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里的生态关怀
——电影《捉妖记》中的生态隐喻解读
2016-01-12孙培娜
孙培娜
(山东大学 山东 济南 250100)
神话故事里的生态关怀
——电影《捉妖记》中的生态隐喻解读
孙培娜
(山东大学 山东 济南 250100)
电影《捉妖记》在地点名称、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的设计中运用了大量隐喻,表达了对当下生态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强烈关怀。
电影;生态;隐喻
电影《捉妖记》采取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即运用神话寓言式的叙事方法和隐喻化的电影语言来表达对当下生态问题的思考。影片在地名、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的设计中都运用了大量隐喻,使之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和强烈的生态关怀。
一、地名蕴含的生态隐喻
在距都市十万八千里的山林里,有个叫“永宁村”的地方。如村名所述,这里的人与妖希望永远能过着安宁的生活。影片用一个如诗如画的远景为我们展示了永宁村的周围环境:群山环绕、植被茂密、水色秀丽,人和妖就在这宛如仙境般的世外桃源过着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生活。海德格尔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称为“诗意地栖居”。“永宁村”不正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诗意栖居的理想家园吗?透过地名的表层含义,“永宁村”在更深层意义上象征着一个美好而又遥远的生态愿景。
“顺天府”,字面上寓意一切人、事、物都应该顺应自然、顺应天道。但在影片中,“顺天府”干的都是违背天理、忤逆天道的勾当。当顺天府头目葛千户带人封杀“永宁村”时,村民葛大娘怒斥道:“你才是逆天,剑齿虎,长毛象,哪一个不被你们人赶到无处容身,你们要活,就不能给我们一条生路吗?”由此看来,“顺天府”的命名实际是暗含极大讽刺意味的。“登仙楼”是个神秘而高端的奢华餐厅,达官贵人们在此品尝着以妖为原料的山珍海味以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就开始大肆掠夺自然,残杀野生动物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欲望,可以说,“登仙楼”就是人类贪婪的缩影。
二、人物角色蕴含的生态隐喻
影片重点塑造了宋天荫、霍小岚、罗刚这样的正面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就像是保护动物的志愿者。男主人公名叫宋天荫,这绝非偶然。“天荫”是指来自上天的庇护,这恰好暗合了他“保长”的身份。霍小岚和罗刚都是天师,起初以捉妖赚钱为目的,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从抓妖天师变成了护妖天使。
葛千户以及为他效忠的天师、大押店老板娘、宰妖师、吃百寿宴的达官贵人都是导演设定的反面人物,他们形成了一个抓妖、卖妖、宰妖、吃妖的产业链,影射了现实社会中猎杀贩卖野生动物的产业链。葛千户,从表面看是有权有势的商人,实际是披着数层人皮的老妖。这也令我们想到现实中,有一些官员表面上提倡保护动物,但实际上脱下工作服走到豪华包厢里,便开始对着满桌山珍海味大快朵颐。[1]在现实生活中,天师就是生态环境最直接的破坏者;大押店老板娘就是专做地下野生动物买卖的黑心店家;宰妖大厨就是高级餐厅的厨师长,且擅长烹饪野生山珍;参加百寿宴的达官贵人,则是这条产业链形成的元凶。
三、故事情节蕴含的生态隐喻
宋天荫被老妖后托胎于腹中并生下小妖王胡巴,是电影最奇特的情节,其中蕴含的生态寓意也最深刻。从影片的表像看,人怀妖胎的情节十分不可思议,但实际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一体同生的亲密关系。影片中宋天荫与胡巴的父子深情令人动容,这对“父子”之间的每个眼神和动作都透露出浓浓的爱意,成功地将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传达给了观众。电影中,妖不容于人间,它们要想在人间活动就必须穿人皮、说人话。妖修炼成人形的逻辑隐含着人比妖高一个等级的观念。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在告诉我们: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高下之分。可人类妄自尊大,自认为是万物灵长,对自然采取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极不平等态度。影片中设计妖穿人皮的情节是想表达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控诉,也传达出了对万物平等的期盼。
男人怀孕?!这不仅是影片吸引观众进影院的噱头,更是导演别有用心的安排。女人最主要的社会功能——生儿育女转移到了男人身上,这表明了女性的解放。影片中霍小岚与宋天荫的社会角色也实现了对调:霍小岚行走江湖,捉妖赚钱;而宋天荫则承担了女性的义务:生孩子,喂孩子,缝补衣服。不仅如此,影片接下来出现的一系列女性角色:大押店老板娘、宰妖女厨师、贵妇等也都强势且具有社会地位。自然与女性的隐喻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中的母亲原型。在生态女性主义者看来,“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人类”主要指男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男性中心主义”,他们批判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和一切反自然的行为。[2]影片有意安排男性怀孕并展现女性的强势地位,是对男与女也即是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彻底解构,体现了重新建构男性和女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胆想法与主张。
[1]百度电影吧.《捉妖记》你看到了什么?[EB/OL]http://tieba.baidu.com/p/3926341244.
[2]庞娟.自然与女性之隐喻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J].湘潭大学学报,2007,(3):71-74.
J905
A
1007-0125(2015)12-0118-01
孙培娜(1987-),女,山东烟台,山东大学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