们对于那些经典作品仍能做到耳熟能详,儿童电影如《小兵张嘎》《鸡毛信》《三毛流浪记》《闪闪的红星》《霹雳贝贝》等,儿童电视剧如《小龙人》《十六岁的花季》等,儿童动画片如《黑猫警长》《葫芦娃》《没头脑和不高兴》《皮皮鲁和鲁西西》等,这些彰显时代特征的影视作品故事情节完整紧凑、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有血有肉,“三毛”“嘎子”“东子”“一只耳”等角色被我们所铭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们代表了一个时代。

历史的车轮早在15年前就已经驶入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心驰神往的21世纪,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影视作品的创作却较少观照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缺乏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影视产品,从而导致孩子们记住了一大串国外制造的诸如奥特曼、哆啦A梦、哈利·波特等影视人物形象。

下面不再一一列举,仅以今年暑期档热播的儿童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为例,来探讨一下中国儿童影视作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圣归来》是我国本土动画电影,该片以神话名著《西游记》为题材,讲述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四百多年后,从小失去双亲的江流儿与行脚僧法明相依为命,一直将孙悟空作为崇拜的对象。江流儿因从山妖手中救出了一个小女孩,被他们一路追杀,误打误撞地解除了孙悟空的封印,但是悟空并没有立刻恢复法力。妖王布下夜店迷局,轻而易举地抓走了女童,江流儿冲进道场,恢复了法力的孙悟空打败了山妖,拯救了那些童男童女。

相比较近几年的儿童影片,《大圣归来》剧情紧凑,高潮迭起,画面制作精美,人物形象典型,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因此自公映后名利双收,票房高,评价高。专家和观众皆赞扬影片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有迪士尼动画的英雄叙事风格,还兼蓄了日本动漫的魔幻风格,已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塑造品牌形象的敲门砖,圆了我们中国人的英雄梦,使中国观众重拾了对中国动画电影的信心。诚然,电影作为高投入、大制作、高科技的产物,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圣归来》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然而笔者却想在大家都为《大圣归来》点赞的时候客,观而冷静地找寻我国儿童影片的不足与差距,以期早日迎来中国儿童影视作品更加美好的明天。

首先是影片选材的重复化。《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七十二变”了,以其为蓝本拍成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戏曲片不可胜数,仅电视剧这一种艺术样式就有六个不同的版本,电影有经过大幅度演绎的《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大闹天宫》等,动画片如《大闹天宫》、戏曲片如《真假美猴王》等。为什么西游题材超越《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其他三部名著,成为影视人关注的热点呢?主要原因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简单,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娱乐、喜剧色彩浓厚,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正义最终战胜邪恶”“克服万难、终成正果”等观念,适合几乎各个年龄阶段的受众,老少咸宜。

由《西游记》改编的这些影视作品有的是基本忠实于原著,认真严肃地再现了原著中每一个精彩绝伦的取经故事,再加上演员们专业的表演、细致的后期制作,堪称精品,典型的如85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据说该剧的重播次数已经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有的影视作品在改编、拍摄过程中融入了较多的现代元素,对故事进行了合理化创新,人物的思想、语言没有完全契合西游人物的本来面貌,如张纪中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其中孙悟空的语言就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有的西游版本进行了让很多读者、观众大跌眼镜的“创新”,肆意糟蹋经典,毫无文化内涵。

虽然影片《大圣归来》进行了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创新,加入了山妖、妖王等角色,将江流儿也就是小唐僧塑造成了行侠仗义、有勇有谋的“少年英雄”,将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演绎成了胆小怕事、得过且过的普通人。故事情节上增加了小唐僧的身世、救小孩战山妖、帮助大圣归来等剧情,但是这些仍是观众们非常熟悉的西游原班人马,像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白龙马、土地神等,故事情节还是离不开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唐僧救孙悟空出五行山、从妖怪手下救人等西游的“招牌”情节,让我们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猴王保唐僧”“救难小儿城”“斗法降三怪”等《西游记》经典桥段。

其次是电影内容的成人化。《大圣归来》执行制片人冯奕这样评价该片:“这其实是一部合家欢题材的电影,西游只是它的外壳,讲述的却是现实社会的话题,儿童可能看的是精彩的画面和西游的人物,成年人看到的可能是自己的过去或当下的自己。”[1]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支配下,我们看到《大圣归来》里出现了一些“非儿童”的成人化情节,贯穿全剧的江流儿救人的故事便是一例。根据剧情和人物形象可以判断出江流儿的年龄在六七岁上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尚且不能照顾好自己,如何能解救一个比他小不了几岁的小女孩呢?更何况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和尚,没有法力,没有武器,甚至没有武功,难道就凭着一颗善心和一腔热情就可以成就大事吗?然而在影片中,他被塑造成一个“小大人”,做了成人不敢做或者做不成的事情,这岂不是“揠苗助长”吗?

该片内容成人化的原因在于创作者没有真正了解儿童与成人在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方式上的本质区别。成人是以概念、判断、归纳、推理等方式认识和把握世界,而儿童对世界的把握则是通过情感契合的隐约性认识,正如里德所说的,儿童“有未受理性或推理思想影响的目光,有接纳不相容联系的目光,接纳那种非召唤而来、未经观察和检验而来到心灵中的自足意象的目光”[2]。其实,不必费尽心思进行所谓创造性的改编,《西游记》本身就具有吸引儿童的魅力。孙悟空和猪八戒是颇具喜感的一对搭档:孙悟空尖嘴猴腮、毛脸雷公嘴、罗圈腿,猪八戒黑脸短毛、长嘴大耳、肚子圆挺;孙悟空艺高胆大、机智勇敢、一身正气,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爱色、爱占小便宜。这两个人物形象完全迎合了儿童思维的“童话特点”和喜欢冒险、崇拜英雄的天性。在幽默的故事情节中,尤其是在孙悟空一次次聪明、机智的战斗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天真淘气的本性。因此,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从儿童的角度看待事物,借助个性鲜明、惹人喜爱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来表现深刻的主题,表达真挚的情感。“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扰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3]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成人文化强加在儿童作品身上,使作品中的儿童成为枯燥的“小大人”,而是要顺应儿童个性的发展,通过作品引导孩子的真实成长。

最后是人物性格的单一化。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是具有单一性格的,即好人绝对没有缺点,而坏人一定毫无优点,人物的性格是平面的而非立体的。《大圣归来》里的小唐僧也不幸成为“高大全”式的好人——关心民众、乐于助人、敢于承担、自我牺牲,他很可敬,但是却失去了一个孩子应有的“可爱”和“童真”。再来对比一下英国儿童影片《帕丁顿熊》,创作者把帕丁顿熊塑造成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就以他初到布朗先生家里“大闹厕所”为例,他对于人类社会一些事物的尝试正是体现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理。在生活中,孩子们看到电源插座想要用手去抠,看到遥控器要翻来覆去地按,拿到一个新玩具要千方百计地把它弄坏……帕丁顿熊用牙刷掏耳屎、用马桶水漱口、拿浴缸当小船等行为表现了儿童喜欢恶作剧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轻信陌生人以致差点儿成为标本则表现了他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就像原著作者英国作家迈克尔·邦德在伦敦帕丁站附近的一家商店里看到一只玩具熊,从而联想到在新闻纪录片里看到的那些在战争时期离开伦敦、流落街头的小孩儿一样,影片中帕丁顿熊的人物形象会让我们随时能够联想到可爱而又淘气的孩子们。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个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人的性格本身就是一个繁冗复杂的系统,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构造的世界,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千差万别。对于一个人的性格而言,总是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粗与细、崇高与滑稽多重性格的排列组合。人的性格正是因为具备这些丰富的矛盾内容,才成为人。一个人,当他只有优点而没有任何缺点及弱点时,他便成了“神”;当他只有缺点而没有优点和长处时,他便成了“魔”。不管是“神”还是“魔”,都是性格单一化的极端表现。文学艺术一旦走入这种极端,就会变质,丧失了“文学及人学”的本性。

综上所述,《大圣归来》脱胎于《西游记》的故事情节,缺乏原始创新精神,不过是集合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诚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然而,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却跳不出这精神遗产,殊不知这精神遗产也会有坐吃山空的时候。特别是儿童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古代的儿童非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且还受到传统文化的蔑视——儿童是小大人,是比成人小一号的成人。如此一来,儿童不可能拥有健康的、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不可能充分享受童年的乐趣,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就只能像“暂出樊笼的小禽”,“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4]丰子恺在散文《给我的孩子们》中表白:“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你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大人们呼号‘归自然!……在你们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依样画几笔画,写几篇文的人称为艺术家,创作家,对你们更要愧死!”[5]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可以展现的内容和题材十分丰富,但排除技术领域的差距之外,国产动画归根到底是输在想象,败在创意,失在策划。[6]先辈的话让我们不由得反思如今的儿童影视作品,大声疾呼“真儿童”快些回归!儿童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们、工作者们一定要树立“尊重儿童生命”的儿童观,这是进行儿童文化创新的前提。尊重是最好的爱,不仅需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还需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同时必须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与心灵自由性。我们应当让儿童拥有自己的人生权利,鼓励儿童充分享受童年的幸福,促进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巩固并扩展他们心灵中的生命欲求,为儿童进行生命的自我扩充和超越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佚名.《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未映先热 好莱坞模式做发行[EB/OL].http://yule.sohu.com/20150114/n407794051.shtml,2015-01-14.

[2]沈琪芳,应玲素.儿童诗性逻辑与中国儿童文化建设[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5.

[3][法]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91.

[4]鲁迅.上海的儿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80.

[5]丰子恺.丰子恺文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254.

[6]唐任伍.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02.

猜你喜欢

单一化成人化
浅析小学英语复习课上评价的重要性
被雷军相中的御泥坊冲击IPO 细思极恐“单一化”现隐忧
幼儿舞蹈成人化教育之弊端及对策
少儿出版物过度成人化现象分析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