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剧的成功之作——电视剧《苏东坡》评析

2016-01-12陈志霞

戏剧之家 2015年23期
关键词:苏东坡苏轼人生

陈志霞

(北京水利水电学校 语文组,北京 100024)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代文豪巨擘,其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在诗词书画领域均有极高的造诣且能自开境界,垂范后世。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连遭贬谪,却随遇而安,达观自适,政绩卓著,百姓爱戴,在军事、水利、教育、医药等领域均卓有建树。宋朝宰相王安石夸赞其为“不知更几百年才出如此人物”!自古以来,苏轼的诗词文赋流传甚广,影响颇大,关于苏轼的传说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人格精神更是受到后人的景仰追慕。历代文人学士中恐怕没有几人能像苏轼一样,千百年来能够如此深受百姓喜爱!因此,将苏轼搬上荧屏就成为人心所向之事!而电视剧《苏东坡》在东南卫视黄金时段的首播终于填补了此项空白。该剧由北京小百花文化艺术中心出品,国家一级导演王文杰执导,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苏轼研究专家冷成金教授任总编剧,陆毅、林心如担任主演。该剧以内忧外患的北宋朝廷为背景,择选文风改革、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等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千古风流人物苏轼那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一、主线脉络清晰,材料繁而不乱

该剧共44集,始于苏轼读书有成,金榜题名,终于其老来遇赦,卒于常州,以其波澜起伏、豪迈壮阔的一生为叙事主线,向观众展现出一位集文学、思想、艺术、政治魅力于一身的奇才形象。编剧冷成金教授说写《苏东坡》不愁找不到材料,愁的是如何去粗取精,他用三条副线——政治线、情感线、文化线穿插叙述来概括人物丰富传奇的一生,从人物的政治抱负、情感家庭、文人情怀三个方面支撑起叙事主线。政治线呈现了苏东坡一生的政治生涯、理想抱负,他与政坛友人欧阳修、范镇,忘年交王安石,政敌王珪、李定等官场人物的恩恩怨怨;情感线刻画了苏东坡的爱情、婚姻生活,他与两任妻子王弗、王润之,侍妾王朝云,红颜知己杨小莲的情感世界,从生活层面塑造人物形象;文化线展现了苏东坡的文才修养、气质秉赋,他与佛道两家结下的不解之缘,和尚佛印、参寥,道士吴复古、巢谷都是苏轼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整部剧娓娓道来,有张有弛,不蔓不枝,浑然天成。

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

该剧是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剧要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历史剧的前提是尊重历史,以基本史实为依据进行艺术创作,同时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再进行审美创造,艺术拔高。《苏东坡》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历史与艺术之间找到了一条平衡之路。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皆能有史可依:诸如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这是一场继唐代古文运动后在宋朝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文学革新之风。宋仁宗时期,诗文革新运动形成高潮,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氏父子皆为代表人物。剧中欧阳修、曾巩等人与苏轼、苏辙兄弟共同倡导平易晓畅、务实朴素的文风,力主文风改革与史实相符。主人公苏东坡人生轨迹的呈现也遵循了历史的真实面目:进京应试,名动京师,自请外放,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短暂在朝为官,再度自请外放,接连被贬,遇赦北归,卒于常州。他一生才高遭嫉,困于党争,辗转十湖九州,岁月在流转迁徙中逝去,他从荒凉的西北边防到偏僻的海岛儋州,足迹越过北宋的山山水水,南北跨越几千公里,历经坎坷,万劫不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该剧在把握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也进行了适当的艺术虚构。比如,在苏轼二妻一妾之外又为其设置了一位集美貌、智慧于一身的红颜知己——小莲。小莲与苏轼互相爱慕、心心相印,但有情人终不能结成眷属,小莲的早逝带给了苏轼无尽的悲凉之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代文豪概莫能外!小莲这一人物形象的安排让观众在赞叹、膜拜天纵奇才苏东坡之时,对本来遥不可及、超出常人的角色产生了近在咫尺的亲切情感,感叹一代名士与凡夫俗子相比要承担更多的枷锁负累与心灵的禁锢束缚!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该剧作者不戏说历史,不追求表面的热闹,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美学品格应有的追求。该剧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名人传记佳作,在历史背景、人物主要经历和一生重大事件上秉承实录精神,不虚构,不浮夸;作为一部电视剧作,在进行艺术加工创作时又能兼顾观众欣赏心理与人物塑造要求合理虚构情节,实属一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和谐统一的佳作良品!

三、文学艺术呈现恰到好处,展现深厚文化底蕴

该剧艺术透视了苏东坡的人生轨迹,苏东坡的文学艺术成就在剧中大量呈现。其诗词名篇、散文佳作、书画名品如何高效恰当地融合在电视叙述语言之中呢?苏东坡剧组给了广大观众一个满意的答案。编剧将苏东坡的大量诗词作品如盐溶水般化入电视剧创作中,自然恰切,不露痕迹。苏轼的词作广为传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临江山·夜归临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寓居定慧院时所作,刚刚经历过乌台诗案的苏轼幽独寂寞,却又孤高不肯流于世俗。该剧29集是这样呈现三首词作的:苏轼父子为革除黄州活埋女婴的恶俗与王珪党羽吴通判发生争执,被羁押狱中。夜深人静,父子夜不能寐,苏轼想起过往荣辱,思绪难平,略加沉思,借月夜孤鸿之景吟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该剧准确把握了词作的创作时间和作者的创作心理,托物寓怀,抒发了苏轼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徐太守将苏轼从狱中解救出来并设宴压惊,席间提及西北兵败,苏轼不禁悲从中来,慨叹自己壮志难酬。醉归雪堂,家童睡熟,叩门不开,清风明月,东坡酒醒,静听江声,想起人生的种种无奈,遂拣起树枝于沙地上赋词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上阕叙事,描摹醉态,下阙直抒胸臆,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表达了自己渴望心灵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人生困境与感伤。心与景合,神与物游,借着醉意,怀着豪情,苏轼信步游江,面对滚滚江水,伫立闭目,耳畔訇然作响的波涛声夹杂着三国鏖战时响彻山谷的厮杀呐喊,苏洵、苏辙、程夫人、王弗、小莲、欧阳修、王安石、范镇等人的话音起伏,猛然开眼,豪迈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文学作品穿插于剧情中巧妙呈现,交代了作品产生的大背景与小环境,观众可以知人论世,较好地领会作品的含意指向和作者的理想态度,有助于深刻理解其文学作品。以电视语言传播文学作品,借助视觉画面外化文学作品的内在美感特质,在广大观众中普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这种文化熏陶润物无声,自然生动,效果极佳。

四、文士精神深入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编剧冷成金教授指出:“苏轼是传统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体现了封建社会文人的最高境界。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正的根,有着永恒的价值。”苏轼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势,一切唯真、唯善、唯民,在他身上体现出难能可贵的民本思想、人文情怀和理性精神。第3集中苏东坡初出茅庐、进士及第,上呈仁宗的治策言辞尖锐,苏辙恐其招惹言词之祸,苏轼反驳到:“杀身之祸又有何惧?只要所言是为圣上计,为天下苍生计,何惧之有?……你我若言不能进,行不能正,只顾一己私利,……改革文风又有何用?改革吏治何时能成?……我苏轼虽是眉山乡野之民,却有致君尧舜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后当为王佐宰辅,上不负明主,下不负苍生!”苏东坡身上集中体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舍我其谁的人生理想,即便明知悲剧宿命,依然初衷不改。在朝与在野,升官与贬官,通达与穷困,苏东坡为天下百姓造福、兴利除弊的思想从未改变。当朝为官,他不迎合王安石,反对骤行新法,主张徐行徐立,司马光上台,尽废新法,苏轼力陈理由,反对尽变。他行事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越是身处逆境,背负重压,越要迸发出生命的强大力量,活出人之为人的尊严与骨气!

一生沉浮,宦海漂泊,在苏东坡的三百多首词作中,“归”字被频繁使用。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隐退,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苏轼的“归”不仅是对政治的退避,也是对社会的退避,对人生的退避。只有站在超出常人的高度,思考自然智慧的精英人士才会深刻意识到人生天地之间,“寄蜉蝣于天地,渺苍海之一粟”(《前赤壁赋》)的无奈与悲哀;才会面对奔腾不息的江水,悼古伤今,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才会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洒脱与感伤;才会在中秋佳节,举头望月,叹息:“子由远在千里之外的济南,巢谷不知云游何处。母亲走了,父亲走了,姐姐走了,弗儿走了,小莲妹妹也离我们而去。人生怎么如此无常!”眼角含泪,微带醉意,以酒酹地,拔剑起舞,吟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的绝唱!

苏轼对宇宙人生的感叹与思索,对人生价值意义的终极追寻,渴望精神自由与心灵解脱,从外界寻找慰藉与出路永远无解,只能转而退居内心,寻找内心的归宿,如其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所云:“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的这种退避、无奈并非消极意义上的退避,他的退避是寻求内心的安宁自由,也正是因为其心灵的自由奔放,不受世俗羁绊,才能随遇而安,处处为乡。外放被贬,足迹踏遍十湖九州,所到之处政绩卓著,百姓拥戴。任凤翔签判,他安置流民,巩固边防,杭州修堤、防疫,密州抗旱、徐州防洪,黄州救婴,环州退敌,定州练兵,惠州建桥,儋州宣教。

该剧所展现的苏东坡这一文人士大夫形象虽有溢美之嫌,但剧中人物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精神价值都具有极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电视观众对该剧给予了高度关注与评价,再次说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传统美学品格的历史剧作前途宽广,广大电视观众的审美品味、文化期待不容低估!

猜你喜欢

苏东坡苏轼人生
从善如流
苏东坡《献蚝帖》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人生中的某一天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