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舞台形象创造核心
2016-01-12黄飞
黄飞
【摘 要】舞台人物形象角色“性格化”的塑造包括很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形象的性格化、动作的性格化、语言的性格化三个方面详细论述演员如何创造角色性格。人物“性格化”的具体表现首先是由剧作家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用文字完成的,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肢体动作来展示。“性格化”的创造和体现是演员的二度创作,是把剧本中原本只能由读者虚拟构想的文学人物形象,运用“性格化”表演技巧在演出中塑造为观众直接看得到的舞台人物形象。
【关键词】性格化;角色塑造;形象;动作;语言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28-02
说起戏剧舞台形象创造,何为形象呢?形象的概念可以上溯到欧洲古代摹仿说中的类似概念,如柏拉图所说的“摹本”,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图象”“形象”“性格”等。在中国历史上,开始时“形象”一词仅用于指人的面貌形状,后来“象”“形”“形象”具有了文学层面上的含义,如陆机《文赋》所说的“期穷形而尽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的“神用象通”,谢赫《古画品录》中所提到的“取之象外”等,开始接近了现代广义文学形象的概念,出现了“人”“人物”“角色”“性格”等现代狭义文学形象(人物形象)的术语。
一、形象的性格化
戏剧是指由演员在舞台上根据规定情境扮演角色并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艺术形式。戏剧艺术的特性决定了演员的表演是戏剧演出的核心。“没有性格特征的角色是不存在的”[1],而表演艺术的核心是演员如何创造角色性格。影视与舞台上的角色形象不同于其他艺术形象,它不是平面和静止的,不像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形象;也不像文学作品或乐曲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用文字或音符来表现。它是立体的、行动着的、具体的、活的实体,因此,演员的扮演和化身的过程都必须通过舞台行动过程才得以向观众展示。“性格化”的创造和体现是演员的二度创作,是把剧本中原本只能由读者虚拟构想的文学人物形象,运用“性格化”表演技巧在演出中塑造为观众直接看得到的舞台人物形象。在表演学中,角色“性格”包含了人的情感、意志、气质、能力等全部个性心理特征,同时还包括了角色的行为特征和外貌特征。与文艺学中的性格概念是一致的,是一种“性格形象”。简而言之,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用以下词语来描述:忠厚、正派、诚挚、乐观、豪爽、豁达、狡猾、刻薄、热情、谦卑、虚心、果断、坚定、泼辣、彪悍、温柔、腼腆、拘谨、凶狠、暴躁、强横、阴郁、平和等等。所以演员在设想角色的内外部特征时,一定要从角色性格出发,把形与神结合起来构思。在曹禺的剧作中,每一个人物出场前都有一个关于其“肖像”的描述。以《雷雨》为例,作者在描写蘩漪时,出场第一句话就是:“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蘩漪的性格是最具“雷雨”特征的,也是刻画得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十八年前,聪明伶俐、热情大方、性格开朗的蘩漪奉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怀揣着美好的憧憬,满心欢喜地嫁给了年龄上足以做她父亲的男人——周朴园。但在嫁到周家后的这十八年里,她过着没有爱情滋润、没有温暖关怀的牢狱般的生活,在难以承受的精神重压下,她变得乖戾、阴鸷、孤独。如果把时间看作是一个函数坐标图,横向比较X轴,同一时间段里,人物的性格有很多个侧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阴郁的一面,有开朗的一面也有孤独的一面;纵向比较Y轴,十八年前聪明、伶俐、热情、大方,十八年后变得乖戾、阴鸷、孤独。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是多面化的,而且可以随着时间的发展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在表演艺术中,要求演员既要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内涵,又要使其性格特征表现外化,并且要注意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要使之成为观众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具体的、立体的、具有鲜活性格特征的舞台人物形象。
二、动作的性格化
人物“性格化”的具体表现首先是由剧作家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用文字完成的,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肢体动作来展示,正如卡斯特尔维特洛说过:“动作或多或少地展露出人物性格。没有性格,动作就无法完成。”所以,舞台动作是动态的,角色性格形象也是动态的。具体的动作过程及其纠葛组成戏剧情节,角色性格从中体现[2]。人物内心往往通过具体动作来表现,戏剧动作当然也包括剧中人物的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两个方面,所以要求做到外部形体动作与内部心理动作的有机统一。在话剧《日出》的最后一幕,金八逼迫潘经理走上绝路,陈白露的主要靠山丢失,她在无法偿清高额债务,也绝无可能继续过奢侈淫逸的生活的绝境下选择自杀。这时,剧本有一系列的动作提示。她拿起桌上的安眠药瓶,打开瓶盖,坐到沙发上,将药一片片地倒出来,放到手心里,数到十片,这是可以致死的剂量。紧握起药片,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孤芳自赏,整理自己的头发和衣服,然后拿过茶杯背身把安眠药仰头全部吞下,走到窗前,拉开窗帘,一缕阳光照射进来,她朗诵着著名的独白:“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觉了。”说完最后一句,又将窗帘合拢,随手拿起《日出》诗集,平躺在沙发上,将双手合十在胸前,安静地睡去……如果演员没有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没有按照剧本规定的动作提示来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观众也许就感受不到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不能完全地进入到规定情境中,不能被人物所展示的细腻的内心活动所感染。演员只有做到内部心理动作和外部肢体动作同时协调完成,才能使其行动实质表达清楚,使观众受到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能更为准确地表达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化特征。
三、语言的性格化
性格化涵盖很多个方面,可以分为年龄的性格化、民族的性格化、社会归属的性格化、职业的性格化、个性的性格化等等。在表演艺术创作中,台词语言的处理也至关重要,语言可以有效地体现出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红楼梦》中,介绍凤姐出场时说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通过一个人的声音、语言便可以感觉到此人的性格怎样,容貌如何。说到孙悟空大家立刻就会想到六小龄童,声音尖亮,语速偏快,机动灵活。而一说起毛泽东,大家则会想起湖南话,地方方言的合理运用会成为一个人物形象塑造的亮点。在演员的表演中,语言的性格化又直接反映在演员的台词状态之中。一般来说,演员在表演实践中,其个人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以及语言的表现风格和对生活的理解都会在表演的台词状态中有所体现。当演员扮演某个角色时,他自己的语言风格还必须与角色所规定的语言风格相磨合,使自己的风格符合角色要求的情绪状态,演员个人风格与角色情绪要达到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才能说这种语言状态是最准确的。
“性格化”是西方话剧表演艺术特定的术语,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学说传入中国之前,“性格化”就已经在我国话剧界得以运用。左翼戏剧运动的代表性演员袁牧之、夏衍、金山、赵丹、郑君里等人,通过缜密的人物形象构思,运用高度的内外部表演技巧,运用性格化演技,出色地创造了真实、生动、具有独特外部造型和相应气质的人物形象。在无数成功的表演艺术家毕生的实践经验中,充分证明了演员创造中对于人物性格塑造的至关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林洪桐.稻草怎样纺成金[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166.
[2][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265.
作者简介:
黄 飞(1992-),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
指导老师:贺祝平