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记
2016-01-12方格子
1.风琴上的灰尘
十月的皖北已经微有寒意,天气预报说,气温骤降,最低温度为摄氏九度,风力3—4级。已是深秋,满院子的杨树叶在风里翻飞,我明显感到了清寒,紧了紧衣衫,跟着豆老师进教室,开始我的支教历程。
上课前,豆老师作了简短介绍,从杭州过来,会在学校住半个月。下课时,同学们一下围在我身边,他们当中有几个便显得特别亲热,问我杭州的天气是不是很热,有没有五十多度;杭州是不是有个西湖,水很清澈,像镜子一样;杭州的马路是不是很干净——这些大约是父母从杭州回来后跟他们说起的西湖见闻。我注意到班里有个男生,长得清秀,长长的睫毛扑闪着,总是远远地站在课桌旁边,欲言又止的样子。
再上课时,我便有意识地关注那个男生,从他的本子上知道了他的名字,郭小龙,他的眼里充满了好奇,时不时有疑惑的神情。外面又起风了,教师里坐了五十个学生,比较暖和。等一下课,教室门一开,风从门外进来,我看到郭小龙不自觉地抱了抱肩膀。
走廊上,我拉住郭小龙:怎么不多穿件衣服?
郭小龙显得很羞涩:不冷。
看你发抖,还说不冷,下午可得加一件衣服了。
郭小龙点点头,我再想跟他说点什么,见旁边一个女生,站在一边,好奇地打量我。她穿着一双拖鞋,一件白色的短袖T恤,胸前印着一只浣熊,一条裤子刚及小腿处,整个是盛夏的装束。我问女孩怎么不多穿件衣服?女孩低下头,悄悄地跑开去。
穿过走廊,刚想进办公室,李老师从教室出来,跟我点头打了招呼,一边叹气摇头,一边往办公室走。李老师五十多岁,从乡村小学建立开始他便在这里任教,从学前班的拼音“啊波次得”到五年级的地理,他都教过。我夸赞说,你是全能将军!“没有办法,我们农村小学老师少。”李老师感叹一句。
进了办公室,李老师告诉我,他班里的郭燕燕上课一直在哭,她爸爸不要她妈妈了。李老师是本村人,对村里每户人家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告诉我,郭燕燕的爸爸外出打工十多年,妈妈留在家里,家里五姐妹。男人外出打工之后,这个家就没有团圆过。李老师感叹:“在我们这个地方,要像你们那边一样,一家几口团团圆圆地过日子,真是比什么都难!”
我们交谈没几分钟,郭燕燕就进来,一见我便哭开了,也不管我是陌生人,她就那样一直哭诉着告诉我,她爸爸不要这个家了。
2011年,我开始采访留守家庭。很多时候,留守者的诉说总是让我酸楚难挡,好多次,睡在家里温暖的床上,睡里梦里都是那些哭泣的声音,醒来后久久无法入睡。
记得整理行李的时候,同学给我短信,她担心我的这次出行又会给我带来心灵创伤。短信说:其实我们都无法给予别人能量,即便貌似的力量,也都是虚弱的,因为那个时候,对方还不具备消化的能力,我们的所谓给予,或许反而是另外一种逼迫。不要让自己太进入情景,任何时候我们都是旁观者。
此刻,办公室静悄悄的,郭燕燕在抽泣,我看着瘦弱的她肩膀一耸一耸的,不是哭喊,是呜咽。她的脸被泪水模糊,手上沾着铅笔灰,一擦,脸更模糊不清。我把她拉过来,坐在旁边的椅子上。
实在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安抚她,但我不想让她一直那样悲伤。寻思中,瞥见左侧椅子边有一架风琴,没有盖子,布满灰尘,黑白琴键因为天长日久,色泽有些模糊。我摸摸郭燕燕后背,拉过她的一只手,按了几个琴键,想以此来平复她的情绪。几个音符响起来,听着有些哀怨。郭燕燕顺势一把抱住我的手臂,哭出声来。我附在她耳边说,大人的事,他们自己会解决的……摸着她瘦弱的后背,单薄的衣衫下一颗稚嫩的心。
李老师见此情景,站起来,摸摸郭燕燕的头,扶着她的肩,慢慢地往办公室外面走。才走了三四步,郭燕燕却又回转身来,站在我面前。
“老师,我爸让我和弟弟跟他,我不想跟他,我要跟我妈妈。我妈妈穷,可是我不会离开我妈妈。我就算死了,也不会跟爸爸走,我会守着我妈妈。”仿佛是一段告白,又似乎是最后的倾诉。
李老师告诉我,郭燕燕常年不回家的爸爸有一次忽然回来了,背着老人跟妻子来到学校,来接两个孩子。郭燕燕跟弟弟欣喜不已,长久不见的爸爸回家了,没曾想却把姐弟俩接到了朱集法庭,让姐弟俩表态,跟爸爸还是跟妈妈,爸爸妈妈要离婚了,让他们自己想好了……郭燕燕跟弟弟哭着抱在一起,跑出了朱集法庭,边跑边哭喊:“妈妈,我们死也不会跟他……”
郭燕燕的妈妈长年留守在乡村,除了土地,一无所有。郭燕燕说:“宁愿跟着妈妈去要饭……”我费力克制着的情绪,不可遏制地被郭燕燕轰炸出一个缺口。在深秋的皖北校园,我看到泪水滴落在老旧的风琴上。
2.自行车上的童年
我跟豆老师说想去郭小龙家看看。豆老师犹豫了一下说,他爸妈都不在家——哦,他爸已经死了。我看着站在操场边的郭小龙,跟他笑了笑,算是打招呼。郭小龙羞涩地走开去。豆老师又说,刚才在办公室跟你哭鼻子的是他堂妹。说话间,一个女孩跑过,七八岁的样子,脑后的马尾巴欢快地跳动,而她身后,一个五六岁大的女孩,哭喊着姐姐跟在后面跑,扑通一下摔倒在地。我赶紧扶她起来,谁知女孩用力甩脱我的手,拿眼睛瞪我一下,又往前追了去。
豆老师叹气说,瞧瞧,这也是郭小龙的堂妹,郭小龙爸爸有九姐妹,叔叔伯伯家的孩子一大串……
走出校园,沿着一条灰尘扑扑乱飞的村道,我跟郭小龙并肩走着,郭小龙步子很快,我背着一个大包,跟着有点吃力。身后跑上来的郭燕燕气喘吁吁,得知我要到郭小龙家去,显得很开心,跟我絮叨着她跟郭小龙的关系。
“是俺哥,俺二伯的儿子。”
前面在修桥,我们从一侧泥地里走,泥路凹凸不平,虽是晴天,依旧有些泥泞。郭燕燕停下来,后面跟上来一个小男孩,五六岁的模样,是郭燕燕的弟弟郭春弟。我们几个人混杂在放学回家的同学中,挤挤挨挨地过了那块泥泞的道路,眼前便是一条笔直的村道。
郭小龙小跑着往前。我喊住他,让他慢慢走。他停下来等我,见我到眼前了,便又很快地走起来。这个乡村少年有着一双深邃的眼睛,皮肤黝黑,脸上隐约有几块虫斑,穿一件长袖T恤,一条青色运动裤,白色运动鞋在他脚底翻飞。这是一个阴天,看不见云层,天空是灰黄色的,不远处的田野,农户正在焚烧玉米秆子,大蓬青黄色的浓烟翻滚着往空中升腾,跟半空里厚厚的灰尘衔接在一起。
我跟郭小龙的话题从天空开始。郭小龙说,他想发明一个机器,像一张网,晴天的时候,把天空中的灰尘烟雾全部都收进去,这样,“我们抬起头来,就能看到蓝天白云了”。等到夏天,很热,爷爷奶奶去地里干活的时候,机器自动把网里的灰尘和烟雾都净化,变成一朵一朵的云,飘浮在种田人的头顶,“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热了”。
走着走着,只剩下我们几个。我这才知道,郭小龙家不在这个县,是紧挨着的阜南县。从学校到郭小龙家六七里路。我问郭小龙怎么不骑自行车,郭小龙笑笑没有说话。一边的燕燕抢着说:“老师,俺哥为了跟你一起走路,把自行车留在学校了。”
内心一阵感动。路过一个村庄时,郭小龙的脸色变得沉重起来,步子比刚才快了一些。在我的追问之下,郭小龙才道出了实情:紧走慢走地赶路是想早点回家去地里喊爷爷奶奶回来做饭,因为“家里来了客人,是我们老师,爷爷奶奶一定很高兴”。而此刻的步子更快是因为,“俺妈在这个庄上”。
在郭小龙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得知郭家一段往事:郭小龙五岁那年,爷爷生了一场大病,为给爷爷治病,家里负债累累,连那头耕田耙地的黄牛都牵去卖了。“俺奶奶一直哭那黄牛,舍不得。”郭小龙说到这里,神色黯淡下来。
郭小龙父亲外出打工赚钱,不到三年,忽然得病去世了。“俺还记得俺爸走的时候跟俺说,等爸在杭州找到工作赚到钱了,给爷爷治好病,俺家有余钱了,就带你去杭州看西湖,去西湖划船。”郭小龙说,他爸也不知犯了什么病,没等他妈赶去杭州,人就没了,在杭州给烧了。
父亲去世不久,母亲改嫁到邻近一个庄上,“俺爷说俺妈还怀着弟弟”。
我们行走的这条村道,左侧是一条河流,只是已经干涸,河床上长满了荒草,还有村人丢弃的垃圾。村道右侧是白杨树林,村子就在这个树林里。皖北农村的住户大都分散在这些高大的杨树之间。依稀是草垛、休憩的黄牛,三两只小鸡在踱步。
我不由自主停下脚步,看河对岸的村子,一样的白杨树,一样堆得高高的草垛,偶尔一只雄鸡高昂地啼鸣,从一个外人的眼里看来,安逸、宁静。我问郭小龙,哪个房子是你妈妈家的?郭小龙径直往前走,头也不回:“我不会踏进她家一步……我恨她!”
一定能够找得到很多理由来给郭小龙母亲合理的解释,为何忍心抛下五岁的儿子,带着身孕另嫁?而少年郭小龙显然还无法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一个年轻的女子,留守三年,含辛茹苦侍奉老人、哺养小孩,盼不到夫妻团聚、丰衣足食,却在一夜之间成为寡妇。家里有一个病倒在床的老人,破败的泥坯房子,看不清的天空……这一切或许都是她易主的理由。后来我从侧面了解到,郭小龙母亲给出的说辞是:她的肩膀已经垮了,再也挑不动担子。她现在跟丈夫在一起,又生了两个孩子,夫妻俩在田间地头刨食,“不觉得苦,只要一家人在一个窠里”。又说,当初郭小龙父亲外出时,她就竭力反对,因为她不想独自一人留在家里,“像葬在树林里,永世不得翻身”。只要“一家人在一个窠里”。——最低的生存要求,也不见得能够达到。
我还没有从郭小龙家的情景中回过神来,却听前面传来哭声。“是俺妹。”郭小龙说着往前奔去。我们几个也跟了过去,却见两个女孩摔倒在地,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压住了她们的腿。郭小龙把自行车扶起来,我这才想起,刚才在校园看到过这两个女孩,一个在前面跑,一个在后面追,摔倒后我扶她起来,她瞪了我一眼——八岁的姐姐郭豆豆,上二年级,五岁的妹妹郭爱爱,学前班。每天,姐姐用自行车载着妹妹去学校。刚才,妹妹在自行车后面闹脾气,不小心把脚夹进轮胎的钢丝圈里了。
也是郭小龙的堂妹,郭小龙小叔的两个女儿,“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一岁半”。
安抚好郭豆豆姐妹,我们继续往前。知道我要到郭小龙家去,郭豆豆特别高兴,他们几家住一个庄,离得不远。郭豆豆不愿再骑自行车,她希望跟我们一起步行回家,妹妹郭爱爱却不干了,她坐在后座,两脚乱蹬,非得姐姐赶紧带她回家。郭豆豆推着自行车,不时地看我,那样的眼神——过去大半年,我依然能够回想起来,却依然无法准确说出那眼神透露的信息。欢喜?惊讶?信赖?惶恐?似乎都不是。
我本想替换郭豆豆推自行车,减轻郭豆豆的负担,这样也可以加快前行的速度,谁知郭爱爱更加狂乱地折腾起来,非要姐姐骑上去,她要回家。无奈,我只得把自行车把手交还给郭豆豆。见妹妹吵闹得厉害,郭豆豆摸摸妹妹的脸,又帮她擦眼泪——郭豆豆像母亲一样,把妹妹的头搂过来。妹妹坐在车上,姐姐个子又不高,妹妹想在姐姐怀里窝一下的举动没完成。郭豆豆又摸摸妹妹的脸,紧走几步,跨上了自行车,慢慢的,身影变小了。我看到妹妹把头靠在姐姐后背,紧紧地抱住姐姐的腰。妹妹的两脚晃动,自行车也跟着左右晃动起来。
郭燕燕快嘴道:俺婶子又得打豆豆了。
我问为什么,燕燕摇摇头说不知道,反正婶子就爱打豆豆,打爱爱更凶。
正说着,一直默默跟在后面的弟弟插嘴:“婶子抓俺妹的头发,都这一把。”燕燕弟弟在路边抓了一把枯草,晃动着说。
再细问,几个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起婶子的事来,说婶子总是无缘无故地打豆豆跟爱爱,白天打,有时半夜打,“打爱爱最凶,有一次,俺婶子都打晕死过去了,俺奶就给掐手腕、掐人中、掐脑门,才回过气来”。
八岁的小女孩,自己都还不知道冷暖,却要带着五岁的妹妹去学校,在我看来,已经够乖巧的了。郭小龙又告诉我,郭豆豆六岁就开始学会骑自行车,那时父母都不在家,跟着爷爷奶奶过,白天她独自在家照料妹妹,晚上还得料理妹妹睡觉。郭豆豆上学前班时就带着妹妹去学校,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那逐渐远去的自行车,自行车上两个年幼的孩子,她们的童年的背影……
3.掌心里的惊喜
从大路拐进一条田埂似的小道,再过一座低矮的桥,便进了村子。高大的白杨树下零散着几户人家,典型的皖北乡村风貌一展眼前,一条同样干涸的村中小河把村子分割成了两半。还没进村,听得身后汽车响,我们几个闪开去,一辆面包车从我们身边驶过,在前方五十米处停下,接着便听到鞭炮炸响。还没回过神来,却见郭小龙第一个飞奔向前,郭燕燕姐弟俩也跟着飞奔而去。村子里呼啦啦出来七八个男女,齐刷刷地往面包车方向跑,定睛看去,见面包车上下来一个人,正往人群里撒东西。在这个安静的乡村,“哄抢”的热闹场景有些突兀,我拿眼寻找郭小龙和郭燕燕姐弟,却见几个人正横冲直撞在捡拾,郭小龙还跟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争夺什么。我大声喊郭小龙,郭小龙从中年妇女胳膊肘底下伸出头来,看我一眼,羞怯在他脸上荡然无存,有的是兴奋、激动,夹杂着莫名的狂喜。
面包车喷出一蓬乌黑的尾气开走,人群慢慢地散开来,陌生的言语在这个村子里散开去。郭小龙飞快地跑过来。我发现他的鼻孔流出血来,赶紧拿出纸巾要帮他擦,他却一扭头,用手背擦了下。
“你们在抢什么?”
郭小龙笑了笑,羞怯又回到他的脸上,他慢慢地伸出手来,在我眼前摊开手掌,是满满的一手掌糖果,红的绿的金黄的糖纸泛着亮光。
“老师,给你。”
原来那辆面包车是来定亲的,鞭炮,包括在路上撒的糖果,都是乡村的习俗。我从郭小龙手掌心拿过一颗糖,他的手指粘糊糊的,有新鲜的血渍。
我用纸巾帮他擦了擦手指,“被三婶踩到手指了,她胖,重得很,我手指抽不出来……老师,你尝尝,甜不?”
我看着郭小龙,他刚擦过鼻血的地方依旧有血渍,因为抢夺时的奋力,使得他的脸红红的。我剥了一颗糖,想塞进他嘴里。
郭小龙别开头,“老师,我抢来就是给你吃的,你一定要吃!”
郭燕燕和她弟弟也各自把糖递过来。
“老师,吃。”
“老师,吃糖吧。”
鼻子酸酸的,我终于抑制不住落了泪。几个孩子定定地看着我,他们不明白,老师吃着糖却为什么哭了。
我们先进了郭小龙爷爷家。爷爷跟五叔同住,郭小龙事实上是寄养在五叔家的。
进门,是一个小院子,院子地上散落着玉米棒、红薯等,一只深咖啡色的狗在披屋里蹦跳,也不癫吠,只是蹦跳。郭小龙说,是他爸爸从杭州带回来的,前段时间生病,差点死了,刚缓过劲来。郭小龙把手伸过去,狗狗亲热地舔起来。一个胖墩墩的小孩摇晃着走出来,额头鼻尖颧骨处乌青斑斑,嘴唇上还有一块血渍,还没结痂。见到陌生人进来,孩子哇一声哭了。郭小龙赶紧过去安抚。屋里出来一个年轻女子,肚子凸出来,见孩子在哭,摆动身子过来。见到我,嘴角牵了牵,算是打招呼。
郭小龙称呼她“五婶”。我欠欠身子,也跟着郭小龙称呼一声,五婶。
五婶大约二十八九岁光景,脸色显得有些苍白,鼻子上有着怀孕女人特有的红,点点滴滴的红色痘子。我问五婶预产期几月份,五婶的手放到腰上,走了几步,显得有些费劲。
“就这个月了。”原来就要生孩子了。
我们站在院子里说话,郭小龙跑着出了门,说去找爷爷奶奶回来。我说不用了,我这就回学校去。郭小龙哪里肯依,一溜烟就出去了,丢下一句话:“老师,你等我!”
郭小龙一走,我站着便觉得有些尴尬,因为事先没有准备来拜访,两手空空地来到人家屋里,总觉得很唐突。
“看我,什么都没给孩子带。”我发自内心地不安。
五婶笑笑说,不用带什么的。又问我从哪来,是干什么的。
我们站着在院子里聊开了。这中间五婶始终没有邀请我进屋子,薄薄的凉意。在我跟五婶站着的半个多小时里,我了解到五婶原来也是留守妇女,今年二十八岁。小胖墩是她儿子,今年三岁。丈夫在外打工,“他说赶得及就回来,赶不及就不回来了”。
我说,你一个人生孩子,没人照顾,真不方便。
五婶想了想,说,俺农村人,不都这么过的么?
我问五婶孩子他爸出去几年了,五婶说:“结了婚就出去了。”
想起那首新民谣:“月儿弯弯照新房,十家新房九家荒。新郎打工去城市,留下新娘守空床。新娘新娘在家忙,家里家外挑大梁……”
我问五婶,生完孩子之后打算怎么办?五婶不假思索地告诉我,等孩子能走路了,就交给他爷爷奶奶带,她也要出去打工,“这那的开支,他爸一个人太累了”。
我问五婶,已经生了一个儿子,怎么想到再生一个?谁知我的话一出口,便被五婶打断:“这饭不让人吃饱,钱不让挣,生孩子是我们自家的事,总得让生吧?”不知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见情势不妙,跟郭燕燕对视一眼。这小女孩很机灵,趁势说,“五婶,俺带老师去豆豆家看看。”五婶愣了愣,瞥一眼郭燕燕,忽然又对我说:“俺还生,三个五个的,凭什么人家能生,俺就不能生?”
我仓皇离开五婶的院子,五婶牵了胖墩儿子的手,进屋。
4.“从来没有记者来我们村”
刚过了桥,便见到了她——很多次,我希望自己能够用饱满的热情,为这位留守在家的女人写一篇朴素的文章,她是我笔下的主人公。可是,当我铺开资料打算完成有关留守妇女的纪实作品时,很多场景次第来到我眼前,校园、村庄、孩子,一一跳进我的脑海。豆豆妈妈留守在家近七年。在我的走访经历中,七年的留守时间并不算长,可是,这个女人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于我回家之后好几次都梦见她,梦见那两个夜晚,我跟她隔墙而卧、各自翻身、各自心怀感叹的不眠之夜。
说话间,我们来到豆豆家门前的道地,地上全是树叶,细碎的麦桔秆,还有干枯的杨树枝,看起来不像是住户人家的道地,倒像是闲置不用的村中空地。听到声音,郭豆豆从屋里走出来,怯怯地看着我。
我注意到郭豆豆的眼睛红红的,刚哭过的样子,不知道豆豆回家后发生了什么。我看到她妈妈拿眼睛瞟了豆豆一眼,豆豆怯生生地往门里缩了去。
我夸豆豆乖巧懂事,人还没自行车高,却每天要带妹妹去上学,又说豆豆很疼妹妹,云云。谁知她妈妈叹息一句:“生在我家里,是她没福气,我家这几个孩子,都是没福气。”
屋子里凌乱不堪,地上除了已经干燥的泥土沫子,还有很多树叶麦桔秆碎末,鞋子东一只西一只,沾满了灰白的泥土。一张小矮桌上散落着几个塑料玩具,已经破碎的鸭子、水枪、袜子、梳子——这间屋子多久没有清理过了呢?豆豆妈拖一把椅子招呼我坐下。我这才知道她刚才打了女儿几个巴掌——她的轻描淡写让我吃惊,仿佛是习以为常的事。想象不出,她干多了粗活重活的手掌是如何砸在豆豆稚嫩的脸上的。我有些气恼地说了一句,带着明显的责备,我说,这么小的孩子,已经这么乖了,你也真下得了手!
她愣了愣没有说话,走进里屋,片刻便出来,忽然换了话题,说本来儿子睡了她也可以去田里,但是怕陌生人进村看到大人不在家,把孩子抱走。
我一下子不知道如何接上她的话题。等她出门拿扫把时,我悄悄问豆豆怎么回事,豆豆犹豫着看了看门外,羞怯地笑了笑,摇摇头。郭燕燕插嘴说,豆豆从来不说——从来不说,是不想说?不愿说?还是不敢说?我摸了摸豆豆的脸,站起来想离开,去田里看看郭小龙,谁知一头蓬乱头发的妹妹郭爱爱在旁边抓住我的背包带子,“老师,你不走嘛,老师,你不走嘛……”她显然也刚哭过。想起包里有个苹果,掏出苹果时,发现自己犯了个错,几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手里的苹果——就在刚才,陆续进来了几个孩子,是郭燕燕的同学,她们看着苹果,欲言又止。我让郭燕燕拿了一把刀,把苹果剖开,一片一片分给大家。吃着苹果,我们都笑了。豆豆妈忽然进来。豆豆跟爱爱赶紧把手往身后藏,她妈妈压低声音说:“敢吃凉的,肚子痛别跟我说!”
走出门外,后面跟着这些孩子,不远处的树林间,一个身影朝这边走来,是郭小龙爷爷。他衣服上粘了一些稻草衣、草屑、泥土,见我站着等他,急急地走上来。我喊了声爷爷。爷爷很热情地对我笑笑,说怠慢了怠慢了,没得空做饭给我吃,他得拉个电瓶三轮车去田里。
这当口,孩子醒了。豆豆妈进屋把孩子抱出来,一双眼睛葡萄一样,水灵灵的。因为刚睡醒,似乎还在梦里的样子,看着我陌生的面孔,想哭又忍住了。我打算离开,豆豆妈竭力挽留我在她家吃中饭。其实我已经很饿了,嘴里却推辞着说不饿。往前走两步,郭爱爱追在后面跑来,“老师,你咋走了呢?老师,你咋走了呢?老师,你还来嘛,老师,你不走了嘛……”一直追在我后面,我返身抱起这个五岁的孩子。
我说:“就在你家吃中饭了。”
豆豆妈笑了笑,“我这二妮子,平时见了生人很凶,不理睬人,你看她喜欢你呢。”
中饭是面粉南瓜糊糊,一大碗,一大筐子馍馍,都是豆豆妈自己做的。郭小龙已经从田里回来。一张低矮的小桌上摆满了碗筷,郭小龙、郭燕燕姐弟、郭豆豆三姐弟,加上五婶那个胖墩墩的男孩,七个孩子,嗷嗷待哺的情形。喝光一碗再去盛一碗,很快就见了锅底。豆豆妈告诉我,平时郭小龙郭燕燕姐弟也常在她这里吃饭,“他们几个家里没人做饭,有时就不吃了,我看不过去,就招呼着一起吃一点。”
席间,这个的碗碰到了那个的筷子,那个的筷子戳到了这个的眼睛,小矮桌上吵吵闹闹的,尽管跟我这个陌生人坐在一起,他们还是忍不住地计较起来。
“你说这一大家子的人,谁见了心里不烦闷?”豆豆妈收拾完桌子洗碗,一大水盆碗。燕燕在一边帮衬着,一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豆豆妈站起来,叹口气,“不知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离开的时候,我想偷偷放一点钱在豆豆家柜子上,不知怎么的被发现了。豆豆妈很生气,说我看不起他们,他们家是穷,也不至于让人掏吃饭钱——这倒叫我生出尴尬来。我反复解释老家的习俗,第一次不能空手去别人家吃饭。“你那是什么规定哟!我们这要是人家上门,不留吃饭,那得多伤人嘛。”各说各的理,一来二去,两人反而热乎了起来。我说你就收了吧,你看,你在北方,我在南方,我们两个人,要不是有缘,怎么会走到一起,在同一张桌上吃饭呢?再说了,我也不一定以后常常会来这里,我们以后也许永远不见面了,你在这里老,我在杭州老——忽然,豆豆妈抓着我的手,眼睛红起来。她说她快要撑不住了,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我想走,我想离开这里,可是,你看看这些孩子……哪是孩子,都是一根根绳子,把我给捆住了……我哪里都去不了。你是记者,我就跟你说说,心里好受一点。我们这个地方,荒着呢,从来没有记者来问过我们的事。”
5.谁在广场上嘭嚓嚓?
傍晚,我风尘仆仆地回到住地。王依跟刘小云都加班,乡政府大院里,一台播放机正唱着刀郎的歌:“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隐约看去,一些人在跳排舞。我对中国的排舞常常心生茫然。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我忽然想看看到底谁在开心地跳舞。
露天舞场上,分成三排,每一排有五个人在扭着身子,她们动作轻柔、刚柔并济的意味,把中国近几年推广的排舞演绎得十分到位。而我却想起了豆豆和她的妹妹他的妈妈,这个时候,她们在干什么呢?想起吃中饭时,豆豆妈告诉我,这两个女儿都惹她生气,中午郭豆豆带妹妹回家时,妹妹身子扭动得厉害,自行车歪进了水沟。虽然水沟没有水,但是泥土还潮湿,两姐妹身上还是粘了一些黑灰的土,她就着水龙头把她们的衣袖后背都洗了——是直接穿在身上洗的。难怪吃饭时,爱爱伸出手臂,拉扯了一下衣袖,嘟囔了一句:“妈,凉……”妈妈拿眼神剜二妞一眼,二妞马上噤了声。
这一刻,小小的乡政府广场,从加班的刘小云跟王依她们办公室透出来的亮光,灯光灰暗,可是足以撑得起一场中国式的广场舞。左脚往前,右脚跟上,身子往左偏,双手跟上,腰部配合臀部节奏,后背挺起来,眼睛看前方。这种种,让人顿生凄楚。什么时候,我们的广场舞成了广谱抗菌式的精神抚慰?来,来,来,音乐开始,跟着节拍,跳起来……忘掉所有烦恼……
几个热情的女子,我跟她们一起在食堂吃过面汤,她们热心招呼我加入,“来吧,一起跳舞,来吧,一起跳舞……”
我逃似地离开大院,来到清冷的屋子。棉被柔软,粉色的被套、粉色的床单,配上王依粉色的蚊帐,在电灯光线的映衬下,显得温馨,甚至有浪漫的色彩。我坐在床上,记录当天的走访,从学校的点滴,到去郭庄的见闻,我甚至拿出手机刷微信,“养生从早餐说起”,“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心灵鸡汤:你为他付出了所有”,“想要在直销行业里成功,必看”。翻过一条,很快跳出另一条——这些完全跟我无关的信息,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夜,瞬间安慰了我,成为我的心灵鸡汤。
可我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我都只是在排斥一件事,在忘记一个人——我承认,在这之前,我已经完成了二十万字的留守妇女非虚构作品,往功利一面说,我其实不用再面对任何一个留守妇女,我现在只是在完成我的另外一部作品的素材积累,留守儿童跟老人——可是,我的面前、我的本子上、我的思绪里,却全都是这个女人。
一头浓密的黑发,脑后一根马尾辫,长及腰际,额前黑密的刘海,一双眼睛——怎么说呢?她的眼里满含着什么说不清说不尽的内容。即便我跟她已经坐下来说了一些什么,但是,那都是她面对一个陌生女人的客套,一个当地住民对于偶尔路过的另外一个女人的乡村最朴素的情愫——她封闭着自己,可是眼睛却时不时泄露着巨大的秘密,无论她是否愿意告诉世人,那些欲说还休的情绪已经突奔往前,呼啦啦地来到她的面前,争先恐后要向一个陌生女子诉说什么。
方格子,在《收获》《人民文学》《花城》《天涯》《上海文学》《青年文学》《江南》《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 等发表、转载中短篇小说近百万字,作品两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短篇小说排行榜,入选多种年度选本。出版短篇集《锦衣玉食的生活》《谁在暗夜里说,冷》,中篇集《冥冥花正开》,长篇非虚构《留守女人》《他乡是故乡》,长篇童话《月亮上的妈妈》。鲁迅文学院第14届、第28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现居浙江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